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阳林│人生“三见”

看天地之辽阔,观众生之多变,自省自察,自我提升,我们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遇见更佳的风景,书写更美的人生。

人活在世上,从摇篮到坟墓,每个人都有他一条生命之路。在这条路上,如何才能不茫然四顾,心中惶惑呢?电影《一代宗师》中宫二小姐说,习武之人有三个阶段: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这其实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必经过程,有了“三见”,即使身处夹缝之中,也能令人生照进一道光亮。

为何要“见自己”?这是一个自我塑造自我培养的过程,生而为人,只有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面对自己,接纳自己,安放自己,才能做到不骄不躁,不卑不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古人云:人贵有自知之明。想那红尘滚滚,喧嚣嘈嚷,物欲横流,人心纷乱,有几人能真正照见自己本心呢?见自己,洞悉本心,并非轻松简单之事,如同玄奘取经西天,若不经九九八十一难,又如何触到本心之固?见自己,即使千军万马蹄声乱,刀山火海严相逼,即使诱惑近在鼻端,温香软玉绕身边,仍能岿然不动安如山,才知真心几许。

见自己,不但需要坚毅如铁的勇气,还需要如水清澈的诚实。谁都希望自己是最好的,天地之间,“我”是人海之中最坚强的泡沫,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横刀立马可建功创业,吟诗作画能流芳百世。“我”是理想中的君王,品格无暇的圣人,智勇双全的才子。可能吗?如果持如此之心,已经自遮了双目,从此陷入自恋迷宫,兜兜转转,徘徘徊徊,再和“见自己”无缘。

见自己,就需要诚实地承认:每个人身上有长处,也有软肋,有优点,也有狭隘。“我”亦如此,不能免俗。既然逃不过人性的复杂、幽微与立体,就让我们能诚实面对自己的七情六欲,面对自己的短板和缺陷吧。只有对自己诚实的人,才能明心见性,拨开云雾,真正接纳自己,包容自己,成就自己。

“见天地”是将“小我”放进“大我”之中。天地多壮美,坐井观天的青蛙一定想不到,跳出井口之后,江湖有多宽,天地有多广。人间气息宏大万千,倘若从未走出去看一看,如何能领略这“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复卦·彖辞》有云:“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天地之心”,其外延指的是以天地为廓的整个世界,其内涵是指这个世界化生万物的功能。若从不“见天地”,又何解“天地之心”呢?

“见天地”,山是筋骨,河是血脉,天是魂魄,地是躯干,“大我”之美,美得波澜壮阔,美得惊浪滔天,美得日月同辉。我们融入天地的过程,不是被天地所吞没,所侵蚀,而是以“天地之心”再反观“自己之微”。江山多娇,人生何来那么多无聊喟叹?天地无言,人类卑微而非卑贱,渺小的人,也能拥有不渺茫的伟大梦想。

人生短短百年光阴,如果肯努力,也能活得有质量,有格局,有厚度,抱负在心,不改信念。“见天地”是对“见自己”的修正和提高,让我们得以跳出个人窠臼,更好地升华与进取,沉淀和重生。

“见众生”,是多么慈悲而柔软的顿悟。佛说“众生皆苦”,望向众生,是深刻的怜悯和懂得,是切肤的深邃和领悟。人活在世上,如果只是一味为自己索求,展露自己的锋芒,专修自己的荣光,即使能傲然天地间,做出令人叹为观止的成绩,终究也是不完整不丰盈的人生。也许某日,内心那个黑洞就会被冷风鼓满,提醒他:你有一个永远也补不上的洞……那个洞,是人世与生俱来的孤独。

唯有“见众生”,拥有悲悯的觉悟,我们才能填补内心之洞,堵了猎猎风,不漏潇潇雨,从此有光,拂去黑暗。

有个佛家故事,说的是两位禅者,走在一条泥泞道路上,经过一处浅滩时,看到有一位美丽少女,在那里踟蹰不前,不知如何涉过。“来吧,姑娘,我背你过去。”禅者中的师兄说罢,俯身背起了少女。过了浅滩,他放下少女,又和师弟继续前进。

师弟跟在师兄后面,一路上心中不悦,心事如野草遇雨,杂乱生长。到了寺院,做完晚课,师弟终究忍不住了,问师兄道:“我们出家人要守戒律,不能亲近女色,你今天为何要背那少女过河?”师兄轻轻回答:“我早把那少女放下了,你到现在还挂在心上?”

“见众生”,其实是将自己身段降低,渐渐根植泥土,但又获得了内心自由,学会了放下,学会了通透,学了“舍”才有“得”。老子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真正“见众生”的智者,不再有痛苦的“我执”,不偏不倚,二心合一,才能真正做到从容泰然。

庄子在《齐物论》中讲到,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天地化生万物,万物有灵,又在天地间和谐共生。唯有真正“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才能真正认识自己,就像王明明说的那样:“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看天地之辽阔,观众生之多变,自省自察,自我提升,我们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遇见更佳的风景,书写更美的人生。

作者:杜阳林 四川泛美集团董事局副主席

(文章转自:阳林看世界)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