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江苏探索丨春到桃花坞 刻印新华章

日期: 来源:江南时报收集编辑:江南时报

 

春到桃花坞 刻印新华章

——从《新华日报》看桃花坞木刻版画的赓续与创新

春到桃花坞,一枝“东方古艺之花”跨越沧桑,经久绽放。

桃花坞木刻年画是我国著名民间年画之一,因产于苏州桃花坞而得名。桃花坞木刻年画题材丰富、画面儒雅、色彩清秀,被称为“姑苏版”,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并称“南桃北柳”。

从盛极一时到濒临艺绝再到沐春新生、迈向复兴,桃花坞木刻年画是审视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典型案例。其在历史语境变化下的赓续传承与创新突围,生动诠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韧性、耐心、定力”。

透过《新华日报》用文字镌刻的“文化史册”,能够触摸到桃花坞木刻年画演化流变的历史脉动,能够感受到社会各界协力守护文化遗产的赤诚之心,能够见证这一古老的“活化石”持续焕发新光彩的发展之路。

1957年9月13日《新华日报》

盛极一时:

“东方古艺之花”香飘欧日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桃花坞木刻年画源起于明末,“根”植于文风兴盛的江南,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曾经盛极一时。

1957年9月13日《新华日报·新华副刊》刊发知名书法家、美术家潘勤孟的文章《桃花坞的年画》。其中写道,大约在明末清初,桃花坞便已开始形成为南方年画中心。桃花坞年画推乾隆、嘉庆为极盛时期。至于销售数量,更属惊人。据说当地几十家年画铺,每家每年产量多的达百万张以上,少的也有十几万张,而且行销广远,顶远的一直销到南洋一带。

桃花坞木刻年画能够盛行流广,与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分不开。1980年2月16日《新华日报》刊发《桃花坞木刻年画的新生》。文中介绍道,桃花坞木刻年画主要有门画、中堂和屏条等形式。内容大体分成吉祥喜庆、驱凶避邪、戏曲和民间故事、风俗时事等类型。由于接近民间生活,富于装饰性,又价廉物美,不仅畅销我国大江南北,还传到海外,德、法等国的博物馆和艺术馆里都有收藏。

综合多篇《新华日报》稿件描述可以得知,桃花坞木刻年画在世界版画史上地位卓著,它对日本“浮世绘”艺术的发展,甚至对欧洲19世纪兴起的“后期印象派”油画的技法和风格都产生过巨大影响,被海外媒体誉为“东方古艺之花”。

时至清末,桃花坞木刻年画从极盛到衰落,留下一段令人神伤的历史。《桃花坞的年画》分析道,其衰落主要是受战争影响。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战争、英法联军之战、中法战争……接连战争之下,社会秩序剧烈动荡,年画的销路大受打击。再加上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大举侵入,木刻年画连最低限度的生存都成了问题。

衰落到怎样的境地?据记载,到解放前夕,桃花坞木刻年画表面上还在经营,实际上已濒于人亡艺绝的境地,只有三四家作坊,十多个人员在维持生产。1961年8月13日《新华日报》刊发的《苏州工艺美术业积极培育新艺人》一文更是提到,当时“有些桃花坞木刻艺人丢下雕刀在河边摸螺蛳度生……”

1980年2月16日《新华日报》

破茧重生:

“春到桃花坞”焕发新机

新中国成立后,桃花坞木刻年画在政府重视以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催动下,开启新生之路。

1951年11月,为贯彻中央精神,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新闻出版局在《新华日报》上发布《关于加强年画工作的指示》,明确提出对苏州桃花坞版画的扶持和传承。

地方政府随即采取系列扶植举措。《桃花坞的年画》中提到,江苏省文化局和苏州市文化局联合举行会议,研究如何扶持桃花坞木刻年画生产的问题。政府不但指令新华书店今后要把桃花坞年画推销工作担负下来,并且决定重新培养木刻、绘画人才,让这份历史文化遗产恢复原有光辉,使它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服务。

这一历史进程,在《新华日报》上可以探寻到很多鲜活的细节。1982年1月29日《新华日报》刊载的《春到桃花坞——访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社》写道:“解放前,桃花坞年画已近人亡艺绝的境地,全市只剩下三家小作坊。解放后,人民政府把分散的艺人集中起来,成立了桃花坞木刻年画小组。在旧社会颠沛流离、穷困潦倒的雕版艺人叶金生和画师徐绍青、印刷艺人魏阿毛等密切配合下,创作了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新年画……一九五八年,叶金生刻的《水浒页子》送到北京后,受到了郭沫若同志的高度赞赏。当年秋天,朱德同志参观了年画社,还握着叶金生的双手,谆谆嘱咐‘要带好徒弟,让祖国的民间艺术代代相传’。”

这一时期,桃花坞木刻年画在生产机制、人才培养等方面逐步完善,致力构筑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生态。

其一,建立专职生产机构——桃花坞木刻年画社。年画社成立于1959年,在成立过程中边整合边生产,并招收了一批设计人员及刻印人员,使木刻年画的各项传统技艺得以继续保留和复兴。更关键的是,桃花坞木刻年画社改变了以往年画父子相承经营模式,构成了向社会开放的人才体系。

其二,加强对专业人才培育力度。正所谓“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对人才的重视,体现出地方政府保护文化遗产的“长远视野”。《苏州工艺美术业积极培育新艺人》一文中提到,在工艺美术老一辈艺人多已年高岁大的形势下,为了继承和发扬这些历史悠久、技艺精湛的手工艺术,苏州市工艺美术部门积极采取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新生力量。六千多名新生力量经名师传授,技艺不断提高。

其三,在内容及形式上不断推陈出新,桃花坞木刻年画呈现出新面貌。比如,彩色年画逐渐成为市场“宠儿”。1963年1月24日《新华日报》刊发的《苏州轻手工业增产大批节令用品》中写道:“著名的桃花坞木刻年画,已供应了各地三十多万张。桃花坞木刻年画社也新增加了《春牛图》《虎丘图》等彩色年画。”

2004年7月24日《新华日报》

思想内容上的革新更为显得“猛烈”。1965年1月7日《新华日报》刊发的《“桃花坞”年画推陈出新》一文呼吁,要立足“农村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面貌、新气象,丰富创作的感性知识,研究设计出一批新的年画”。而从《新华日报》的后续报道,诸如1965年12月22日的《创作新题材的木刻年画》来看,一批反映当时时代精神的木版年画接续推出,并在“供应农村后,受到广大贫下中农的喜爱”。

新生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进入上世纪60年代后,由于不可控因素,桃花坞木刻年画和广大人民群众整整隔绝了十个年头。特殊时期过去后,桃花坞木刻年画重获新生。

《桃花坞木刻年画的新生》记载,桃花坞木刻年画“重见天日”后,不仅恢复了专业生产的桃花坞木刻年画社,而且苏州市文联还成立了桃花坞木刻年画研究会。

据1979年2月4日《新华日报》刊发的《桃花坞木刻年画记载了繁荣之态》描述:新春前夕,新华书店挂满了五彩缤纷的桃花坞木刻年画。在文化部和省、苏州市文化部门的亲切关怀下,桃花坞木刻年画工作者满怀战斗的豪情,夜以继日地创作,许多新作品先后在省内外十多种报刊上发表,多次参加全国和省、苏州市美展。

1983年2月4日《新华日报》刊发《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将在意大利展出》一文,记录了桃花坞木刻年画再次走出国门、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历程。文章提到:“这次由中国对外友协主办的活动是桃花坞年画首次单独出国展览。在意大利将先后在罗马、威尼斯、佛罗伦萨、那不勒斯等五个城市巡展。”

1982年1月29日《新华日报》

繁荣复兴:

“文化活化石”创新永续

到了世纪之交,由于市场形势的变化,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传承赓续再次遭到严峻考验。

1998年5月19日《新华日报》刊发的《传统工艺濒临失传 业内人士痛陈症结》提到,“被誉为‘南京三宝’之一的南京仿古雕刻、影响波及海内外的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等一批传统工艺美术行业如今已奄奄一息,只剩几人苦撑门面。据统计,仅苏州一地,已有18种苏式工艺失传。”

2001年2月10日《新华日报》刊发的《莫让苏州传统工艺失传》一文写道:“苏州市剧装戏具厂邵友寿反映:闻名海内外的苏州传统工艺桃花坞木刻年画等正面临失传的危险,这些传统工艺的生产能力低,工作人员十分辛苦,报酬却较低,不少人都改行或远走高飞。”

为抢救这一传统艺术瑰宝,经苏州市政府等多方协调,桃花坞年画社并入了有研究传统工艺美术优势的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让工艺美术师成为大学老师,安心从事保存和发展桃花坞年画工作。

2002年5月19日《新华日报》刊发的《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与高校结缘》记录了这一事件,写道:“有着600多年历史的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社有了新家。”这一举措,也写就了桃花坞木刻年画赓续发展的关键一笔。

据了解,与高校结缘后,桃花坞木刻年画形成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子在读书期间,学习一年的平台课后,在大二便可按照专业方向进行“双向”培养。毕业之后,愿意继续从事木刻年画的便可选择留下来成为桃花坞木刻年画社的正式员工。由此,一批批年轻人成为支撑桃花坞年画传承的力量。

与此同时,苏州开始在战略层面为传统文化永葆生命力护航。2001年11月30日《新华日报》刊发的《苏州提出全面打造“文化苏州”》一文提到,苏州将“全面保护昆曲、评弹、苏剧、桃花坞木刻年画等特色艺术瑰宝”。2005年1月22日,《新华日报》刊发时任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王荣的署名文章《全面实现小康目标 率先构建和谐社会》,强调要“做好苏州水乡古城古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力争苏州刺绣、桃花坞木刻年画、吴歌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各方努力下,2006年5月20日,桃花坞木刻年画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1月6日,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博物馆揭牌,开始对这一传统技艺开展抢救、保护、研究、宣传等工作。

推动文化和产业共生共荣,苏州展开了更加多维探索。2010年5月7日《新华日报》刊发的《老街深巷,城市发展的丰厚底蕴》写道:“放大文化价值,成为各地改造历史街巷的共同选择。”“两年前,苏州结合桃花坞大街整治,把街巷边的一处闲置丝织厂改成了桃花坞文化创意产业园,……形成了融传统工艺、文化创意、文化休闲、特色商业为一体的传统工艺美术新模式。”

做好“文化”核心文章,2010年8月13日《新华日报》头版头条《苏州:转型升级谋定“文化旅游城”》写道:“6月,以唐伯虎故事和桃花坞木刻年画名闻天下的苏州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整治保护利用工程启动,苏州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尽皆出席,足见这一工程的受重视程度。根据规划,首期工程重点打造桃花坞、唐寅和泰伯三大文化品牌,建成吴文化的重要窗口和古城旅游的新亮点。”

几起几落,数经沧桑,桃花坞木刻版画始终赓续不息。它的历史,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久生命力和十足韧性。迈入新时代,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使命号召下,在社会各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不懈探索下,桃花坞木刻年画必将繁荣永续、飘香久远。

正如2006年6月28日《新华日报》刊发的《留住千年姑苏的“城市记忆”》一文所说:“苏扇、雕刻、琢玉、戏服、乐器、桃花坞木刻年画等传统工艺美术,技艺精湛,名闻中外。这些蔚为胜观、保存完好的文化遗存令人为之赞叹;这些经久不衰的灿烂艺术,无不让人为之沉醉。”

(江南时报记者 张东海)

相关阅读

  • 童年的记忆,那些漂亮的年画哪儿去了

  • 小时候盼着过年,除了有各种各样好吃的,还有五颜六色的漂亮年画。现在长大了,好吃的越来越多,漂亮年画越来越少。年画哪儿去了?估计这个问题没人可以说清楚。年画的历史相当久远,古
  • 探寻古诗词里的中药之美

  • “诗言志,歌永言”,“大乐与天地同和”,蕴藉着中华文化弦歌不辍、中华文明长盛不衰。诗词被誉为古代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以其特殊的艺术形式,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诗人
  • 绝版木刻从普洱风情中走来

  • 又到毕业季,普洱学院美术馆迎来一年一次的美术系学生毕业设计作品展。作为普洱学院的精品课程、特色办学名片之一,绝版木刻艺术作品备受期待,也为普洱的夏天增添了绚烂的艺术风
  • 37名海外华裔青少年走进常德展开“寻根之旅”

  • 常德日报记者 胡稳 通讯员 黄丹 文/图 7月15日,2023年“中国寻根之旅”海外华裔青少年夏令营湖南营成员走进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常德桃花源,并在次日前往湖南应用技
  • 沂源县张家坡镇:“坪上花开”满坡香

  • □淄博日报/淄博晚报/博览新闻记者刘伟 前几天,沂源县张家坡镇桃花坪村的徐太兰从镇上组织的政务服务进乡村活动中带来了一个好消息,村里的“坪上花开”共富工坊提升改造工程
  • “圆梦教室”江苏省美术馆公教课木刻版画进乡村

  • 为让木刻版画艺术走进乡村,丰富孩子暑期文化生活, 7月12日,共青团南京市委联合江苏省美术馆,在高淳区桠溪街道镇南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用艺术启迪心灵——乡村青少年美育计
  • 影像上新!神农架野生动物家庭“人丁兴旺”

  • 湖北神农架是许多珍稀动物繁衍生息的交叉地带。近日,神农架桃花源太阳坪生态保护中心负责人李玮在整理红外相机拍摄的影像资料时,发现林麝、鬣羚、毛冠鹿等野生动物频频“露脸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定了!再减免4年!

  • 日前,在财政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财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了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的具体内容,明确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延长至2027年底。根据介绍,明确
  • 河南省开封市总工会 点点清凉见真情

  • 7月19日,开封市总工会主席胡荣启,开封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牛彦斌率“夏送清凉”慰问组,深入基层一线开展“夏送清凉 情系职工”活动,为一线劳动者送去一份防暑降温“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