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最早那批“万元户”现在怎样了?广州这位老人家有话说

他是改革开放后我国最早一批“万元户”,是电焊机行业的“老行专”,是客户员工的“好老板”,更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芳邻”。他就是73岁的广州市金象工业生产有限公司董事长谢仲馀,年逾古稀,他有了一个更响亮的头衔——“广东好人”。

1980年,谢仲馀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秉承“三本”理念39载诚信经营成为远近闻名的“焊机大王”,视产品质量为生命提供终身服务,从不打广告却远销海外,不赊账不贷款更不拖欠工资。谢仲馀将成功归功于党的好政策,坚持回报社会,1995年至今从未间断助养老人、孤儿。两个女儿传承家风热心社会公益,父女两代人至今捐款捐物总计3000多万元,受惠困难群众达12500人次。

每天‘从鸡叫忙到鬼叫’

他把焊机做到三十年不坏

在广州西关宝源路的金象电焊机门市部前,一头铜铸大象脚下刻着“肆佰伍拾”字样,这背后是谢仲馀艰苦创业的故事:改革开放初期,高等机电专业毕业的谢仲馀在一家国企当电工技师,有着令人羡慕的“铁饭碗”。但他却敏锐抓住到党的好政策,在事业上升期毅然选择自谋出路当“个体户”,拿着自己全部的积蓄——450元,买了一些破旧机器开始做机器维修。

不到一年,他就成为了万元户,也是改革开放后全国第一批个体户。这背后是辛苦的付出。“每天‘从鸡叫忙到鬼叫’,虽然很累,但收入大增,从此不用担心没钱买米买肉了。”谢仲馀回忆说。

认真细致、技术过硬、服务保障,让谢仲馀赢得越来越多人的认可。随后谢仲馀请来几名学徒,添置了一些废旧机械,在家里办起了金象机械工场。

谢仲馀很快发现新的商机:电焊机市场是一个亟待开发并有广阔前景的行业。

凡是喜欢琢磨的谢仲馀瞄准了目标——开发一种体积小、功率大且寿命长的手提式小型电焊机。经过无数个日夜的钻研,他研发出一种体积只有老式机器功率三分之一、效能却一样的手提式电焊机。小金象电焊机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甚至远销东南亚。

“金象”的旺销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产品的质量以及优质带来的信誉。业界都知道,谢仲馀对电焊机的质量有严格要求,他坚信“先有质才有量”,尽最大的努力,使每个设备都能让客户满意。“前几年一个做自行车维修的老顾客路过门市部,跟伙计感概地说,他是30多年前买的金象焊机,当年他是一个小伙子,现在他都当上爷爷了,电焊机还一直没有坏,质量真是好。我正巧在旁边听到了,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不打广告不贷款

却为山区免费培养电焊工

谢仲馀将自己近40年的心得总结为“三本”理念:本心、本事和本钱。“三本”之中,本心最重要,是摆在首位的。“所谓本心,其实就是本德、诚信,收了人家一元钱,就要帮别人做足一元钱的活,如果做了九毛钱,那就是欺骗,后患无穷,路就会越走越窄。没有本心,再大的本事、再多的本钱都没有用,随时都会有可能亏光。”他认为,本心在人们做事或企业经营中永远都是第一的。

坚守本心,谢仲馀从不赊账,信誉好,在进货原材料时,卖家都很放心地与其长期合作。在公司刚起步最困难的时期,资金比较紧张,即使到了过年,谢仲馀也不舍得给家里添置东西,而是首先保证在规定的时间里把客户的账先结清,给员工的薪水发足,最后才想到自己的小家。“我认为赊账是不文明的行为,破坏了信用。我也从来不贷款,有很多银行主动要贷款给我,我说我不需要,有人出主意让我拿了贷款再贷给其他人,我坚决拒绝。”

近40年来,谢仲馀从未拖欠客户一分钱,更不逾期发薪水。员工都愿意追着他打拼,有的老员工荣休了,下一代人继续来求职。谢仲馀笑着说,“我是看本事的,有本事的才要,绝不徇私”。黄英华经理的爸爸从80年代就在金象工作直至退休,十年前他也进入金象工作,“谢生是好老板,大家公认的顶呱呱”。

一路走来,谢仲馀始终坚持诚信经营,带领企业不断创新,工厂由当初的作坊经营、个体字号发展成为拥有2万多平方米厂房及年产值几千万元的大型电焊机生产企业。“我从来没打过广告,也没给过一分钱回扣,我们做的是回头客生意,自己说一万句好不如顾客说一句”。谢仲馀说,电焊机从外观上上看没有什么差别,我们全部产品都是用纯度最高的电解铜做原料,成本高价格也贵,用了就知道质量,很多电焊机要用于造船、地铁、桥梁等领域,与安全息息相关,他对质量的坚守,也是对安全的负责。

“做生意不能做一锤子买卖,从创业到现在,我们都坚持做好服务。”做好产品的后期服务也是谢仲馀对诚信经营的延伸。金象对产品提供终身免费服务,还提供“以旧换新”服务,设备用了很多年,只要补齐现行市场差价,就可以换新的。这样明明是亏本的,但谢仲馀说承诺了,就要做到。即便不购买产品,都可以前来咨询,会有专人解答关于设备使用方面的问题,定期还会举行烧焊培训,已经为山区免费培养了一批批专业焊工。

做慈善也“老土”

女儿已经传承好家风

“滴水之恩也当涌泉相报,何况我深受党恩,我的事业和荣誉都源自党的好政策,所以我总想着回报社会。”早在事业起步不久的1987年,谢仲馀就开始了捐助慈善,一直坚持至今30多年。

每年的新春慰问成为谢仲馀与老人的一个重要约定。从1995年起,谢仲馀开始助养荔湾区的孤老孤儿,每年春节向全区孤寡老人赠送慰问金且金额逐年增加。1999年起,慰问金提至每人300元,受助对象基本稳定在500人。2005年,捐助扩大到重点优抚对象,2010年起慰问标准提升至每人500元。“增加慰问金,是想让孤老们吃得好一点,每年都能过一个开心的春节。”谢仲馀说。

在许多街坊看来,有谢仲馀这样的“芳邻”,是一件温暖而自豪的事。有一位年过百岁的李婆婆,曾连续15年拿到谢仲馀的新春慰问红包。他们曾经是同住在西关的邻居。很多老人家也和谢仲馀成为老朋友。

谢仲馀做慈善的方式也很老土,备好现钞,依靠职能部门,直接面对救助对象,而不是走过场作秀。荔湾区民政部门相关负责人多次表示,谢仲馀做慈善,最难得的是坚守承诺和初心,持之以恒,“比他有钱的人很多,但像他一样多年如一日做慈善的却很少”。

谢仲馀慷慨做慈善,对自己却很“孤寒”(吝啬)。至今不懂象棋、麻将、扑克、交谊舞、烟、酒等,人称“六不懂先生”的他,工作之外就是看书,读诗词和古典文学,练就了好文笔,写了几部小说,数十年如一日遵从自己简朴的生活习惯。他经常在公司里端着自带的自家盒饭用餐,他跟身边人说,除了必要的花费,他不愿意浪费钱。

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谢仲馀的女儿谢小夏、谢小云延续着好家风。她们既是成功的女企业家,同时也是远近闻名的慈善家,“快乐可以传递,帮助到有需要的人,我们感到很快乐”。谢家父女参与了多个慈善资助项目,包括孤寡老人助养,老人大学、颐老院、慈善医院、儿童基金的捐赠和对特困学生的支助教育等。

“父亲对我们的影响很大,他的言传身教让我们从进入社会开始就延续并发扬他诚信经营、慈善为怀的做法。”这是谢家父女的共同坚持,并且一直坚持下去。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廖靖文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邱伟荣

广州日报全媒体视频记者邱伟荣、廖靖文

广州日报全媒体视频编辑 罗知锋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王晓曼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