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康县推行“五养”模式 农村特困人员实现老有所依

“冻不着,饿不着,以前有四百亩地的地主家都没我现在生活得劲。”6月19日,太康县大许寨洪山庙的80岁老人仝玉道高兴的说。大许寨洪山庙居村联养点于2018年正式运行入住,本村60岁以上特困人员可免费入住,此外,县政府给予入住老人每人每月150元零花钱,“我来3个月胖了10斤,在这吃住有人管,生病了有人管,还有文艺队来给我们表演节目,这日子多幸福。”仝玉道讲述着现有的满意生活。

“扶贫路上不落一人”,针对文化程度低、没有劳动能力、缺少劳动技能和资金、年龄偏大,身体条件差、无儿无女,不仅收入低,且生活没有保障的人员,过去被称为五保户,现在称为农村特困群体,2017年太康县县委、县政府通过走村入户,了解特困人员所需所求,广泛征求意见建议,探索并总结出“五养”模式,即居村联养、集中供养、社会托养、亲情赡养、邻里助养。

据了解,“五养”模式的推行,实现了全县9721名农村特困人员全覆盖,脱贫和养老难题得到了有力解决。

居村联养。“三方来联亲,村级唱主角,县级搞奖补,养老不出村”,对不愿意离开老家、老友、老窝的特困老人,重点在2000人以上或特困人员30人以上的行政村设立居村联养点。目前,全县共吸纳社会资金8300万元,新建改建居村联养点157个、房屋3000多间,目前已入住4327人。“联养点”具备“十有”标准:有房间、有床铺、有空调、有电视、有厨具、有淋浴、有水冲厕所、有消防设备、有娱乐设施、有专职炊事员。村党组织复杂管理,选聘贫困户为护理人员,照顾日常生活。

集中供养。“县级主导、乡镇主办、入住自愿、管理规范”,针对身体条件较好,距乡镇敬老院较近,性格较为开朗、愿意离家生活的特困人员,由县财政投资在每乡镇改扩建一所容纳100人以上的敬老院,2017年以来,共投资2600万元对22个乡镇敬老院的供养设施、绿化、美化、亮化等进行实施改造,目前已有2068名特困人员入住。工作人员持证上岗,工资纳入财政预算,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做到事有所管、活有人干、责有人担,为特困老人提供规范化服务。

社会托养。利用县域内民营医院、乡镇卫生院的医疗资源建设社会托养点,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以及临终关怀一体化的社会供养服务。社会托养旨在解决失能、半失能和身体有慢性病的特困老人的养老问题,目前已有27家医院参与社会供养,入住特困老人1989位。

亲情赡养。“两自愿、两保障、两监督”,即特困人员和亲属自愿,特困人员生活和赡养人报酬有保障,村委和社会共同监督,主要解决身体健康、家中有财产、不愿入住居村联养点的特困老人养老问题。目前已有1252位老人和亲属生活在一起。

邻里助养。针对个别不愿意离开家、无近亲属、但有街坊邻居愿意照顾的特困老人,行政村党支部引导双方签订邻里助养协议,根据助养工作量,政府给予助养人每月200-300元的报酬。目前已有85位特困老人在助养人的帮助和照顾下生活。

 “‘五养’模式的推行,实现了全县农村特困人员全覆盖,脱贫和养老难题得到了有力解决,且社会力量的参与破解了财政投资压力大的难题。接下来我们将继续通过政策鼓励,引入竞争机制,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今年再新建85个居村联养点、10个社会托养点,引导1万名留守老人入住,加强服务队伍建设,实施精细化管理,建立长效机制,使其真正变为老年人的生活田园、幸福家园、精神乐园。”太康县宣传部门负责人说。

本文来自:http://hn.chinaso.com/zk//detail/20190620/1000200033030141560988573235081637_1.html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