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又逢重五

日期: 来源:南方杂志收集编辑:南方杂志

两千多年来,在与时俱进和守正创新中,端午不仅是传统习俗的继承和延续,更是时代精神的刻画和延展

◎吴松山(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本文责编/张蓓蕾

“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宋代诗人杨无咎诗中提到的这个节日延续了两千多年,不管岁月如何变迁,依然不改当初的模样,这便是端午节。

一年之中,端午节是人们娱乐游玩和放松心情不可或缺的驿站,有吃特色食品粽子,以及赛龙舟、悬挂艾叶、喝雄黄酒、带香包和猜灯谜等习俗。两千多年来,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和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与春节、清明节和中秋节并称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也是我国首个跻身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端午艾草香

端午与艾草相连,端午节的到来让人情不自禁想起浓香袭来的艾草。端午节算得上是我国最早的卫生防疫节,有悬白艾、挂菖蒲、佩香囊等传统习俗。习俗起源于哪朝哪代不得而知,它能让人们从内心驱散世间的邪恶和阴霾,是最好的防病抗疫科普宣传。从这个意义上说,端午节既是全民防疫日,又是全民生命关爱日。

不同人对艾草有不同理解。在文人眼里,艾草有美丽和馨香,更有家国情怀。苏轼在《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一词中咏道:“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透过其中的词句,让我们闻到了浓浓的艾香。作者身为使君,却不忘自己的农夫出身,难能可贵。不忘初心、不忘来路,方始知归处。

在“药王”孙思邈和“药圣”李时珍眼里,艾草是生命的呵护和中医文化的传承。“艾”字最早起源于唐代,传说由唐代名医孙思邈所取。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艾草有过具体的描述,称其“医草”,还用于灸法。千百年来,在艾灸缕缕的清香里,我们得以身体健康和身心愉悦。

在我眼里,艾草是母亲不变的乡愁。打我记事起,每当快到五月初五,母亲就开始忙碌起来。端午节一大清早,母亲叫我跟她去割艾草。回到家,母亲捡了几根艾草挂在门上,剩余的晾在门口的石凳上。端午的艾草,吸足阳气,不仅能驱走蛇虫蚊蚁,减少传染源,还能提神醒脑。我精心挑选了几片有特色的艾叶作为书签夹在课本里,给自己许下一个美好的愿望。再送些给同村关系好的爷爷奶奶,祈望他们一年四季幸福安康。

又是粽子飘香时

节日是共同记忆得以延续的载体。诉说古老故事,表达共同情绪,需要一致的行动方式。吃粽子与端午节的关系,就是仪式与节日的关系。有了仪式,才有郑重其事的神圣感,才具有可重复性地一代一代往下传承。

最初用来祭祀祖先神灵的粽子,如今已是寻常人家的节日食物,颇有“旧时王谢堂前燕”的意味。正因如此,端午节才在民间扎根、沉淀,久传不休,成为不老的神话。端午节前夕,祖母就在为包粽子做准备。包好的粽子经开水一煮,粽香四溢。见到我们兄妹在场,祖母就会一边煮粽子一边讲端午节的来历,讲屈原的故事。闻到粽香,我们才回过神来。眼巴巴地看着祖母分发粽子,迫不及待地想一饱口福。看到我们心急的样子,祖母总是不忘提醒:“小心烫嘴,小心烫嘴。”

虽然祖母已离开我们三十多年,但记忆中的粽子美味,始终无法抹去。每每扯开包裹粽子的棉线,绵长的乡愁扑面而来。经过时光的浸洗,留下了时光不老的童年记忆。历史传说赋予粽子的文化内涵,通过传承,融入血脉,成为一种情感慰藉和精神寄托。粽子有了温度、情感和精神,从而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华夏儿女无论身在何处,只要到了端午,就会有高度的情感认同。

龙舟竞争流

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曾写道:大江以南,凡是有河流可通船舶处,无论大城小市,端午必照例举行赛龙舟,这是一种民族基因。通过龙舟传承民族文化,不但传得远、传得久,还传得好。

当龙舟鼓响起,广东各地都会上演精彩龙舟赛。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的年轻人会在这一天放下电脑手机,戴上龙船帽,顶着烈日暴晒,执桨划舟,再现自农耕文明沿袭下来的龙舟习俗。在江门开平一带则沿袭“龙舟结契”的传统。每近端午,开平各地的龙舟便会轮流当东道主,邀请附近的龙舟到该村做客。这一天,人们早早地围在岸边,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江面上整齐的龙舟队伍,年轻人激情澎湃跃跃欲试。随着一声锣响,龙舟竞发,一道道水痕浮现在水面,锣鼓声、鞭炮声和人们的呐喊声,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共同编织了一个热热闹闹的端午节。

时至今日,赛龙舟演变成了一项最富激情、充分体现中华民族努力奋斗和拼搏向上的精神运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我国台湾都举行龙舟竞赛活动。在中国香港、澳门和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端午节龙舟竞渡的风俗也十分盛行。这项具有纪念意义的运动,不仅突破了时间、地域的界限,还成了国际性赛事,得到了新的发展。历经千年,变的是时代风貌,不变的是文化内核。

万古传闻为屈原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起初以为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看了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后,始知端午最初可能只是长江中下游吴越民族的风俗,是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至于屈原的故事,最早的记载见于六朝。端午节习俗最初来源虽与屈原无关,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他的感人诗词深入人心,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故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深远,占据了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人们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经过历史的演变,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它本来的意义。

尽管各地端午节的习俗不尽相同,但背后所承袭的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确是相同。端午,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情怀。一个流行了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背后是共同的文化血脉传承与炽热的爱国情怀,正在血肉丰满地融入我们的生活。

中华大地有着几千年的文明,过好传统节日,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有中华文化的复兴。过端午节,不仅要体验民俗活动,更要从灵魂深处重温大义凛然的忧国忧民和爱国爱家的端午精神。两千多年来,在与时俱进和守正创新中,端午不仅是传统习俗的继承和延续,更是时代精神的刻画和延展。

相关阅读

  • 2023年湖北省龙舟公开赛(黄石阳新站)圆满收官

  • 极目新闻记者 梁传松通讯员 向能来 饶正茂和舟共楫穿涛谷,金鼓齐鸣逐浪头。7月8日至9日,2023年湖北省龙舟公开赛(黄石阳新站)在阳新县莲花湖国家湿地公园圆满收官,来自武汉、黄石
  • 屈原管理区:146名党员干部同进“纪法考场”

  • “叮……”6月28日下午,随着一声清脆的铃响,屈原管理区“党的二十大精神暨学党章党规党纪”主题知识竞赛在屈原一小拉开帷幕,全区39支参赛队伍146名党员干部神情严肃,执笔作答。
  • 竹里青神赛龙舟 五湖四海来聚首

  • ——2023年四川省“百舟竞渡龙舟赛”眉山青神会场活动掠影蓄势待发。一鼓作气。奋力划桨。你追我赶。齐头并进。 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姚永亮龙舟聚首。势在必得。围追堵截。
  • 首届“龙江杯” 传统龙舟赛备战现场!

  • 端午擂战鼓,百舸竞争流。6月18日首届“龙江杯”传统龙舟比赛福清市全民健身运动会正式开赛。赛前,每到下午四点,龙江利桥古街河段上就会响起阵阵龙舟鼓声,28支龙舟代表队分批次
  • 屈原,何以辉耀2300年

  • 今年端午节,恰逢屈原逝世2300周年。在屈原怀沙殉国的汨罗江畔,规模宏大的汨罗市屈子文化园,定位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习俗传承基地,矢志弘扬屈原精神,推动文旅融合发展,让优秀
  • 水口镇深挖本土文化资源 为乡村振兴塑形铸魂

  • 谭国标故居迎来一批批参观学习的党员、群众,革命精神激励着参观者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水口镇完善自助图书馆等文化阵地建设,满足群众精神生活需求。6月29日,水口展览馆正式对外
  • 岳阳一公租房竟二次转租?主管部门:调查清退!

  • 近日,郑先生通过湖南广电铁粉生活APP向《为民热线》反映:岳阳市屈原管理区的余家坪社区是一个公租房小区,住有几百户居民。小区存在两个问题:1、天然气主管道前两年就进了小区,但
  • 泉林镇儒学讲堂开展主题宣讲活动

  • 【传承国学经典 弘扬传统文化】泉林镇儒学讲堂开展主题宣讲活动为进一步激发和培养辖区群众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引导广大群众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近日,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又逢重五

  • 两千多年来,在与时俱进和守正创新中,端午不仅是传统习俗的继承和延续,更是时代精神的刻画和延展◎吴松山(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本文责编/张蓓蕾“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
  • 十堰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 带动增收促振兴

  • 十堰立足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着力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品牌,引导各地发展特色水果种植,推进农旅融合产业一体化,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振兴乡村经济。近日,记者来到丹江口市六里
  • 把盏饮茶聊《易经》

  • 时代潮流滚滚向前,物极必反,终则有始,贞下起元,新陈代谢。这些老道理正在新时代以新的形式起作用◎詹得雄◎本文责编/张蓓蕾前些天与朋友喝茶,聊着聊着说到了《易经》,话头却是从黑
  • 最重200余斤 55名“小胖墩”开始暑期瘦身

  • 湖南日报7月9日讯(全媒体记者 王铭俊 通讯员 喻小芳 覃雅芬)“我自愿加入胖墩瘦身夏令营,自觉遵守营规守则,坚决服从各项指令……”今天,湖南省儿童医院第21期胖墩瘦身夏令营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