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期来临,这些“会喝水的城市”了解一下?

下雨天最怕什么?

没带伞?

马路上飞驰而过的汽车?

还是城市内涝?

近年来,洪涝灾害已经成为了困扰各大城市的“新病”,暴雨过后常常出现积水成河、家里看海、交通不畅的现象。甚至还有部分网友调侃,年轻的时候就住上了“海景房”。

于是

为了解决这一类问题

一个新兴概念诞生了

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就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基于城市水文循环,重塑城市、人、水新型关系的新型城市发展理念,具体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是不是有些懵了?

那就快来看看国外是怎么做的

1德国城市雨水利用系统

德国的雨水集蓄利用系统,通常在屋檐处设有雨漏管便于收集屋顶雨水。雨漏管通过输水系统(输水管)与过滤等截污净化系统设备相连。滤出的杂质被冲入污水管道,过滤后的雨水排入蓄水池,当蓄水池水满时,进入的水经溢流管溢流入污水管道。当蓄水池内的水位降低到一定深度时如果仍没有降雨补充,系统将由切换装置自动切换到饮用水供水模式。当因降雨而蓄水池中充水时,则停止饮用水供水,再自动切换到蓄水池雨水供水模式。

雨水渗透系统主要利用的是天然或人工修筑的池塘进行雨水渗透,对地下水有很好的补给效果。池塘内多种植草坪树木等,以提高除去水中污染物的能力,同时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该方法适用于渗透性较好的土壤,在入渗过程中能有效改善雨水水质,防止对地下水的污染。

2 新加坡JTC清洁科技园

占地面积50公顷的JTC清洁科技园区被构想为设置于热带雨林地区的首个商业园区,在彰显新加坡作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领导者角色方面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5公顷面积的中央核心区–裕廊生态园被设计为园区肺部和心脏,于2014年6月1日建成开幕。它坐落在清洁科技园区的中心区域,与南洋理工大学毗邻。

作为设计的园区绿肺,裕廊生态园由森林之峰、野生走廊、淡水沼泽森林与溪流山谷四大主题区块组成,有效地保留了当地原有的次生林。其中,淡水沼泽森林能够收集65%的雨水径流,过滤、净化,用作如厕冲刷、植物灌溉以及室外冲洗之用。

清洁科技园区内,建筑物被组织成为城市群,为在其中进行积极的思想交流和活动提供可能。这些建筑群形成了大面积公园/森林内的一个个“口袋”,每个建筑的一面朝向城市,另一面则朝向绿色、生态的大自然和森林。

3 布里斯托尔海滨可持续公共空间

Harbourside是一个位于布里斯托尔城市边缘浮动港的多功能区域,对布里斯托尔的历史滨水区的核心进行重建。可持续景观设计在总体方案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通过一系列管道、渠道和小溪,将雨水从建筑屋顶导流,经沿途的植物过滤和净化后排入港口。

同时,排水系统还灌溉了中央广场的绿墙、港口边缘的大量芦苇,为市民游客创造了宝贵的滨水休憩绿地。

4 法国马恩河畔莱佩尔勒Perreux河岸

马恩河畔莱佩尔勒市重新思考了城市与河流的联系,把它看成是一个主要的环境、社会、城市和政治问题。

目标在于让人们重新记起河岸,让其他种类的动植物回归马恩河岸,焕发河岸的活力,弱化水与城市的界限。

河岸被改造成景观(阴凉、植被、适宜的地表、照明设备、装置)后,人们就会被水景吸引,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与城市的联系。

看了这么多

有没有发现

海绵城市不光减少了内涝

还能改善我们的生活居住环境

可这和成都有啥子关系

来!划重点

成都市

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多暴雨,2018年7月初成都就曾出现连续17天的降雨情况。

不过好消息是

成都正在大力推进

海绵城市建设

要做一个会“喝水的城市”

目前成都中心城区共建成多个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包括青龙湖一期、高新区桂溪生态公园、天府新区兴隆湖、天府公园一期、麓湖生态城一期、鹿溪河生态区等重大生态示范项目。

海绵城市的建设能够丰富城市水资源,解决城市河湖水系水资源缺乏的问题,使市民能够听到潺潺水声。同时能够提升城市水环境,打造河湖水畔滨水景观,为市民创造景色优美、宜居宜业的绿色滨水空间,营造一个富有文化氛围的古蜀水都。

编辑:关辽、星月

来源:综合于网络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