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深夜寄语

"

夜已深,听着雨声脑海中出现“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的诗句,远处隐约传来几声嘈杂声,山区的夏天经不起阴雨连绵的天气,一场秋雨一场寒,昼夜温度差大,夜晚的温度有点低,远处霓虹灯下还能看见几个耸着肩,竖着衣领匆忙赶路的身影,也许他们是奔波在生活的路上吧。

一首老歌单曲循环,翻开微博,最后一条转发新闻动态是两年前,打开QQ空间,最后更新竟然也有两年前的事了,突然间感觉自己穿越了时空,走过了漫长的一段路程,停下略显疲惫的脚步,转身看的风景依旧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的河流,一直向东奔流不息。岁月不堪回首,透着窗外洒进来的亮光,我的思绪就像泥潭陷在内心深处努力挣扎,最终还是无力地滑落,将记忆碎碎的摔了一地,昔日的往事恍若昨日能看的见,伸出手想抓住它们最后却怎么也拾不起来了。

回想过去微博曾经是一群意气风发学生的一方净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记载了我们心怀天下的大事,也承载着煮酒论英雄的梦想,腾讯QQ曾经也是我们的一方乐土,满纸写下了青涩的爱情,写下了谈笑风生的韵事。

如今,这座小县城夜空很少有“危楼高百尺,恐惊天上人”的意境,黑夜被霓虹灯点缀的有些迷离,我们学生时代的梦想逐渐褪色,有了一种惯性思维,总是认为关心“风走八万里,不问归期”的民谣是一种幼稚跟不上时代的观念,往后的日子里,夜生活的仪式在昏暗的灯光中,在动感的重金属音乐中,在摇曳的酒杯中开始,感情要筹光交错中用酒精的度数升温,偶尔为了学会左右逢源,会说些连自己都听不懂逻辑的话语。

青春痛并快乐着,马克思说过“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因为人类生产力的发展要在社会实践中积累经验,要在检验真理中不断向前发展。正因为如此,人也是在社会中变得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构筑的大厦也在不断发生修葺,而不是片面为了社会而被社会奴役的活着。回忆总要回归现实,生活也只有在社会中才能根发芽。时过境迁,或许路易十四号咖啡厅会消失在街头, 人也总是会变的,当年意气风发的校园学生慢慢变成了风华正茂单位青年,时间或许会磨掉我们的身上的棱角,或许会让我们的鬓角有了皱纹,但是身份角色的转变,让我们变得对待生活更加从容,对待人生更加理性。纵然时光会流逝,年轻时的梦想不会褪色,它融入在肩上扛的家庭和社会责任越来越中,“一蓑烟雨任平生”,正如习近平主席勉励党员干部那样,不忘初心,要始终要把党纪国法作为一把戒尺,严格要求自己,在简单的生活中不忘保持一份辨别真善美的初心,做到“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在工作中不忘保持一份讲原则定立场的初心,做到“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做好法律工作者“司法为民”本分工作。

秋夜雨寒,北方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准备南下,嘀嗒嘀嗒的雨声注定要洗刷这破碎的记忆,重新串起来。

供稿:刘亚龙 编辑:马学文 审核:马莉

"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