幸福家庭有什么共性?他们通常是自己做饭的。

人活着,最终不也就为了一口饭吗?

很多人都知道萧红的那句“人活着是为了吃饭穿衣。连饭都吃不好的人,我想她大概是过不好这一生的。”

但还真没多少人能做到用心吃好每一餐。

长时间的高油、高盐、饮食不规律,已经让很多中年人未富先肥了。

认真想一想,每天都在上班下班途中奔波的你,有多久没好好吃一顿饭了?

“来不及”和“忙”,几乎成了大家公认的不能好好吃饭的罪魁祸首。

不吃早餐,是因为要忙着赶公交;

午餐吃外卖,是因为要赶工作;

晚餐路边摊,是因为累了一天,实在不想自己开火……

的确,每个人都在忙,忙着学习、忙着恋爱、忙着工作、忙着养家,忙着接送孩子上学,忙着照顾父母……

就算好不容易挤出点时间,只想用来睡觉,吃饭这件事早就被排到了八百里之外。

渐渐地,我们对吃饭的要求越来越简单:方便就好,味道差点也没关系,吃了就行,什么健康不健康的,谁躺下不是一张元素周期表?

于是,超市的加热便当,订购的外卖食品,越来越多的几分钟快速食谱占据了我们的生活,吃饭变成了一件不得不做,毫无意义,又浪费时间的事。

但仔细想想,真的就一点时间也挤不出来好好吃顿饭吗?

别嘴硬,你怎么解释假期休息在家,还要吃外卖?

当你不想做饭时,总能找到一万个点外卖的理由,但当你的外卖点成了VIP,健康却接近了ICU。

《一人食》中说:“我认为擅长做饭的人,也一定是会安排生活的人,在他们一丝不苟地对待手中的每个食物,认真专注地吃好每顿饭的过程中,充满了对生活极致的敬意和热爱。”

当你学会了好好吃饭,也就学会好好生活了。

因为一顿有色有味的美食,饱含着对生活的挚爱,不好好吃饭的人,一定过不好这一生。

你是什么人,就吃什么东西;好好吃饭,当然就能好好爱自己。

如果你日复一日地凑合,连饭都吃不好,那可能就意味着你很难有充沛的精力去做好其他事,你没法指望让一棵树在贫瘠的土壤上,枝繁叶茂。

同样,没有优质的营养去供给你的躯体和精神做能量,想做得再多,都只能是空谈。

朋友初阳刚来到陌生的城市时,孤身一人,一门心思只想往前冲,早餐不吃、午餐5分钟解决,晚餐深夜才想起来,在她这里,所有事情都有优先级,只有吃饭成了可有可无的事。

一次很重要的测评时,初阳胃病突发,不得不临时中断,被送到医院。听着医生关心的责怪,初阳感慨:“那是我第一次体会到,吃饭不是为了简单的生存,而是为了真切的生活。”

如今初阳有了自己的锅碗瓢盆,有了静下心来享受美食的时间,也有了对待生活的新态度。

“现在想想,并不喜欢那时的自己,明明身体已经很疲惫,还要凑合着吃饭,吃不好睡不好,气色极差,整个人都显得没精神,效率也低,时常出错,心情自然也不好,总有一种凑合着活着的感觉。”

知乎上有个问题:为什么你会喜欢吃饭?

注意不是“你为什么要吃饭”,而是“为什么喜欢”。

一个是生命之必需,一个是生活之态度。

听过最好的答案莫过于:

“吃饭里有着生活的见识与情趣,选择怎么对待吃饭这件事,就可以看出你怎样对待生活。”

人是要活到一定时间,才能体会到吃饭带来的乐趣和安慰,才能知道一饭一蔬,对自己的意义的。

《蒂凡尼的早餐》里奥黛丽·赫本穿着黑色的礼服,优雅精致地站在蒂凡尼精美的橱窗前,温柔从容地将早餐吃完。

那一瞬间,简单的可颂面包与热咖啡,也宛如一场饕餮盛宴。

面对艰难的工作、繁重的任务、巨大的压力,你唯有好好吃饭,才能打起十二分的精神,精力充沛地去做好每一件事。

开始注重自己的身体,开始爱惜自己,懂得怎样好好吃饭来照顾自己,就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表现。

因为随着你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你的责任也越来越大,再也不能任性,不能放肆,更不敢透支身体。

你还要依靠它,去撑起你必须要撑起的那片天。

一个成年人的身体,并非仅仅属于他自己,更多时候,是属于家庭、属于事业,属于需要照料的老人和孩子的。

年轻时不吃饭,是一种高调的任性;成熟了好好吃饭,就成了一种低调的承担。

有的人,遇到点麻烦和困难,就寝食难安;而有的人,即便面对疾风骤雨,也能风平浪静地安心吃下一日三餐。

前者,所表现出的着急、害怕和慌张,是大多数普通人的正常反应。

而后者所体现出的风度、胸襟和格局,却是极少部分优秀者所修炼出的内在功夫。

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喜欢苏东坡的原因:一生仕途坎坷,数次被贬,依然不改做人本色。

没有宫廷玉液,苏东坡照样能吃出花来。

吃野鸡写《野雉》诗,吃鳊鱼写《鳊鱼》诗,吃鲍鱼写《鳆鱼行》,吃竹笋写《送笋芍药与公择二首》,吃蟹写《丁公默送蝤蛑》,哪怕一碗粥也要入诗《豆粥》,小小一碟时蔬也成全了一首《春菜》诗。

被贬到黄州,他写: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过了些日子,又发现了好东西: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柴头灶烟焰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到了岭南,又迷上了荔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一个人,如果能在面对大事时,还可以镇定自若地好好吃饭,那就证明他有过人的能力。

吃货苏东坡,虽然也会自嘲、失落,但一见了吃的,便自得其乐,率然随缘,可见食物的非常力量,以及他的豁达心胸。

没有什么东西,会比食物,更能恰如其分地抚慰人心。

同事曾讲过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多年前,刚搬新家的她和男朋友大吵一架之后“离家出走”,站在陌生的街道淋了一身的雨,委屈地直哭。

投奔到朋友的出租屋时,已经2点了,还没等她把委屈诉之于口,朋友率先说饿了,想做碗面,邀她一起吃。

同事回忆说:那样的夜里吃碗面实在太暖了,以致于自己都忘了到底是因为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和男朋友吵起来的,伤身伤心何必呢。

尽管那位朋友什么都没说,同事却坚持认为她有大智慧。

《小花的味增汤》,也讲述了一个关于美食的暖心故事。

影片中小花母亲千惠患上来了乳腺癌,她抱着必死的心,生下了女儿。在生活的最后时光她决定教女儿做味增汤。

从选菜到切豆腐,她一件一件交给女儿做。看着小小的女儿踩着板凳系着小围裙,千惠说:“我没钱、没权、没地位也没财产,什么都没有。完全不知道该留下什么给女儿。我想,教她认真过每一天,好好地活下去,才是最好的选择。”

食物是能量,是治愈,也是珍惜。

之前有专家做过一个调查:

如果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个人共进晚餐,你会选谁?

也许你的答案会是:巴菲特、马云、张艺谋、吴彦祖……

但孩子们的答案却出奇的一致:爸爸和妈妈、整个大家庭、家人吧......

比起玩具和游戏,孩子们更想好好和爸妈吃顿饭,这么简单的要求,作为父母的你,做到了吗?

我们可以发现,事业越是成功的人,反而越是明白这个道理,珍惜和家人在一起吃饭的机会。

记得奥巴马接受采访时曾经说,“傍晚6时30分我和米歇尔都会准时上楼与家人共进晚餐,这段时间是不可侵犯的。”

幸福家庭有什么共性?他们通常是自己做饭的。

每个人的肠胃实际上都有一扇门,而钥匙正是童年时期父母长辈给你的食物编码。

这份编码能够保证,无论你漂泊到哪里,那扇门破烂到什么地步,你都不会忘记家的香气,故乡的味道。

也许会有人说,道理我都懂,但一个人的饭,怎么吃都不香啊。

每当听见服务员喊“一位里面请”就倍感孤独,然后不停地拼桌、让位,似乎孤身一人吃饭总是会被伤害到。

但在日剧《孤独的美食家》里,五郎叔愣是一个人吃出了一支队伍的感觉,吃啥都特别香。

每次看着他在屏幕里大快朵颐,就感觉自己也不是一个人了。

喧嚣都市里,沉浸在一个人的世界,没有应酬,没有喧哗扰嚷的噪音,也没有不必要的言谈,与自己对话,自我沉淀,回归餐厅的原始本质——吃,简直是件最值得欣喜的事。

食物真是个奇妙的存在,众人一起吃,是热闹;静静地一人食,是享受。

难过的时候,一餐好饭是妥帖的安慰;开心的时候,一顿美食是满足的奖励。

天冷天暖,春夏秋冬,我们都少不了美食的陪伴。所以认真吃饭是对生活最大的敬意,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

浪漫是什么?就是浪费时间慢慢吃饭,浪费时间慢慢喝茶,浪费时间慢慢走,浪费时间慢慢变老。

如果说,生活中有一件微小而幸福的事情,应该就是这属于食物的浪漫:

能够和喜欢的人,不急不慢地吃一顿早餐。

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应该都能够触碰到藏在早餐里的许多温柔。

今今乐道读书会,每天一本书,帮你用喝一杯咖啡的时间,吸取十万字以上的精华。碎片时间、系统化学习,今今乐道影响更多有影响力的人。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