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走进王小波的“饭圈”,同道中人你几岁?

日期: 来源:浙江日报收集编辑:浙江日报

潮新闻 记者 严粒粒

01 

“愿意阅读文学的青年,有几个没爱上过王小波”

不羁的王小波,图源网络

第一次认识王小波,是在高中政治课堂上。

政治老师刚从大学毕业,年轻、血气方刚,还是个“段子手”。他完全颠覆了从前认知里,由教导主任兼职的政治老师形象。学生们都喜欢听他讲话,和课上课下没关系。

所以,当他和我们热情洋溢地推荐《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的时候,尽管当时并没读过王小波,只觉得“文如其名”。

在真的阅读了王小波,识别了王小波之后,渐渐发现王小波和他书迷的气质匹配度高,并且都有非常稳定的定向。

简单地说,喜欢莫言的人有年轻气盛的,也有老成持重的;但喜欢王小波的人则大多和我那位政治老师一样,和其他老师形成明显差异。

我完全可以理解,出于种种原因,四五十岁往上走的人,很难再愿意称自己是“王门走狗”。

“王门走狗”是王小波“忠粉”的荣誉称号,也是一个身份互识的“接头暗号”。否则,哪个正经人愿意自称是“走狗”呢。

豆瓣的“王门走狗”小组里,也有人开贴问大家的年龄,果不其然,十七八岁的不算小,二十多岁的占主流,四五十岁的就成了稀有动物。

《王小波传》,图源网络

这很符合房伟最新出版的《王小波传》中,梁鸿作的序中的反问:

“20世纪90年代后期成长起来的文学青年,或者说愿意阅读文学的青年,有几个没有爱上过王小波?也许中年之后会遗忘,会批判,会有所疑问,但是在青春最为激荡,最容易被宏大话语制约,最容易被‘理想’‘时代’‘梦想’之类的词语所鼓动的时候,读到王小波,那是怎样的一种震动、震惊或豁然开朗?”

实际上,新世纪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也喜欢王小波。他们并不一定狂热到要做“王门走狗”的程度,但依旧愿意授予他和鲁迅共享的“互联网嘴替”荣誉,并亲切称他为“精神爱豆”。

当王小波和年轻人绑定存在的时候,他就不是一个作家那么简单了。因为年轻人就是大势所向,是未来的雏形,是希望的种子,更是可塑之才。

那么,年轻人为什么喜欢王小波?或者说,年轻人希望从王小波身上,汲取到什么呢?

02 

“凡人都喜欢有趣。这是我一生不可动摇的信条”

文学一旦被深入研究,就很容易钻进立场、主义、技巧之类的套子里,不好看也不好读。那是专业学者干的学术功课。

普通读者懒得,也不能考虑那么多。他们大多把文学当做休闲,所以只谈情感的共鸣强不强,谈生活的启示大不大,谈精神的按摩到不到位。

显然,想和年轻人达成共识,首先要有趣——他们最烦板着面孔掉书袋子的教条主义者。近年来,年轻人中间出现的“自嘲文化”“吐槽文化”也恰好印证了这一点。

而有趣,正是王小波最平易近人的标签,也是他此生追求的宗旨。

“一辈子很长,要跟有趣的人在一起”“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了”“凡人都喜欢有趣。这是我一生不可动摇的信条,假如这世界上没有有趣的事我情愿不活”……

这些出自他口的语录,都在强调着有趣的重要性。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且不说,他的作品一贯以黑色幽默著称,他本人也是。

例如,不那么熟悉王小波作品的人,大概首先对他的印象是浪漫。

当年追求李银河时候,他把情书写在五线谱上,说“但愿我和你是一支唱不完的歌”,还能自嘲“一想到你,我这张丑脸上就泛起微笑”。这些事,不够有趣的人做不出来。

王小波,图源网络

不过,王小波更告诉我们,有趣不等于轻飘,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

小说《黄金时代》,是个发生在特殊年代中,因为荒唐而有趣的故事。内核是沉重的。王小波自叙,他真正想表达的主题“还是对人性生存状态的反思。最主要的逻辑是:我们的生活有这么多障碍,真**有意思”。

所以,他的有趣是面向困境的,透着一种苦中作乐的大无畏精神。

每个时代里,每个个体的年轻人都在面临着不同的困境。

从小了讲,就拿王小波本人来说,因为长得丑,他的爱情之火差点没点起来;因为不被主流文化圈认可,他的葬礼会没一个作家出席吊唁。

往大了讲,纵向上,人们早年要为吃饱饭担心,之后要为精神匮乏不甘,再到如今又有面对“内卷”的疲惫;横向上,人的一生又难免遇到失恋、失业、疾病之类疙疙瘩瘩,这些对于“老江湖”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对年轻人处理起来就相对缺乏经验了。

如果我们行走的人生道路,都注定坎坎坷坷。那么,笑比哭好。毕竟,愁眉苦脸不仅对解决问题没什么帮助,还会危及健康。

因此,只要生活依旧有困境,乐观依旧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有趣依旧是择偶择友的指标,王小波就会在年轻人中间拥有市场。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肤浅的有趣会沦为傻笑,乃至可笑。追求王小波幽默面容下的深刻思想,是年轻人的另一层境界。

03 

喜欢他的犀利、清醒和冒犯

在《沉默的大多数》和《我的精神家园》两本杂文集中,王小波敞露了他对世事的立场。

例如,王小波因为不同意任何文学都要以小孩子为准绳,所以写了《艺术与关怀弱势群体》一文。他觉得科学、艺术不属于福利事业,其正途不应当是去关怀弱势群体,更应该去冒犯强势群体,向着更高的成就前进,我们才有望看到更好的发明、更好的文章。

按照个人经验,我认同这句话。因为我非常理解我爸为什么会在我小学时候,把《金瓶梅》一声不吭地放在书架最高的地方。后来,其实我也踩着凳子偷偷看了《金瓶梅》,发现凭借小学生的脑袋根本什么也看不懂——这也是文学的另一种准入门槛。

按照现下情况,冒犯强者甚至是不得已。这就非常被动了。你看,一个ChatGPT就让多少画家、作家感到了失业危机。这种情况下,对人工智能,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其用来拒绝,不如去接受和应对。

人本不应当活得像个机器,无论是去抢着创作流水线作品,或是按照程序“一键执行”。王小波就专门写过一篇《思维的乐趣》,来强调思考的价值。

图源网络

以前读书,学过一个“文化霸权”术语。大致意思是,很多时候,你看到的世界是片面的,是有人想让你看到的,所以你要多观察、多思考,再来下决定。上课时,老师最喜欢拿广告举例,以图提醒我们慎对任何迎合与讨好,小心掉进消费主义的陷阱——一个当代随处可见的生活场景。

其实,从鼓励科技创新,到重视素质教育,再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造转化,从这种意义上,今天的年轻人,处在比任何时候都提倡独立思考的时代。

与此同时,这也是一个不容易独立思考的时代。

史学家许倬云感叹,当代全球的共性问题是“人找不着目的,找不到人生的意义在哪里”。

人们的日子过得舒服,拥有无数的高科技产品,什么东西都是现成的,用钱能买到很多东西,大家忙着赶时髦,追明星。网络的普及,也使知识的获取变得过于轻而易举。所以许多人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以至于许倬云还尖锐地提出,“我们现在的知识分子是网络知识分子,是检索机器,不是思考者”。想想“掉书袋”这个贬义词,感受不言而喻。

这些是和平时代的反向产物——居安而不思危。而“丧文化”“焦虑”“空虚”等的流行,也恰恰印证了他的观点。

幸而,今天的年轻人还有人喜欢王小波,不仅仅是喜欢他的有趣,更是喜欢他的犀利、清醒和冒犯。

“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之类的王小波语录之所以在年轻人中间流传,是因为他们仍有觉悟,才会决心以悬梁刺股的姿势,防止自己睡着。

04 

“生活就像一只喷火的龙,你要么被他吞掉,

要么骑在它的背上”

如果没有行动,思想就沦为空想。所以,王小波还有一点好处,就是真实且勇敢。他既要做思想上的巨人,也要做行动上的巨人,很好地贯彻了知行合一。

年轻人喜欢他,有很大一块原因是因为他说出了自己想说而不敢说的话,做了自己想做而不敢做的事。

他写《沉默的大多数》来提醒人们不要做沉默的大多数,放弃话语权,隐身于人群。真理越辩越明。

1995年,王小波在《演艺圈》杂志精准投放了一篇《为什么要老片新拍》的文章。他注意到当时演艺圈兴起了一阵旧片重拍热潮,把一众电影都拍成电视剧。为此,他明确表示“老戏重拍没必要“,并反问“照抄些旧东西,难道编导的艺术工作就是这样的吗?”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社会加速转型,新与旧对抗、交融、杂糅并存的时代。身处其中的王小波,看到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中国人被培养出来的两种欣赏趣味:一种是喜欢重温旧的东西的传统派,一种是喜欢欣赏新的东西的现代派。他认为,当时的老片新拍处于“两面不讨好的尴尬地位”,“在前一种观众面前,你是尸位素餐地鬼混着;在后一种观众面前,你是不称职或者不敬业的编导”。

有意思的是,文章结尾。他写道:“我有一个做导演的朋友,他告诉我说:你不知道做编导的苦处,好多事都是不得已而为之。他这样一说,我倒是明白了。”

图源网络

如今,快30年过去了,旧片重拍潮流依旧,甚至越发偷懒——从前是从电影到电视剧,现在是从电视剧到电视剧,加上有的新的质量还赶不上旧的,导致观众一听翻拍两个字,就条件反射地嘘声一片。

举这个例子是想说,只要不听劝的人还在,就该有人和王小波一样,敢把大实话大声说出来。当前文艺界呼吁文艺评论要加强批评精神,也是一样的道理。

而敢,往往是一道不好跨的坎。

在一次采访中,网红法学教授罗翔的一句话,让网友陷入思考:“在我的词汇中,我觉得勇敢是一个最高级的词汇,因为我自己不够勇敢。在人类所有的美德中,勇敢是最稀缺的。”在另一次采访中,他自述的一段亲身经历,可以对这句话做注脚。

2003年,在北大读博士的罗翔从北京双安商场天桥走过,看见一个白发苍苍、衣衫褴褛的老太太。冬天的风格外刺骨,老太太从北京西站一路走了几个小时,只为找到一家法律援助中心。她到处问人,可大家爱搭不理,于是罗翔走了上去,帮她查到了目的地,并打车送她过去。

当时,罗翔已经拿到律师执照,在车上却始终不敢表露身份,怕惹麻烦,好几次欲言又止。老太太看出了他的困窘,车一到目的地就说“真的很感谢你,你就不用陪我上去了,别影响你的前途”,然后便独自离开。

这句话,让罗翔至今为自己感到羞愧和后悔。而这种后悔和羞愧,就是敢与不敢之间的情绪。相信,如果时间倒流,他绝对希望自己能摒弃杂音和顾虑,无惧他人看法,尊崇内心,勇敢地陪老太太走进法援中心。

的确,在面对选择与困难面前犹豫不决,害怕选错了后悔,害怕做错了失败是人之常情。好在现在的年轻人显然更倾向于敢——敢闯、敢拼、敢挑战、敢失败、敢担当、敢张扬个性、敢和陈规说“不”。

王小波说:“生活就像一只喷火的龙,你要么被他吞掉,要么骑在它的背上。”敢,从来都是他的态度。

所以,如果王小波还活着,要是知道他的追随者有天敢“忤逆”他的存在,一定是会高兴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有风来#


相关阅读

  • 河北三河:新农人用葡萄产业托起兴农梦想

  • 在河北省三河市恒昌家庭农场的葡萄园内,马啸宇和工人们正忙着修剪葡萄藤。2015年,马啸宇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他放弃了培训讲师的工作回乡创业,进行葡萄种植。经过8
  • 胡天昭 | 此图无人胜有人——点赞一幅摄影作品

  • 网络很神奇。通过网络,并未直接会面,能认识一个另一空间的人,了解,交流,甚至走进对方的心里。他,一位小朋友,一位年轻的朋友,就是通过网知道他,英俊帅气,和善踏实,热心而且对父母孝顺
  • 为什么文班亚马是下一个NBA巨星

  • 这位19岁的法国人身高7英尺4英寸,周四在选秀中被圣安东尼奥马刺队选为第一顺位。巴黎——这位可能成为美国体育界下一个大明星的年轻人在家乡留下了令人难忘的声誉。维克多·
  • 一年四季都有新鲜国产柑橘,背后离不开他

  • 过去,我国柑橘产量小、品种少现在,“世界上每三个柑橘就有一个是中国生产的”昨晚(22日)播出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端午特别节目《碧水长歌颂端阳》中被称为“柑橘院士”的中国
  • 牛人那么多,为什么中国人只纪念他?

  • 中国历史上,能和一个节日关系如此紧密的,只有屈原一人。为了纪念他,导演郭小男耗时一年,来到屈原的故乡秭归采风,创造出大型话剧《屈原》,日前在武汉、宜昌、北京三地巡演。它打破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走进王小波的“饭圈”,同道中人你几岁?

  • 潮新闻 记者 严粒粒01 “愿意阅读文学的青年,有几个没爱上过王小波”不羁的王小波,图源网络第一次认识王小波,是在高中政治课堂上。政治老师刚从大学毕业,年轻、血气方刚,还是个
  • 安丘市大盛镇“内外兼修”争创强村富民先行区

  • 在安丘市的西南部,有一座风景秀丽的小镇,也是远近闻名的省级农业产业强镇——安丘市大盛镇。近年来,大盛镇立足区域农业资源优势,引进设施农业项目,发展电商经济,实施村企联建,走出
  • 熙南里解锁端午“潮玩”体验

  • 品民俗文化演出、逛潮玩创意市集、看星光露天电影、赏大美金陵风光……以“潮玩端午”为主题,南京市熙南里街区再推新项目。“今年端午的一大亮点是突出‘潮玩’的体验感,核心
  • 常州经开区检察院干警把安全知识送到群众身边

  • 近日,常州经开区检察院干警积极参与了2023年度常州经开区“安全宣传咨询日活动”。活动共发放各类宣传品200余份,接受群众咨询20余次,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活动过程中,该院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