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尽力而为了吗?不要让尽力而为成为你的借口

在工作中,听到最多的声音就是“我已经尽力了”,而上级和单位对你的期待却是“尽全力”。事实上,很多人总是习惯于量力而行,并非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就是根据自己对自身实力的评估而去做人行事,通常有所保留。因为人的潜能是很大的,自己很可能因为“量”不准,而误以为尽力了。尽力而为则是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自身潜能,竭尽所能去实现目标。尽力而为的关键在于“尽”字。“尽”力,就是要把力用足、用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没有用尽全力而导致失败,却总是把尽力当成敷衍别人的托词,或者当成自我安慰的借口。

有人曾不远千里找到成龙,向他请教成功的秘诀。成龙给出的回答是:“尽力、努力。”听到这个答案,很多人的反应是“太没有创意了”。这个答案对很多人也没有借鉴意义,我们从小就经常听到这个所谓的成功秘诀,已经麻木了。可是,成龙的成功奥秘正是这个很多人知道却没有做到的简单道理。有些人本来具有出众的才华,前途一片光明,却因为舍不得尽全力去奋斗,终于落得“泯然众人矣”的结果。现实中很多事例告诉我们:越是有实力的人,越保守,越不愿意使力。

“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这句话是不是听起来很耳熟?这是作家胡适先生笔下一个名叫“差不多先生”的口头禅。差不多先生为人得过且过,可是找的工作却是最需要精细。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经常需要提笔记账。这个差不多先生读写都行,算术也可以,就是一个“差不多”的脾气,他才经常捅娄子。比如他经常把“十”字看成“千”字,或者把“千”记作“十”。因为这个马虎的毛病,差不多先生不知道挨过掌柜的多少骂了。可是,他听了总是笑嘻嘻地回答:“千’字不过比十字多一撇嘛,差不多,差不多。

这天,差不多先生有事要坐火车去上海。结果等他慢慢悠悠地到达火车站的时候,已经迟到了两分钟,眼看着冒着烟的火车头越来越远。差不多先生摇摇脑袋说:“唉,这火车,未免也太不近情理了,八点三十跟八点三十二,不过两分钟而已啊,差不多嘛,这么着急干什么?看来我只好明天再走了,不过还好,今天走和明天走也差不多!”还有一次,差不多先生得了急病,赶紧叫家人去请住在东街的王大夫。结果家人一着急,没找到东街的王大夫,却把西街的兽医汪大夫请了过来。差不多先生虽然知道寻错了人,很是生气,可是心里却想:好在一个王大夫,一个汪大夫,都差不多嘛,省得换来换去那么麻烦,就试试吧。这位兽医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看病,谁知,差不多先生的小病被医成了大病,没过多久,差不多先生就两眼一闭死了。

职场中有很多“差不多先生”,他们有实力,却从来不把工作做到位,只会想尽办法应付了事。领导,最头疼的就是遇到这些“差不多先生”,对于工作,在“差不多”的时间里“差不多”地完成了。量力而行与尽力而为之间,其实存在巨大的差距。量力而行者表面上看很冷静,很务实,而实际上,多少有点儿“差不多先生”的影子。

尽力而为者,在工作的过程中总是把事情做到位。这样的人,才是领导和单位竭力寻找的人我们都知道化茧成蝶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据说某君看见一只幼蝶在茧中挣扎,连续几个小时才撑破了几个裂缝,顿生怜悯之心。为了不让幼蝶太辛苦,他就用剪刀将茧剪开一些,这样幼蝶就轻而易举地爬了出来。谁料,这只幼蝶的翅膀不能飞,脚也很无力,很快就死掉了。

生命中,有些过程是不能省略的,有些气力是必须用尽的。幼蝶在茧中挣扎是自我锤炼的过程,是为了让脚更加有力,让翅膀更加结实,让身体更加强壮,而这位好事者让它在爬出来的时候,省了小力却丧失了生存和飞翔的能力。同样,在工作中省点儿力,偷点儿懒,也许能让一个人贪得一时的小利,但从长远来看却埋下了隐患。一旦养成投机取巧、偷懒、爱走捷径的习惯,做事不能善始善终、尽善尽美,就失去了成大事的基石。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