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生物图鉴232——伊神蝠

翼手目(俗称蝙蝠)是唯一演化出有真正飞翔能力的哺乳动物。翼手目的这一丰功伟绩正是通过将前肢变异成滑翔翼取得的。这些滑翔翼由翼膜构成,由四根细长的手指支撑。

大多数现代翼手目都以回波定位探知夜幕和黑暗栖息地的障碍物、猎物和天敌。蝙蝠发出的高频声波会沿原路返回敏感的耳朵接收之后,它们会加以分析,再根据所获得信息作出反应。

这一独特的天然雷达体系的演化需要其喉头、鼻子、耳朵和大脑发生极高程度的变异。然而,这一演化过程目前尚无法解释,因为所涉及的身体器官都不能形成化石。

现存翼手目有两个不同的亚目。小蝙蝠亚目(又称小蝙蝠)是目前为止数量最多的,现存780种,除了南北极地区和高山以外,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大多数小蝙蝠都是小型穴居动物,眼睛较小,耳朵较大,且通常十分复杂敏感。许多小蝙蝠的鼻子上还长有特化的突起,用于回波定位。

它们的牙齿质地和布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食物,而大多数都在飞行中捕捉昆虫,上臼齿有W形排列的切割边缘。少数品种为食肉动物。

第二个亚目是大蝙蝠亚目(又称大蝙蝠),现存170个种类。这些属于果蝠,仅分布于旧大陆的热带地区。它们是狐形脸的大型动物,别称飞狐。大蝙蝠不具有小蝙蝠那样复杂的大耳朵和精巧的鼻子。传统上,蝙蝠和“飞狐猴”(皮翼目)及树懒(树齣目)被归为一类,但最近从一只小蝙蝠身上获取的分子数据将它们置于与食肉类更近的位置。

名称:伊神蝠

年代:早始新世

地点:北美洲(美国怀俄明州)

大小:长14厘米,翼展为37厘米

伊神蝠几乎与现代小蝙蝠完全相似,但仍具有少数十分原始的特征。它的翼相对较短较宽,口内有大量牙齿,布局方式与食虫动物类似。其躯干并不如现代蝙蝠那么灵活,尾巴较长,与后腿之间没有网状皮肤相连。其大拇指和食指各有一爪(现代蝙蝠仅大拇指有爪子),用于在洞穴墙壁或其他支撑物上垂直悬挂。即便是在演化早期,蝙蝠就已经是头下脚上栖息了。

伊神蝠的生活方式无疑与现代小蝙蝠类似,即在飞行中捕捉昆虫,极可能是在夜晚鸟类较少的时候,低低地从水面上飞过。

许多保存极为完好的蝙蝠化石都来自德国法兰克福附近的梅瑟尔中新世中期油页岩沉积物,其翼膜仍然清晰可见该区域发现的蝙蝠胃容物化石证实了它们属于食虫动物。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