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的“逆袭”让人看到了中国动画的曙光

《哪吒之魔童降世》剧照

《哪吒之魔童降世》(后文简称《哪吒》)是一部让人激动的电影。如果说《大圣归来》标志着国产动画电影的工业水准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那么《哪吒》在这个基础上展示:中国人也可以拍出故事性不亚于好莱坞一线制作的动画电影。《大圣归来》的软肋是故事,《哪吒》把这个不足给补上了,它所表现的电影美学放到整个世界来说都是出色的。

所以,《哪吒》可能是今年国产电影最大的惊喜,它的意义不仅是电影本身,还是对整个国漫行业的强心剂,从片尾彩蛋来看,《哪吒》只是整个封神系列动画的开始,姜子牙、妲己、二郎神这些角色,都可能和观众见面,如果设想成真,这就会是中国自己的《复仇者联盟》,而《哪吒》之于整个系列的意义,就如同《钢铁侠》之于《复仇者联盟》,多年以前,正是小罗伯特·唐尼主演的《钢铁侠》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实现票房口碑双丰收,才让漫威决心开启一个超级英雄的宏伟世界。而现在,《哪吒》的“逆袭”让人看到了中国动画的曙光。

《哪吒》的精髓,在于家庭关系与身份认同

《哪吒》之前,口碑最好的封神题材剧,一个是大陆九十年代版的《封神榜》,一个是香港2001版的《封神榜》。前者没看过,所以不评论,据说尺度不小。后者是我的童年回忆,也是我认为抓住《封神榜》精髓的一部,就是中国人内心最在乎的几个点:改变命运、身份认同、家庭关系(尤其是父、母与子三者的互动),然后才是以家为单位的国的认同。

受限于经费和人力,港版《封神榜》的服装和道具很粗糙,现在看画面也很陈旧,但从“戏”的角度,它做得很出色。它表面上是神魔剧、戏说剧,其实是一部家庭戏(尤其是讲哪吒那部分),是借着神魔的外壳,讲中国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2001版《封神榜》剧照

很多观众会对这部剧感同身受,因为他们看到苑琼丹饰演的哪吒母亲为了儿子操碎了心,什么体面都不要了,他们想起的,就是那个操劳的中国式母亲形象。看到哪吒,曾经怼天怼地,为偏见耿耿于怀,后来被母亲感动,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和命运,乃至于后来不惜削骨还父、割肉还母,他们看到的,其实是一个经典的中国少年成长模式,看到一个似乎背负原罪的人,如何在逆境之中,在母亲和二三好友的帮助下,寻回自我生命的意义。

那些感动人心的瞬间,不是技术的炫耀、残忍的杀伐,而是哪吒在磅礴大雨中被殷十娘边哭边打时说下的话,在还了李家的恩情后,心高气傲又心存不舍的负重前行。甚至苏妲己、申公豹这些“反派”角色,他们的身上也不是简简单单的恶,而是人世间与生俱来的成见、一个父权社会对女性的污名和改造……所以,《封神榜》翻拍了那么多次,最让人感动的,依然是技术最糙的香港这一版,因为它真正理解了人心,因为它对每个人都有温情脉脉的凝视。

《哪吒之魔童降世》剧照

《哪吒》抓住了中国人的情感软肋

《哪吒》比港版《封神榜》更进了一步,因为它兼顾了电影美学和对人的塑造。从对哪吒、敖丙、太乙真人、申公豹等角色的形象塑造,到太乙真人手上那卷《江山社稷图》,再到对荷花意象的大量使用,《哪吒》有自己独特的电影美学,清新、写意、市井气,又有一股源自改变命运的渴望的“燃”,贴合主流群体的审美倾向。

《哪吒之魔童降世》剧照

它是动画,但并不幼稚,它之所以可以成为老幼妇孺皆可观看的电影,是因为它的切入点很符合中国人的情感诉求,偏见与认同、个体与家庭、对改变命运的渴望、对身份歧视的痛恨,《哪吒》一幕幕戏,打在观众的情感软肋上,尤其是当哪吒看到父亲李靖愿意为他做出的牺牲,毅然回头救助陈塘关,进而有“是魔是仙,自己说了才算”的宣言,观众的情绪被引导到了高潮,随着哪吒、敖丙共同对天劫的抵抗而得以宣泄。这部电影在情感递进上做得非常巧妙,该松的地方松,该紧的地方紧,尽管有一些“金句”过犹不及,影响了整体的柔顺度,但瑕不掩瑜,它对情感的运用不亚于《寻梦环游记》《飞屋环游记》等动画佳作。

《哪吒》改编自神话原典,它并没有局限在原来的故事上,而是大胆进行再创作。童年时我们看“哪吒闹海”的故事,在心疼殷十娘的同时,会感慨李靖这个父亲的霸道和残酷,传统的李靖是一个父权的符号,代表了父权社会控制、稳定的一面,港版《封神榜》也延续了这个残酷的父亲形象,但《哪吒》把李靖改成了一个现代化的父亲,他对哪吒不再是排斥的、霸道的,而是主动寻求一种温和、平等的沟通,即便哪吒把陈塘关惹得鸡飞狗跳,他也不惜舍弃自己的情面,帮助哪吒得到世人认可。李靖成为一个现代化的慈父,他和妻子、哪吒的关系,其实很贴合我们现代人的生活,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观众被其打动。

与此同时,《哪吒》对敖丙的改写也很出彩。固有的神话叙事里,龙宫三太子敖丙因哪吒闹海一事,去陈塘关问罪,被哪吒打死并抽筋,魂归封神台。这个角色比较脸谱化,很难得到观众同情,而《哪吒》巧用“偏见”与“身份认同”的梗,通过“灵珠”与“魔丸”的对调,让敖丙从一出身就背负了整个龙族沉重的责任,龙族在世人眼里是妖怪,龙王又渴望敖丙升仙,洗刷龙族耻辱,与生俱来的成见令他痛苦,和哪吒的互动,更让他意识到这套基于成见的身份和等级建构的荒谬,敖丙的形象因此丰满,它寄托了很多创作者对人性的思考。

虽有不足,但意义仍非同凡响

《哪吒》对原著的改编趋于温情,因为原著是一个血腥暴虐的故事,哪吒和李靖的关系充斥着对抗与隔阂,李靖很专横,哪吒则是一个滥用暴力的“恶童”。如果照搬原著,且不说新鲜感不足,许多观众也无法理解,而这一版《哪吒》的逻辑清晰,李靖、殷十娘与哪吒三人的互动也十分得当,纵观“哪吒闹海”改编史,这一版《哪吒》最适合作为一家人都可以去看的电影。

《哪吒之魔童降世》剧照

当然,《哪吒》并不是一部完美的电影,它也有瑕疵。比如成片中陈塘关百姓对哪吒的恨,来得有些突兀,但这其实和删减有关。导演饺子说:“有一段戏是殷夫人没有陪哪吒踢毽子,而是去铲除鳗鱼精,我们设计了一场戏,是鳗鱼精对当地百姓造成了相当大的伤害。有个老奶奶抱着自己孙女的尸体哭喊,她的孙女和儿子都是被妖精杀的。所以陈塘关百姓对妖怪有着深切的痛恨,可以说是不共戴天之仇。但可能现在大家看片会觉得百姓有点没事找事。毕竟片长有限,我们只能做一些割舍。”

《哪吒》还有值得改进之处,比如配音与人物的适合程度、台词设计等,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会是一部在中国动画电影史上留下名字的作品,在前期没有大量宣传、没有知名演员的情况下,《哪吒》的走红是作品质量的胜利,对整个市场都有良性的作用。因为它释放了一个信号:中国观众正愈发看重电影作品本身的质量,天下苦流量久矣,拿出一个好本子,用心推出好作品,比攒足银子吹捧明星要更加划算。这不再是一个烂片可以轻易糊弄人的时代,我们愿意看到的,是更多像《哪吒》这样用心的作品。(周郎顾曲)

原标题:《哪吒之魔童降世》触及的,是中国人的情感软肋

本文来自:http://hn.chinaso.com/twqh//detail/20190729/1000200033078161564368798208416021_1.html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