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洛阳博物馆 去瞧瞧那些会卖萌的文物吧

在大家的印象中,博物馆内展示的文物往往和“可爱”不沾边。其实,如果您走进博物馆细细观察,就会发现文物不是冷冰冰的,通过文物,您能感受到古人的奇思妙想和幽默感。在洛阳博物馆,除了那些镇馆之宝,还有几件“网红”文物,不少市民和游客曾被它们夸张的动作和表情逗笑。

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旨在号召博物馆充分发挥自身的“连接”作用,探索“新方法”,更好地吸引和服务已经融入网络时代的“新公众”。下面,请您跟随记者一起走进洛阳博物馆,去瞧瞧那些会卖萌的文物吧!

没别的意思,我只是想逗你们笑笑

●趣说

尖尖头、嘟嘟嘴、朝天鼻,这件文物仿佛在说:“别说话,吻我!”

●正解

名称:彩绘镇墓兽

时期:北魏

位置:洛阳博物馆第二展厅

背景:镇墓兽是我国古代墓葬中常见的一种怪兽,有兽面、人面等类型,是为震慑鬼怪、保护死者灵魂不受侵扰而设的一种冥器。从考古发现的情况来看,镇墓兽最早见于战国时期,流行于魏晋至隋唐时期,五代以后逐渐消失。

镇墓兽大多面目狰狞、怪诞,然而这件北魏时期的镇墓兽看起来十分可爱。北魏迁都洛阳后,孝文帝便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与汉族文化融合发展。镇墓兽的广泛使用表明鲜卑人继承了汉族的葬制,与少数民族葬制有明显区别。

怪物史莱克穿越回隋代

●趣说

这件文物被网友称为洛阳版的怪物史莱克,除耳朵短了一点儿外,它和怪物史莱克看起来像亲兄弟一样。

●正解

名称:绿釉镇墓兽

时期:隋

位置:洛阳博物馆第三展厅

背景:在隋代以前,镇墓兽大多为陶制彩绘,隋代时釉陶镇墓兽逐渐多了起来。这件绿釉镇墓兽造型虽然颇为搞笑,但文物价值很高。我国在汉代就已用铜作为着色剂烧成绿釉,在唐三彩里,绿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颜色。隋代时绿釉陶器烧制的进步,为唐三彩的烧制奠定了技术基础。

挺着圆圆的肚子,一样震慑群魔

●趣说

大唐伙食好不好,看看肚子就知道。在大唐,不仅女性以胖为美,连原本英气勃发的天王也富态了许多。

●正解

名称:彩绘天王俑

时期:唐

位置:洛阳博物馆第三展厅

背景:在汉代,佛教传入中国并逐渐和中国文化相融合,天王也是如此,墓葬中天王俑的形象已和古印度佛教中护法神的相貌不同。

墓葬里的两件镇墓兽、两件武士俑,或两件镇墓兽、两件天王俑,在唐代被称为“四神”。唐高宗时期,天王俑与镇墓兽的搭配逐渐取代了武士俑与镇墓兽的搭配。天王俑一般头戴盔、身着甲,一手握拳,一手叉腰,足踏卧牛,竖眉鼓眼,怒目而视。这件天王俑一改常态,少了一些英气,而且肚子圆圆的,多了一些亲切感。

握拳皱眉,哥们儿,你受啥委屈了

●趣说

紧握右拳,双眉微蹙,目视前方,一句“扎心了,老铁”仿佛要脱口而出。

●正解

名称:三彩牵引胡俑

时期:唐

位置:洛阳博物馆三彩厅

背景:这件三彩牵引胡俑可是大有来头,它出自安菩夫妇墓。在唐代,西北边疆有一个安国(今乌兹别克斯坦一带)。安国人不满突厥的统治,在首领的率领下归顺了唐,这个首领的儿子就是安菩。安菩在军中效力,他骁勇善战,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定远将军。

公元664年,安菩去世,最初葬在长安,40年后,他的妻子何氏离世,他的儿子将父母合葬在洛阳龙门东山。安菩夫妇墓中出土的三彩器物具有西域特色,有胡人、骆驼等形象,也有中原特点,温文尔雅的文官俑折射出唐代海纳百川的精神。(洛阳晚报记者 潘立阁/文 张怡熙/图)[CAHTAG17;34]

本文来自:http://hn.chinaso.com/travel//detail/20180518/1000200032826701526609806256287314_1.html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