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在路上

2014年1月15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教育部将出台“总体方案”和关于高考、外语一年多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考试招生违规处理等5个配套“实施意见”。

这一方案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开启了又一轮高考改革。实际上,自1977年恢复高考后,中国高考改革一直在路上。从考6门改为“3+1”、“3+X”,从“3+文综/理综”再到“3+3”科目组合,回首整个高考的改革轨迹,会发现主要是沿着既为社会选拔优秀人才,又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两条主线展开的。改革的初衷是好的,设计也是合理的,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甚至背离初衷。

恢复高考后,第一批考生通过考试改写了自身命运。但到后来,分数渐渐成了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用人制度出现“唯学历”的倾向,高考成了影响学生未来命运的高利害博弈,也被赋予了很多原本不属于它的社会诉求。“唯分数论”“唯升学论”的评价体系备受社会诟病。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数目总量庞大,但是质量良莠不齐,加之社会用人制度“唯学历”倾向和攀比心理作祟,高考的结构性竞争日益激烈。另外,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知识的渴求达到一种新的高度,由过去要考上大学,发展成了如今的要考上好大学。而现实中优质教育资源在数量和区域分布上存在一定的不合理问题,这种“僧多粥少”的现象也加剧了高考竞争,教育公平成为社会长期关注的问题。

高考改革始于术,却源于道。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是进行高考改革的前提。要知道,高考是方式,不是目的。让更多有能力的学生脱颖而出、有所建树,就要摒弃一些功利性观念。学校更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同时,政府要合理引入社会资本,扩大高质量学校规模,增加优质教育资源数量。更重要的是,社会在重用人才时,要考虑个人实际能力和专业特长,而不是机械地只看学历证书。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教育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渠道,每一次改革都会引起社会其他方面的同频共振效应。因此,高考改革每前进一步都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整体性设计,这样才能通过高考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之才。[CAHTAG17;33]

本文来自:http://hn.chinaso.com/twqh//detail/20180115/1000200033078161515974862306967307_1.html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