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中西医思维融合构建全民卫生医疗体系

日期: 来源:南充新闻网收集编辑:南充新闻网

纵观历史,四大文明古国中,始终传承而没有中断过的只有中国。没有人能否认,中医对我国文化的作用;中医是在人体内观学基础之上,且经过以人体为实验对象的长周期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与以解剖学为基础,且经过前期动物实验、短期人体实验的数据成果的西医,二者各有长短,可以盲区互补。

我国当前的卫生医疗体系,基本建立在西方医学思维基础之上,大部分人生病后第一反应是接受西医检查治疗,一部分人会选择用中医治疗。选择哪种方式,全凭患者及身边人的经验判断,当前尚未有国家认可中西思维融合的权威性指导的卫生医疗手册。

2021年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中宣部、教育部、卫健委、广电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 〉的通知》,《实施方案》从文化精髓、传播、生活、教育、机制等各方位作为重点任务提出相关要求。而我国当前学科是建立在西方科学文化思维基础之上的,因此,中医文化传播需要与西医文化很好地融合方能达到最佳效果,这需要在方方面面从体系建设着手构建,这是一个庞大繁杂的工程体系。

面对这个庞大繁杂的体系,我们应该以从哪些方面、从什么视角去思考这些问题呢?为此笔者特意请教了国医大师孙申田关门弟子、北京市东城区中医药学会杨亚梅大夫,杨大夫的见解,展现出一个人类医学全新的视角。

杨大夫认为,纵观中医药学发展进程中的历代典籍及先贤,建立中医理论体系是在宏观体察、整体思维上,将人类健康与自然环境、社会境况、精神意志等进行关联探究所取得的成就,而且是伴随着中国文明的发展。因此,不能片面孤立地看待中医药本身发展,需要跟西方医学发展进行关联,不仅仅是医药本身,而且是跟人、环境、社会等方方面面互联为一个整体,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医药的发展。对此,杨大夫深入浅出地就自己的理解作了几个方面的阐述:

一是中西医文化体系方面。中西医文化体系的根各自扎入东西方文化的土壤,因此,文化也需要寻根。

东西方文化追求方向相左,又能相互融合。东方文化是以体悟为核心的意境文化,西方文化是以观察为核心的写实文化。以画为例,东方表达的是整体性写意,每个人对中国画的感受,是跟自身的意境有关系,上不封顶,追求神似;而西方表达的是写实,追求局部的高度形似,尽管抽象派也追求神似。到最顶层的高度,东西方又开始汇合。当前西方绘画总体趋势是进入一个瓶颈区,写实追求到顶点,用科技手段可轻而易举地获得,人无法超越,如绘画与照片。在整体和局部的追求,两者虽然方向相左,但是却可以完美地融合到一起,特别是在东方写意的基础上,注入西方细节表达,其绘画的意境与品质,一眼万年不相忘。

东西西方文化特点相异,又恰到好处地互补。东方文化是在背诵基础之上结合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去感受,一旦开悟可一通百通,包含着最顶层的哲学思维方式,但存在缺点:一是入门门槛高,一开始就从整体入手,需要悟性极高的人,属于士大夫精英教育;二是具体体悟方法囿于圈子的派别之分,重点讲究机缘,方能获得途径;西方文化是在理解基础之上,通过拆分细微观察,一点点分析讲解,起点低、深入浅出、普适性强,但存在缺点:一是需要通过长时间大量的学习,慢慢地掌握,一点点积累通透方能到达哲学思维层面;二是分割看事物,片面孤立,文化中产生非黑即白的观念,排他性强。二者各自特点明显,又能互补。

因此,建立在两种不同文化土壤上产生的中西医文化,也伴随着相似的情况:

中医文化侧重于整体定性关联。中医文化中的《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专著,它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黄帝内经》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的五行、脉象、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病症、诊法、论治、运气等学说,同时包含古代哲学、天文学、气象学、物候学、生物学、地理学、数学、社会学、心理学、音律学等多学科知识和成果,并将这些知识和成果渗透到医学理论当中,中医文化包含思维方式、传统习俗、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学艺术,从整体定性的角度关联包罗万象,具有高度的亲和性及包容性。

西医文化侧重于局部定量关联。西医文化重点关注人的自身物理层面,重点是奠定在解剖学基础之上,建立在人的身体结构、生理机能、心理作用三者基础之上,通过观察和实验促成学科发展和进步,涵盖解剖学、胚胎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注重人的身心与自然的相互联系,考虑生活方式、心理和情绪状态、环境、饮食、锻炼、心态以及意志力等因素的影响,西医注重通过仪器和采样获得相关指标,来判断人体疾病程度,对于慢性病初期仅能观察并任其发展,从局部定量的角度来判断问题所在,局限性和片面性较强。

中西医在文化上最大的差异性在于:中医重点强调的是“养生”“治未病”,在病起初期采用适当的治疗手段,防患于未然;西医强调的是“切除”“修补”“更换”,对于病灶初期的应对措施是压制表现指标或现状,等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再采用切除或者更换器官的方式医治。因此,从中西医在文化上各自的特点来看,二者可以进行完美的融合,特别是当前我国在中医药文化传播上,应从体系主抓,建立二者完美融合的文化体系,互相助力,展现综合医学之美。

二是中西医锻炼体系研究方面。在身体锻炼方面,中西医都强调其重要性,但在核心内容上,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

中西医锻炼方向相背而行。最常听的两句话:“生命在于运动”和“生命在于静止”,通常拿兔子和乌龟作为类比,探讨如何选择有利于生命。西医主推剧烈式,中医主推舒缓式,西医推崇跑步健身竞技类运动,后发现剧烈运动带来诸多弊端之后,方才提出了提倡有氧运动的概念,减缓剧烈程度;中医推崇站桩、静坐、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金刚功等,这类锻炼运动方式,按照西医标准,全为有氧运动。中西医倡导锻炼方向完全不同,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中西医研究基础不一样。中医是内观,强调的是活人的感觉,最为注重的是气;西医建立在解剖学基础之上,确切地说是死体解剖学。就是活人和死人的这一口气,决定中西医锻炼不同走向,也决定了各自的境界。

中西医锻炼境界大有区别。西医认为,人活着是因为肌肉可以支配骨骼运动,所以锻炼对象是肌肉;而中医认为,人活着是因为还有口气,以气在体内运行为最高境界,因此中医推崇的方式,不仅仅能锻炼肌肉,还包括了身体的经络、筋络、筋膜、骨骼等,特别是气练到一定程度,可以补充骨骼中的骨髓,达到身轻气盈、返老还童的状态,还可以把身体内部各部分的孔穴打开,最终提高人生命质量,同时开启人的智慧,特别是我们当代人在看《老子》《庄子》《大学》《孟子》《中庸》等古典著作时,总觉得不知所云,何为“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圣人呼吸以踵”等等,实则是我们身体没有达到古人能感知自我的状态。因为没有体悟,所以难以理解。“止定静安虑得”都是对应着人身体不同部位的状态,当身体经络全通的时候,方能体会得到、理解得了,人可与天地想来往,智慧全开,所以中医锻炼方式是一种上不封顶的终生自我修炼;而西医肌肉锻炼,可在一定程度上强身健体,练到极致,却会形成反噬,伴生各类疾病,甚至早亡。

中西医锻炼方式各不相同。人的一生不同阶段身体特点完全不一致,因此锻炼身体的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当是根据年龄和身体不同的条件制定不同的方案。在此维度上,中西医锻炼身体的方案都没有明确的阶段性。但从总体上说,中医倡导的锻炼方法,适合并贯穿人的一生;而西医倡导的锻炼方式,适合人在成长时期,当人体总体状态走下坡路的时候,反而不太适合。因此,人应该根据自己身体处于不同的阶段,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如在儿童少年时期提倡适当的西式锻炼,而平时多汗的人,就不适合剧烈的西式锻炼,而应该选择中式锻炼方式。

因此,鉴于以上三方面的原因,选择锻炼方式时,应按照每个人的不同体质,不同阶段,制定相应的锻炼方式,采用中西医锻炼结合的方式,从而获得人个体最佳的生命质量。

三是中西医饮食结构研究方面。中西医都不否认饮食在调整人身体健康中的关键作用,但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各有不同。

中西医饮食理论基础各有千秋。中医在饮食方面各自有各自的理论基础,中医饮食是以《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中医方面的理论基础,强调的是元气和谷气的和,通过饮食来达到调神的目的,如食物应四时、以形补形、以食补精气神等;西医在饮食方面是以西方营养学为理论基础,以人体每天需要摄入的糖、蛋白质、脂肪作为营养素予以标准化,同时测定各类微量元素,根据人的年龄、体重来确定标准,从实验化验指标上来断定人体健康与否。西医饮食更多强调的是物质层面,中医饮食强调的是从能量、信息、物质三个层面入手,但未将其进行标准性的量化,二者可以完全互补。

中西医饮食调理依据大相径庭。中医在饮食调理方面,以人整体性体质分类为调理依据,按照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上述体质除了平和质,其他体质如不从情志、起居、运动、饮食方面进行调节,随着时间推移及年龄增大,都会容易产生病症,本质就是从治未病入手,如气虚质适合兴平偏温健脾益气,忌生冷苦寒辛辣燥热食品;阳虚质适合甘温补脾温肾阳,忌寒凉黏腻食品;阴虚质适合甘凉滋润,忌温燥辛辣食品;痰湿质适合健脾助运祛湿化痰,忌肥甘厚腻食品;湿热质适合甘寒苦寒,忌肥腻食品;血瘀质适合调畅气血,忌酸涩寒凉食品;气郁质适合理气解郁,忌酸涩食品;特禀质适合均衡,忌辛辣腥发食品。西医在饮食调理方面依据多样,如以血型调理,或者以营养成分量化调理,按照血型来区分身体适合吸收与不适合吸收的食物,如A型血适合全素,忌动物蛋白食品;B型血适合荤素搭配,忌全素食品。AB型血适合偏素食,忌咖啡、茶食品;O型血适合适量动物蛋白,忌全素奶制品、高维C食品。从人体血型关联身体吸收情况,而从营养量化调理,仅仅从量上考虑,未考虑吸收问题。因此,中医饮食重在食疗,西医饮食重在营养。

因此,中西医在饮食方面,侧重点完全不同,中医的整体、西医的局部导向,造成结果完全不同:中医是治未病,西医是营养均衡。而“病”实则是人的一个统计概率超高正常发展过程,因此,食疗治未病应该是以饮食导向为主线。

四是中西医诊疗体系研究方面。当前医院的科室设置可以反映中西医医疗体系的不同,医疗体系建设工作需要不断地研究和加强。

中西医科室设置良莠不齐。当前综合性西医医院科室设置通常都是按照西医解剖学、功能划分科室,通常有内科、外科、消化科、口腔科、急诊等,一般的专科医院则根据病症病名不同设置科室,且综合医院都有中医科,有的进行再分也是按照西医的分科标准进行的;而中医院分科方式多样,虽然中医院设置了有特色的针灸科、理疗科等,但因受西医思维影响,本质还是受西式医学影响。当前存在的问题,一是中医自身的科室应该如何合理设置,二是二者融合应该如何合理设置分科,这其中的本质是中西医医疗体系的融合与构建。

中西医治疗方案应融合促进。当前患者选择治疗的方案,通常是中西医医生相互博弈的过程,各自仅在各自的体系下制定治疗及用药方案,仅有极少数科室会选择中西医方案并用,如儿科会同时开具西药、中成药等,选择权完全在患者自己,缺乏权威的建议和指导,而且病症所处的阶段不同,通常是中西医各有各的特点,实则适合的方案应该二者有效地结合,如正骨方面,通过西医手段判断骨折程度,采用中药治疗可以在一个月内完全康复,如果采用西式疗法,不仅需要手术且疗程较长,患者承受痛苦较大,此类病例不胜枚举。因此,中西医方案融合,不仅应该终生着手,也应该在病程发展的不同阶段从大的小的维度进行融合。

五是中西医人才体系研究方面。中西医诊疗体系研究不仅仅限于以上几点,还包括中西医疾病演化研究、中西医康养体系研究、中西医药用体系研究等,但因当前在中西医人才培养上,两者走的路径各不相同,造成当前该方面需要大量的工作,但因缺乏专业人才,工作推进难度较大,由此,也引出另外一个关键性问题:中西医人才体系研究。

中西医人才培养,本应是两种不同的路径,然而当前不论中医人才还是西医人才,基本上是按照西式科学思维来培养的,存在问题较多。

中西医人才培养思路相同。当前西医专科院校,通常在选择专业时,就决定未来从事的具体科室方向,并在进了高校进行学习时,通常西医仅学习西方医学理论体系的相关知识,对中医的相关理论基本上处于排斥状态;而中医在学科设置方面,不仅学习中医的理论基础,也学习部门西医的基本理论基础,但是到了高层次人才培养时,所有的考核标准都是按照西式医学的底层逻辑进行的,即便是中医研究生,其相关研究成果仍然采用西式科学中以论文为基本衡量标准,论文中的实验基础及表达套路均是西式医学的思维,从根本上摒弃了中医的理论体系,从而造成众多大专院校的中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其中医水平整体偏低,需要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地摸索提高,也成为促成中医人才缺乏的一个主要因素。而中医在培养人才时,重点考虑的是一种中医式的底层思维逻辑,通过学习及名师指导,进行辨证施治、体验感悟,不断地实践,方能出徒,这种方式耗费精力较大、实践时间较长,且出师后水平由学生资质和指导老师的水平共同决定。

中西医人才选拔标准相同。中西医人才在初期选拔时,当前体制统一标准是按照高考分数进行的,其标准一致。而实际上成为中医人才的标准,是远高于西医标准的,西医的标准因为规范指标明确,考察人的记忆力理解力,而中医则涵盖了记忆力、理解力、感悟力等,特别是在辨证施治方面,不仅需要能举一反三,通过自己的思悟、身悟和感悟三者结合,对同一种病症,不同季节不同地区的患者,其治疗方案完全不同;而在西医中仅仅用指标说话,相对简单。鉴于此,中西医在选择人才方面,应该结合中西医的各自特点,如西医外科,不仅需要记忆力和理解力,更需要心灵手巧,这种非量化指标能衡量能力;而中医人才在选拔时,不仅需要各方面能力卓越,家庭文化熏陶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特别是顶级中医,通常都常年练习中医养生体系中的静功、八段锦等,自己身体有气感,经络全通,自身感受力强,其医疗水平自然较高。

鉴于此,中西医在人才体系方面,从选拔、培养、任用等各个方面,均有各自的特点,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融合发展。

杨亚梅大夫对于中西医思维融合构建全民卫生医疗体系,从中西医文化体系、中西医锻炼体系研究、中西医饮食结构研究、中西医诊疗体系研究、中西医人才体系研究等五个方面做了重点阐述,杨大夫表示,自己仅仅是抛砖引玉,其实全民卫生医疗体系包含的内容远不止于此,包括科普、教育、文化、康养、养老等方方面面,特别是在当前国家大科普战略的实施下,如何发扬我国千年医学文化,需要相关行业方方面面专业人士不断地持续努力,方可构建一个人类经济简单健康的全民卫生医疗体系,以提高人类生命质量。

(撰稿:张卫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


相关阅读

  • 呼吸道疾病高发季患儿如何防治护理?专家解答

  •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金振娅12月2日,国家卫健委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冬季呼吸道疾病防治有关情况。就如何做好患儿防治护理的社会关注,多位专家给予解答。一、
  • 国家卫健委发布最新提示

  • 据央视新闻消息,国家卫生健康委12月2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冬季呼吸道疾病防治有关情况。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米锋介绍,当前,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疾
  • 市中医医院 暖心中药汤剂彰显责任担当

  • 记者从市中医医院了解到,自11月29日起,市中医医院免费为前来就诊的患者和群众发放预防流感中药汤剂,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提高群众身体抵抗力、降低感染风险。为应对近日
  • 冬季呼吸道疾病高发期,儿童如何防治?

  • 儿童呼吸道疾病如何防治冬季是呼吸道疾病高发期。国家卫健委2日继续就冬季呼吸道疾病防治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介绍,根据监测,目前流行的
  • 自治区卫生健康系统中药调剂竞赛决赛举行

  • 天山网讯(记者 苏璐萍报道)11月30日至12月1日,自治区卫生健康系统中药调剂竞赛决赛在新疆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自治区中医医院)举行。11月30日,自治区卫生健康系统中药调剂竞赛决
  • 第二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大会在蓉召开

  • 11月30日-12月2日,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承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四川省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成都中医药大学肿瘤研究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中西医思维融合构建全民卫生医疗体系

  • 纵观历史,四大文明古国中,始终传承而没有中断过的只有中国。没有人能否认,中医对我国文化的作用;中医是在人体内观学基础之上,且经过以人体为实验对象的长周期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与
  • 【民间文艺】车车灯

  • 车车灯“车车灯”原是明末清初的民间小剧。康熙年间,南部县石河场官办文昌宫小学成立之日,人们非常高兴,自发表演此剧以示庆贺。该剧曲调优美,唱词简单幽默、风趣生动。后来,每逢
  • “龙翔杯”原创诗词大赛圆满收官

  • 近日,“龙翔杯”原创诗词大赛颁奖典礼在深圳书城龙岗城举行。该赛事由广东诗词学会指导,龙岗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深圳市龙岗区图书馆承办,深圳书城龙岗城协办。龙岗区文化
  • 5日将迎今年最小下弦月 如何分辨上弦月、下弦月

  • 新华社南京12月3日电(记者郑生竹)12月5日13时49分将迎来今年最小下弦月。届时,月球位于轨道远地点附近,距离地球约40.4万公里。有意思的是,就在大约半个月之前,才出现过今年最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