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法官:“不想成为被送别的人”

来源:半月谈

导读

2019年3月4日,47岁的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人民法院新坡法庭庭长吴育海在连开4场庭后不幸猝死。仅相隔4天,49岁的重庆市武隆区人民法院副院长宗云在办公室加班撰写判决书时,突发心肌梗塞后去世。3月28日,陕西省汉中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杨明德在任上因病去世……

3月以来,多名法官相继倒在工作一线,法官为何会累倒?他们负担到底有多重?基层法官为何喊出“我们不想成为被送别的人”?

倒下之前

吴育海是2016年以来龙华区人民法院牺牲的第2名法官。倒下前,他已在该院刑庭、行政庭、民二庭等岗位上工作25年,多次被评为优秀法官、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

据吴育海生前同事介绍,作为院里的中坚力量,忙碌是吴育海的工作常态。2016年以来,吴育海年均审结案件超过300件,除了办案,他还要负责司法所诉调对接工作,化解基层纠纷,承担司法宣传和综治工作等任务,足迹遍及辖区内140个自然村。

同学兼同事羊日强说,吴育海离世前一段时间,曾向组织提出休年假的申请,获批后又因工作原因暂时推迟。

在另一位牺牲法官宗云生前的同事看来,宗院长“完全是被累倒的”。

3月8日9时20分,参加一起破产重整案件第一次债权人会议;10时23分,审核设立农村法治扶贫工作室方案;10时30分,听取汇报两起涉众疑难案件情况……去世当天上午,宗云一共马不停蹄地处理了8项工作。中午12时,他在办公室撰写判决书;12时30分许,宗云突发心绞痛;16时33分,猝然离世。

“2015年至今,我们法院年均收案量增长率超过25%,基层骨干法官紧缺,除了繁重的行政工作,院里复杂敏感的民事案件,宗云都要亲自参与办理。”武隆区人民法院院长段理华说。

今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指出,一些法院办案压力巨大,有的法官常年超负荷工作,有的法院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半月谈记者采访了解到,部分法院法官年人均办案量超过400多件,优秀法官离职或转岗现象较为突出。据统计,2015年3月至2018年5月底,海口各级法院入额的269名法官已流失54人,基本为45岁以下中青年审判骨干。

“现在法官长期疲劳的状况在全国比较普遍,总体健康状况堪忧。”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陈凤超说。

压力何在

多名受访法官告诉半月谈记者,当前法院面临的压力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案多人少矛盾持续激化。近年来,法院的立案数量不断增加,而同期入额法官并未增加多少。

三峡库区一名法官告诉半月谈记者,基层法院的工作往往“功夫在案外”:法官审理案件前要花大量时间上门调查、询问当事人,如果不能足额配齐审判辅助力量,会在无形中大幅加重他们的工作量。

——助理难招、书记员难留。2017年海南省超过100个法官助理职位因招考报名人数达不到开考比例或无人报考,不得已取消招录计划。聘用书记员虽然不难,但留不住人。“书记员的待遇不高,通常都是干一两年就走。带一茬一茬新人,对我们法官来说也是耗力的挑战。”一名基层法官告诉半月谈记者。

——司法责任制下法官神经紧绷,数字考核压力有增无减。曾在重庆主城区一家法院任职的一名法官表示,结案率、审结时限、一审服判息诉率等考核指标给他们带来了明显的压力。“考核标准几乎一年比一年高,到了年底,各家法院都要参与排名,谁也不愿意落后,最后的压力还是要一线法官承担。”

减负解压

受访法官们呼吁,期盼国家更加重视一线法官群体面临的重压,加强关爱保障机制,落实综合配套改革措施,给法官群体切实减负。

一是要科学调研法官的办案量能力上限,以案定额,使案件与法官人员相匹配。基层法官建议,各省份高级人民法院应统筹分配使用法官员额,向办案量大的法院和基层法院倾斜,同时还可分流案件到案件量较少的法院或调配人员到案件量多的法院办案,让三级法院法官流动起来。

二是进一步完善法官员额制、司法责任制等司法改革的配套措施。基层建议,尽快落实针对性减负政策,科学改进考核指标体系,进一步配齐司法辅助人员数量,分解压力。同时还要加强诉源治理,在社会调解、基层治理等其他环节加大改革力度,分流案件,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

三是要做好基层司法干部健康保障工作,落实好健康体检、正常休假等制度。针对法官们可能存在的基础性疾病,应及时预防、尽早治疗。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