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舞钢:小小自行车折射农村大变化

车水马龙的钢城街头,五颜六色的电动自行车、轿车不时从眼前驶过。倘若时光倒流40年,城市大街上和农村乡间,更多的是一辆辆黑色的、车架粗大的自行车,或载人或载物。这种被称作“28式”(简称28)的自行车,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

4月22日,家住河南省平顶山市舞钢市八台镇泥沟陈村的村民陈向得,又一次来到了该村的农耕展览馆,看着自家捐赠给农耕展览馆的一辆28自行车,脸上不时流露出对它的钟爱,因为这辆自行车承载了一家人的美好回忆。

上世纪80年代,常年种植烟叶的陈向得,每到烟叶收购的季节他就开始犯愁,因没有任何的代步工具,他每次卖烟都要背着七八十斤的烟叶步行到离家三四十里的烟叶收购站去卖。那时,拥有一辆自行车代步,便成了他的一个梦想。

八台镇泥沟陈村村民告诉我们:“那时候出门干啥的都非常费劲,弄个洋车(即自行车)跑的快、省劲。那时候一般娶新媳妇都是弄个洋车接回来。谁家买个新洋车都很牛,村上结婚的都来找他家接着用,一辆洋车带回过好几个新媳妇呢。”回忆起过去的生活陈向得笑的合不拢嘴。

当时,一辆上海产的“凤凰”牌或“永久”牌自行车要140多元,这对于农民陈向得来说,根本就是一种奢望。直到1982年,省吃俭用的他,硬生生地从牙缝里扣出140元钱,如愿买到了一辆“飞鸽”牌自行车。就这样,拥有了自行车的陈向得再到烟叶收购季节时,就彻底结束了背着烟叶每天来回几十公里的卖烟历程。

随着土地承包到户,自行车已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土地承包以后,犁地、割收没有机械都是费劲活儿,这之后俺家又买了个小拖(即小型拖拉机)。跑的远的话比洋车省力。”陈向得说。

靠着这份辛苦和努力,踏实肯干的陈向得种烟、种菜、种庄稼,家里的日子不仅越过越好,交通工具也随着时代的发展更新换代。“先是摩托,摩托之后又买的三轮电车,两轮的骑着赶个集,三轮的拉个东西。”陈向得介绍说。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家庭自助游也成为不少农村群众的时尚生活追求。2017年,陈向得又给家里添置了一台小轿车,从此,他家便成了有车一族,不仅不再为路远或大风大雨天气出行担忧了。每到逢年过节,儿子开着车拉着一家人,到周边的景点走走看看,也是陈向得最开心的时候。

“这几十年农村变化大的很,真是变化大的很,以前我连个洋车都没有,那时候全村架子车都很少,一来二去、接二连三,洋车、小拖、这以后摩托、三轮,这又弄了个轿车,这变化真是大得很。”谈起40多年来农村发生的变化,陈向得感慨万千。后来,村里开始筹建农耕展览馆,面向村民征集能够反映改革开放40年来最具代表性的器物,陈向得听说后,立刻找到了院子角落里的“28式”,擦拭后送到了展览馆。

“从陈向得的代步工具变化中,折射出的是近半个世纪城乡百姓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更是折射出了奋进中的中国巨变。看着展览馆内的一件件‘老物件’,我们仿佛跨越着时空,感受着短短几十年间我们农村令人欣喜的进步。”八台镇党委书记潘涛说道。(舞钢市委宣传部供稿 袁静静 刘磊 赵钗氾 )

本文来自:https://hn.chinaso.com/pds//detail/20200423/1000200033166061587610081973404131_1.html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