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埋没了滞销书中的好书

近日,图书调查公司北京开卷发布了国内首份滞销书数据报告。这份调查统计了从2014年1月至2017年10月,综合实体店、网店及零售三个渠道数据,年销售数量小于5本的图书,占全部图书品种的34.5%;年销售数量小于10本的图书,占全部图书品种的45.19%。也就是说,每年至少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图书品种可能要面临滞销的命运;每年接近有一半的图书品种只能堆在仓库里落灰。

这个数据发布后,着实让很多人大吃一惊,尤其是追踪到一些卖不掉的滞销书,最终沦为纸浆的“悲惨”命运,又平添了几分怜惜之情。其实,市场规律下,供大于求与供不应求几乎是所有商品都会经历的过程,图书既然有商品属性,滞销便是一定会相伴相随的自然现象。甚至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图书大量滞销所反映的正是其区别于其他商品的一个重要特征:多品种与少批量的矛盾。一家出版社所推出的图书必须有一定数量的品种,没有品种的支撑,便很难在市场上竞争。尽管“只出版畅销书或只售卖畅销书”是最佳的资源配置模式,但现实往往难以如愿。对出版社来说,只有品种增多,才有更多机会产生批量大的品种,毕竟精神产品是最难以捉摸的,一部作品因为遇到好的读者而重新散发光芒的例子不在少数。

当然,面对图书滞销,也不能只是隔岸观火。它作为对图书出版业的提醒,值得去反思。数据显示,过去4年间年销售小于5本的图书占总品种数量最多的是综合类图书。而这类滞销图书往往很大一部分是选题同质化的跟风之作,比如因为日历书曾经火爆,很多出版社都在出日历书,结果很多是弄一些资料堆砌投向市场,读者自然不买账。与此同时,滞销书并不就意味着价值也小,可能是营销手段滞后,导致好书被埋没,它们需要等待合适的机会遇到合适的读者。

眼下处于年关,各类图书销售榜单上的名字里有太多熟悉的身影,依然是《岛上书店》《解忧杂货店》《白夜行》等几种热销书。大众传媒的眼光一味地聚焦在少量的热销书上,很可能导致“大树下面不长草”,掩盖了更多值得推荐的好书。因而,图书推荐的渠道和方式应该跳出唯图书销量这一个维度,要更富新意和多样化,在社科文学之外,目光也需要投向科普、手工、艺术等反映多样性的小众图书,为读者提供更多选择。新浪刚刚发布的2017好书榜就是一种补充,上榜的不少书作并不为大众所熟悉,但专业书评人的推荐具有很强的参照性。线上和线下书店也需要探索小众图书的推荐渠道,尽量避免低销量的好书被读者错过。对读者来说,也需要从被动地看榜单挑书,转向主动淘书,身边朋友和社交平台上不乏书友们列出的小众书单,没准就能让你领略到不一样的阅读感受。

图书大量滞销现象需要理性看待,但也无疑启发着出版方、图书销售平台、读者以及大众传媒之间的互动还有很大探索空间。当图书库存被盘活,那些有价值的图书被挑拣出来,我们便不会对书籍沦为纸浆的命运徒增太多慨叹。

[CAHTAG17;33]


本文来自:http://hn.chinaso.com/twqh//detail/20180106/1000200033078161515197095387950607_1.html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