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戏疯子”贾艳青:自掏腰包办剧团 义务演出为传承

走近淇滨区九州路办事处大赉店社区的一处小院时,隐约听见阵阵锣鼓声和唱戏声。“这是俺社区的豫剧团在排练呢!这个剧团是俺社区的贾艳青自费创办的,他们还经常到外面义务演出。”社区居民梁梅荣对记者说。

7月18日,记者见到了大赉店豫剧团团长贾艳青,了解了她对豫剧的坚守和传承。

从小学唱戏,邻居眼中的戏疯子”

“社区原来有一个大赉店豫剧团,爷爷、父亲、叔叔、姑姑曾经都是剧团的演员。”贾艳青说,她出生在豫剧世家,从五六岁开始,她就经常跟着父亲、叔叔、姑姑到各地演出,从小就会唱《穆桂英挂帅》《对花枪》等经典唱段。“小时候村里有戏台,村里人没事就会请我父亲上去唱一段,有时我也会上去唱,大家都给我们爷儿俩叫好。”48岁的贾艳青提起儿时的经历时,像孩子一样兴奋。

为了系统地学习豫剧,12岁那年,贾艳青被父亲先后送到浚县、滑县等地的豫剧团学习,吊嗓、压腿等基本功让她吃了不少苦。后来,不少地方的豫剧团解散了,贾艳青也失业了。“我们大赉店豫剧团也解散了,我和父亲就没戏唱了。”贾艳青说,虽然没了舞台,她对戏曲的热爱却丝毫未减,做饭时唱、干农活儿时唱、高兴时唱、伤心时唱……“邻居们都说她是个‘戏疯子’。”贾艳青的丈夫杨海军对记者说。

完成父亲临终嘱托,自掏腰包办剧团

通过多年打拼,贾艳青和丈夫开了一家广告公司,日子过得红红火火。2013年,父亲病重让她的豫剧梦重新燃了起来。

“当时,父亲已经很虚弱了,他还是强撑着和我唱了一出《三更生死缘》,而后不到一个月就去世了。”贾艳青说,“父亲当时用尽全身力气问我能不能把剧团重建起来,当我说一定可以时,他笑着离开了。”父亲对豫剧的坚持让她感动,答应父亲的事她也一定会办到。

“其实父亲在离世前已经开始重组剧团了,他瞒着我们买了不少行头。”贾艳青说,2015年,她自掏腰包重建了大赉店豫剧团。

经常熬夜排戏,家人是坚强后盾

“花钱是小事,难的是排戏。”贾艳青说,剧团30多名演员全是周边村镇的业余票友,大家白天要上班,排练时间只好安排在晚上。每天晚上8点开始排练,到夜里12点才结束。“从剧团重建开始,我睡觉都在凌晨1点以后。大家走后,我还得收拾道具、琢磨唱词。”

遇到雨天,贾艳青还要去收拾道具。“我不知道仓库漏雨,好几件戏服都被泡坏了。”贾艳青告诉记者,由于社区正在拆迁、改造,剧团的行头都放在一个临时搭建的活动板房内,因为漏雨,她损失了上万元。“一件戏服要两三千元,还得跑到安阳买。”从那次以后,每到雨天,贾艳青就会冒雨跑到仓库看看行头,虽然仓库已经被修复。

家人的支持让贾艳青全身心投入到传承戏曲的道路上。“去外边演出都是我开车送他们去,家人都支持俺妈办剧团,我们就是她的经济和精神支柱。”贾艳青的儿子杨继轩说。

排练新戏《十九大精神》是贾艳青感觉最累的时候。当时,贾艳青的小孙子还不到两岁,家人都要忙工作,为了不耽误排练进度,贾艳青就背着孙子排练。“那时我们得商量唱词和唱腔,艳青负责记录。她不但是团长,还是演员、剧务……那段时间可把她累坏了。”剧团成员梁喜荣说,剧团重建让他们有机会登台演出,大家都十分感谢贾艳青。

传承豫剧文化,义务演出30多场

经过两年的时间,贾艳青带领剧团演员自排自演了《十九大精神》,还排练了《铡刀下的红梅》《红灯记》《朝阳沟》《泪洒相思地》等经典剧目。

2017年3月,剧团在大赉店社区进行了“首秀”。“当时反响特别好,村里的老人都说跟当年剧团的水平有一拼。”贾艳青说,“母亲看了演出后,说我总算完成了父亲的心愿。”那次演出后贾艳青哭了很长时间,一是怀念父亲,二是重建剧团的艰辛让她深有感触。

如今,贾艳青带领剧团已在周边村镇义务演出了30多场。虽然每次演出都要找车、联系演员、搭建舞台等,但看到大家坐在台下认真听戏时,她累并快乐着。“团里的演员、伴奏全都是义务演出,最年轻的演员才39岁。有些团员来排练时会带着孙子、孙女,孩子在旁边听多了也学会了唱戏,这就达到了传承的目的。”贾艳青高兴地说。

“豫剧传承需要创新,接下来我们会排练更多新戏,义务为老百姓‘送’戏,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上豫剧。”贾艳青说。(记者 王玉姣 祁凯燕 文/图)[CAHTAG17;34]

本文来自:http://hn.chinaso.com/hb//detail/20180720/1000200033031761532076670748455597_1.html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