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城县驻村第一书记:精准施策稳脱贫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在脱贫攻坚战的最后时刻,商城县144名驻村第一书记始终保持冲锋姿态,把精准脱贫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扛在肩上,把实现如期脱贫的艰巨任务落实到行动上,在确保贫困群众稳定脱贫上用真情、出实招,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谱写出一曲担当奉献之歌。

拔穷根,产业扶贫富山村

从刚开始的陌生到如今的熟悉,李育军在田湾村民心中已经像家人一样。2017年,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调研员李育军受组织选派,来到河凤桥乡田湾村担任第一书记,一干就是两年多,如今,村里贫困户今年将实现全部脱贫,有5个文体广场、3个农业合作社、6个专业合作社,村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一个“穷山村”变成了“幸福家园”。

李育军常说,只要他驻村一天,就要为村里的老百姓多谋实事。如今,田湾村有劳动能力的村民都有了自己的产业,无后顾之忧,干起事来劲头十足。“俺在家种蓝莓,比在外打工挣钱多了,还能带动50多户贫困户呢。”眼下,该村党员祝贞峰家的蓝莓长势正好。在创办竹木加工合作社的过程中,李育军不顾甲状腺手术后遗症的疼痛,接连到安徽金寨考察竹工艺,到浙江安吉购置机械。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田湾发展的新气象激发了党员建设老家的信心。外出党员熊世祥回归家乡,带动党员熊兴港、熊兴伟共同投资1.35亿,建设天润田园综合体,带动周围群众共同致富。熊世祥感慨颇多,“李书记克服多重困难,协调了国土、农业、林业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使我们这项目纳入了县招商引资项目库,项目一直在良性发展”。商城驻村第一书记们都始终把“让老百姓钱袋子鼓起来”放在心上,扎根一线“拔穷根”,不断探索村民脱贫致富、集体经济壮大的新路径。

补短板,行业扶贫献真情

剖开顽石方知玉,淘尽泥沙始见金。信阳市交通运输局派驻上石桥镇刘楼村第一书记李曾也是从一名“三门干部”蜕变成与群众“打成一片”“混在一起”的“老基层”。驻村,就要“驻”到群众心坎里,李曾心中始终坚守这个信念。

从上石桥镇到白塔集的公路长7.3公里,其中刘楼村境内有3公里,是村民出行的必经之路。刚到村里时,不是张大爷来“诉苦”说送孙子上学时电动车滑到水凼里了,就是赵大姐来“报怨”说刚出一趟门新换的裙子就甩上泥水了。“要想富,先修路!”李曾在心里暗自定下了驻村工作的切入点。他开始市里、县里两头跑,跑项目、要资金、送材料,2个月下来瘦了快10斤,凭着这股韧劲,项目批下来了,1200万元的资金也到位了,半年后,7.3公里长、7.5米宽的“致富路”建成了。“首战”告捷,李曾带领村两委“乘胜追击”,陆续又扩建村组道路4公里、争取农村公路维修资金20万元、硬化渠道1600余米、打机井15口、整修大塘8口、整修文化广场1处、安装太阳能路灯33盏。如今,宽阔的大道,平整的塘口,美化的墙院,完善的绿化、亮化,还有整修一新的办公场所,刘楼村旧貌换新颜,为实现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为了能够让贫困村群众过上好日子,面对脱贫攻坚中的短板,驻村第一书记们发挥思路、资源、人脉优势和派驻单位力量,为村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真正让他们共享发展带来的“红利”。

寻富路,消费扶贫解难题

“你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干一些事情,会得到他们的认可。”在县政协驻黄柏山管理处枣树塝村第一书记王剑看来,第一书记工作千头万绪,但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带领干部群众增加收入。为此,他深入调查,利用山区自然资源优势,鼓励贫困户扩大油茶、茶叶种植和猪、牛、羊、蜂等特种养殖,贫困户均年增收可达7000多元。巩固“公司+村集体+基地+农户”模式,依托黄柏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发展中天玫瑰种植,到户增收项目带动67户,产业带贫项目带动34户,贫困户年增收500-3500元,在此基础上,他积极开展消费扶贫,依托县政协信息平台,利用政协网站、微信群等媒体,发布贫困户种养农产品信息,宣传并协助农户销售蜂蜜、葛根粉等优质山货,动员政协委员为特色农产品“带货”,多渠道纾解贫困户销售难问题。截至目前,该村累计实现89户贫困户脱贫,未脱贫5户10人。为了使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路,第一书记们坚持“输血”与“造血”并举,积极帮助村庄调整产业结构,多方拓宽增收渠道,以让群众过上富裕日子为最终目标,夯实农村繁荣发展根基。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商城县第一书记脚下沾满乡间土,心中饱含帮扶情,汇聚起合力攻坚的磅礴力量。在商城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贫困正离我们远去,全面小康正向我们走来。(商城县委宣传部供稿 曹良刚)

本文来自:https://hn.chinaso.com/xy//detail/20200506/1000200033166181588752072402367036_1.html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