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独立于世间,有思想的人,因清醒而注定孤独

每天为您分享国学中的家教智慧,引导你走进智慧之门,大家好,这里是土生书院。今天我们来聊聊“思想”,作为一种意识存在,思想更像是像一把双刃剑,利和弊是同生共死的,共同成长和减弱。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曾说:“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的思想,不论正确与否,都要比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力量大。”事实上,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就是这由极少数思想统治的。

但是仔细反思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时,可以说所有的有思想的人,都有遭受过不公正的待遇,但是经过多年的时间沉淀,历史告诉我们,这些曾经遭受过不公正待遇的人才是这个世界上仅存的清醒者,是认识世界最清楚的一类人。

真正有思想的人,不会去在乎别人的看法,也不会在意世俗对待的眼光,更不会在意他人的误解和偏见,因为在他的内心早已建造了一个完美的自由世界,这个世界带给他的比这个现实世界带来的更让人觉得舒服。

真正有思想的人,不会在意外界物质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一个人能达到内心丰富、强大,这样的人是有思想的,内心无比强大。

真正有思想的人,并不会去关心别人的言论,自我可以达到意识的开放,可以为自己高歌,当然对于别人善意的建议也是可以汲取接受的,这样的人有自己的坚守,同时也会对自己追求的东西保持一种警惕。

真正有思想的人,会凭借自己内心的强大,不会遵从前人或者是普罗大众认为是正确的东西,而是会用逻辑、常识、常理、直觉、经验及科学的方法进行验证。

我们常常讲信念,那么信念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其实说白了就是你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人通过这个来表现给别人主题对客观世界的看法及处事的态度。

每个人看待幸福的角度不同,带给人的意义也会不尽相同,对待每一件事,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但是,一定得符合自己的内心,你的思想信念与你的生命感受、生活经验,你的知识结构、理性认识,以及你扮演的角色,不会与常理产生冲突与分裂,你所做的事不会与你所说的话互相矛盾,当这些都符合你的内心时,你做的就是理所当然了,也会是这个世界本该运行的规律。

有思想的人,通常是不合群的

作为一个生命的独立个体,在这样的时代中,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独善其身。就是在于能够在这个形形色色充满诱惑的时代保全自己,不让自己跟随大众,人云亦云,让自己的灵魂自由,干净,人格自强,独立。

当你具备这种独立思考的能力时,随之就会看清,能够自我明辨是非,抛开世俗眼中善恶美丑的粗俗,这样的人群汇聚就成了一个思想共同体。

一个人若想具备独立的人格,就需要培养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是在成长过程中一步步成型的,这种思想成型之后,会表现的异于常人,体现在看问题的角度,评价的方式,但是往往社会对这种人都会冠之以标新立异或者严重的就是神经病这样的评价。

但是这种人总是表现出离经叛道的样子,不会去反抗外界的看法,往往都是以沉默对待,时间长了就会被边缘化,但是他们这种人是很享受没有存在感的。

我们回望历史的时候就会发现,有些人被同时代的人称为神经变,他们的思想被当时的人看成是危险的想法。但在今天却成了常识,并且有些思想在提出者逝世后,为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在社会发展的历程中,群体的观念爆发出了力量是巨大的,产生这种先知的思想的人的行为方式是不同寻常的,这样的人产生的思想往往在后来会影响到人类社会的价值观和伦理观,还会深刻的改变常人的思维方式。

历史的车轮从来没有停下,在这条长河中,一般有偏执思想的人,通常都是这个社会的最清醒的认识者,通常也会是社会现实的第一个反思者。

高中时的历史书上我们就学过,那个曾经第一个站出来抨击赎罪券的马丁路德,一直到今都被主流社会视为异端,但是在历史进步的角度来看,马丁路德却将基督教精神高举,将新教精神发扬光大。

还有那个躲在滕尼斯堡的康德,他的生活乏味到令世人反感,,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不谙世事的人却打开了现代哲学之门。

就像前面所言,几乎所有的伟大的人物,在同时代都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然而,也同样是这样一群人,不顾别人的看法,用自己的方式引领整个时代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着。

著名哲学家叔本华说过,读者往往不知道怎样去选择,这样的人放着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经典不读,反而去选择读一些庸俗不堪的作品,实在不能对所生活的时代做出什么贡献。

被誉为“价值五个诺贝尔奖的大脑”的米塞斯,当时在朝圣山学院的时候,他大声斥责台下的经济学大师们:“你们都是乌托邦主义者!”,现在看来确实是这样而,他是当时唯一正确的人,他的思想在一个世纪之后仍然无人企及。

有思想的人,崇尚独立的人格与尊严

在中国这片大地上晕染出来的也有这样一个群体,同样背负着来自世人的不解和异样的阳光,他们的表现也与前面的几位一样,对这种来自外界的看法看的并不是很重要,默默地坚守着自己的价值观,朝着自己的方向持之以恒,从没停下过自己前进的步伐。

维新运动的发起人之一的梁启超,竭尽一生想要唤醒国民,林语堂先是用英文写成《中国人》,然后再翻译成汉语,用这样的方式来点醒中国人。

《中国人的精神》一书的作者辜鸿铭被认为是一个奇怪的老头子,他表现出的是排斥西方的价值,却又在心里打着另一种算盘。

杨小凯提出了“后发劣势”,开创了新型古典经济学,是一位距离诺贝尔经济学奖最近的人,但是结果却是跟米塞斯一样,被时代的主流所遗忘,成了沉默的斗士。

18岁的杨小凯因一篇《中国向何处去》而被判了十年的牢狱;出来之后进入了经济学领域,在短短的几年,就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然而,就在他逐渐被世界所熟知的时候,他被确诊身患癌症,留给这位天才的时间并没有多少。

生命到了最后的阶段,他把自己的研究方向和中心对向了自己的祖国,提出了“决定经济绩效的是制度,决定制度成败的是信仰”的先觉先知。

他提出的这一看法,将个人的自由从经济层面、制度层面,拓展至信仰,超越了五四以来知识精英的高度,赵晓称之为“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知识界与思想界第一人”。

虽然杨小凯的一生只有短短的56年,并且步入经济学的时间较短,但创造出来的思想贡献,以及从他身上焕发出来的中国知识分子固有的人格力量,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燃尽一生就为了最后放出的耀眼的光芒。

这样的人的存在,正是由于个人独立的人格与尊严,才使得他们如此特立独行,能够在某一领域有一个质的变化。

这样的人以他们独特的洞察力和判断力,清醒的认识当下生活的社会,对这个社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底层呐喊式的表达。

同时这些人为社会上的其他人提供了更为超前的思想意识,但是这样的意识很难在同一个时代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所以他们注定是被遗弃的哪一个,时代的发展往往都是这样,能做到青史留名的最优秀的人毕竟还是少数。

因此,在帕累托那里,少数精英领导“多数人的暴政”,就成了人类社会反复上演的剧本。

泰戈尔说:“我最后的祝福,要留给那些知道我并不完美、却依然爱的人”,这句话是献给他自己,也是献给同类。

正是这样一群我们平常人眼中的“神经病”,真正做到了承担社会良心的责任,才能够保全这个社会、这个世界不至于完全崩塌。

他们为此付出的年华与生命,在时间的流逝中慢慢的体现出了他们的价值,这样的人注定不会苟活一时,他们是永生的。

思想者是如此的孤独,思想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今天的我们,怎样站在思想者的肩上看懂世界,看清未来?推荐一本与我们距离最近,关系最密切,最通俗好读的思想之书——《最近四十年中国社会思潮》。

这本书以深刻影响过去四十年、并且正在影响当下和未来的八种思想为主体,并将各种思潮惊心动魄的博弈贯穿始终。读本书,读有思想基地的历史,从另一个层面看见一个不一样的现实与未来。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