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南阳十里接官亭:与一般观景亭有何不同

幽静接官亭

正房券门

院内一角

青瓦木柱的客厅

去过接官亭数次,一次是秋季,曾透过漏空的花式砖墙向里看,只看到些许客厅木柱和恣意乱长的草木,是一种幽深和荒草萋萋的感觉。一次是冬季,下了大雪,到处白茫茫的,砖墙里的接官亭什么样子有些淡忘,但房顶的小鸟却留在我的镜头中——事实上,啾啾的鸟鸣声,是每次来都极为深刻的记忆。只是它们没有让我感到这里的生机,相反,却强化了那种寂静和落寞的感觉。

接官亭就在市区范蠡东路的市林科所院内,确切地说,是范蠡东路南侧的一个南北向小径上的独立小院落,东侧是郁郁葱葱密密匝匝的各种林木,即使晴日,阳光也只是透过树叶缝隙洒下一些斑驳碎影。行人总是很少,稀稀疏疏的,似乎也不太留意总是院门落锁的接官亭的存在。与身居闹市的其他古迹相比,接官亭深居一隅,少为人知。

亭者,停也,是供人避风雨、休憩及观景所用。元人张宣有诗句云:“石滑岩前雨,泉香树杪风。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山水园林似乎都不可少了亭,如此,方能引人入胜、渐入佳境。而南阳接官亭,则与一般的观景亭不同,它是古代驿道上重要的建筑设施,为迎送过往、离职、到任的古代官员的礼仪性活动场所。明清时期,这里是南阳至洛、汴、京都的必经之处,故设房舍以备迎送过往官员之用。

据说因距离古宛城府衙十里,所以接官亭俗称“十里接官亭”。带了“十里”二字,我觉得这名字不仅不俗,倒还略含着诗意哩。想想“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想想“十里长亭闻鼓角,一川秀色明花柳”,哪怕是想想曾热播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剧名,也会因了这名字而心生向往,希望走上十里路,去瞧瞧这十里接官亭是何风姿呢。

可惜秋冬时来都因院门紧锁而不得入。当然,这也让我格外留意了那颇具特色的院门。不知道接官亭始建于何时,现存的为清代建筑。它的院门圆圆的,如满月,是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中的月亮门,上面有方方正正的灰瓦门头,像圆门戴了顶帽子,却不失庄重古朴。

这个初夏,终于进了月亮门,近距离一睹十里接官亭,才发现,现存接官亭是个紧凑的园林式院落,面积不过二三百平方米,有客厅、正房及两侧廊房。正房坐北面南,小青瓦屋面,设有两个券门——与轩敞的木棂格窗相比,我对那狭且矮的券门颇有腹议,只觉得不够大气。最醒目的就是客厅——设在正房外南侧,与正房在平面上呈“T”形布局,两者隔窗为邻,以券门相通。南北长9.45米、东西宽6.84米,青瓦,木柱,这开放式的客厅看上去高大轩昂。两侧廊房则与正房连为一体,并沿正房的东西山墙方向向南延伸,极为对称。秋冬时节看到的荒草杂木清除了不少,尽管整体仍透着杂乱,但有竹丛,有草兰,有飞鸟,有风中摇曳高高低低的花木,坐在客厅南望院内,葱郁绿植形成的静谧空间感还在。

接官亭原有的规模应该较大。正房内以前如何陈设?客厅当也不会如此简陋,那么会有何种装饰装修?院落内外又会如何设计造景?马厩呢?茶点室呢?可否会在这里设宴为宾客接风呢?南阳古代为重镇,历来政要任守、名宦辈出,过往官员自然不少,迎来送往自为常事,接官亭,倒承载和见证了古时官场礼仪,成为封建时代官署文化珍贵的实物遗存了。

我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古代官场当然也有一套行之有序的官场礼仪,入仕为官,官场的一套送往迎来、接风宴请的“礼数”必会谙熟,距城中府衙官署十里之外的接官亭,于是便充满了封建时代浓郁的官本位色彩。想像一下那时的情景,官员特别是高官过往南阳,地方官吏倾巢出动城外相迎,寒暄问候,大概不会轻松随意地开口就谈论谈论“天气不错”“环境挺好”等虚言客套,官员相见,特别不同品秩者间自有官订的礼仪程式,请安,垂手立站,听从指示,命坐要谢坐,受茶要谢茶……也罢,想想就觉得累!

南阳接官亭曾接待过多少达官要人?又有哪些历史名人曾在这里驻足休憩?我并不清楚。传说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世宗朱厚熜南巡承天时来过。据说他自京师出沿太行山东麓抵郑州,趋方城道至南阳,和随从大臣来接官亭休息时,还信步登上离官亭一箭之地的烽火台向西遥望并手指十里之外的城门问:“那不是南阳城门楼吗?”南阳地方官员忙跪禀道:“是南阳东城门楼”。据说世宗没进南阳城而是越淯水南下,因他留下“南阳城门楼”的金口玉言,使得本为二层的南阳东城门楼按皇城规格建成了三层。此事倘若为真,那当是南阳接官亭最高级别的接待任务了,地方官员虽诚惶诚恐只怕招待不周,但迎送接待过皇上,估计也会脸上有光引以为荣了。

不光迎送过往官员,接官亭亦承担着迎接到任知府的任务。新知府到任,鸣锣开道,大队人马随从护送。南阳府属下官吏、名流绅士等等诸人,都会到接官亭恭候迎接。新知府在接官亭穿上新官服,接受旧知府移交的大印,交接完毕后,新官队伍入城到府衙,再开始举行一番繁杂的莅任礼……

夏阳热烈地照着接官亭,市里的知名收藏家和书画家相约来此,清理杂物,挥毫泼墨,畅谈历史人文,来来往往,迎接告别。其中的大多数人,是第一次来,即使如此,也会有一部分人会是最后一次来此访古探幽吧。不由想到历史上曾驻足于此的那些人,数百年间,铁打的衙门和接官亭,流水的官员,流水的人生,有谁,曾给接官亭留下过深刻的印象呢?

举起相机,一处处拍那些青瓦木柱,也凝神留意那些细微的陈年印迹。亭,停也,人所停集也,再诗意,也终究只是临时休息之地或者饯别之所。李白说“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只是人生路上,谁不是旅人?谁又不会发出灵魂的声息呢?接官亭又见证过多少官场风云和旅人命运呢?这小小的甚至看上去尚有点颓废的院落,虽早已告别了历史使命,却深蕴着古代官场文化、官署文化等诸多丰富的人文历史内涵,也牵系着悠悠古驿站等曾经的人文历史信息,甚至也是封建社会晚期建筑的物化象征,它何尝不是一处地标性的人文景观呢?它何尝不能成为一处地标性的人文景观呢?

十里接官亭。我望着它,它似乎也望着我,谁非过客?唯愿此亭在此处一直为主人,让它承载的那段历史和人文延续,成为城市文化底蕴直观生动的显现……(记者 李 萍 文/图) [CAHTAG17;34]

本文来自:http://hn.chinaso.com/travel//detail/20180517/1000200032826701526526189493326790_1.html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