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皮为媒 指尖生姿 ——省级非遗项目《李氏树皮笔画》掠影

景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黄河文化、丝路文化、长城文化与中原文化在这里杂糅,多种文化相互交融、兼收并蓄,非物质文化遗产异彩纷呈。目前,景泰县共有非遗项目10类63项,其中省级项目4项、市级项目32项、县区级项目27项。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曾经风靡一时的非遗正在逐渐消亡。非遗,如何才能符合现代人的审美,焕发新的生命力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非遗,领略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抚摸它历经沧桑的时代温度。

晨光熹微,天际露出浅浅的霞光,乡间大地静谧而美好。一处小山坡上的房子里有灯光亮起。李尚义如同往常一样来到了画室,开始了一天的生活。早起练笔是他从小养成的习惯,几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

今天他有一件大事要办,冬奥文化非遗手工创意大展马上就要截稿了,参展的作品要邮寄出去。

这是李尚义的参展作品——《国色争艳迎冬奥》。整幅作品以国花牡丹为主旨,融合了和平鸽、冬奥会徽等多种元素。

《李氏树皮笔画》省级传承人 李尚义:为啥要画牡丹花花开得最旺的时候?因为它象征冬奥会上的运动员顽强拼搏,不怕苦、不怕累为国争光。鸽子象征着和平,世界的健儿,他们奔向咱们的北京来了。

李氏树皮笔画是芦阳镇芳草村李氏家族以树皮制笔,结合传统水墨画技法创作的民间绘画艺术。一截截树皮制成的画笔,一张宣纸,一小碟自制的墨汁,是李氏树皮笔画创作的全部家当。

《李氏树皮笔画》省级传承人 李尚义:画山水的阴阳,按照它的沟壕,我一下就画出来了。

据李氏家谱记载,李氏先祖,历代以农耕为主,手工业传家,明清时期是小有名气的民间艺人,祖辈十余代皆以油漆桌柜、彩绘寺庙画像等养家糊口。其先祖受木匠、砖匠镂刻花板、花砖的启迪,结合木匠用木片在木料上画榫方、画线的做法,改用木片尝试构线,发现线条刚劲挺拔、细腻匀称,极具特色。以此萌生了以木片代笔作画的想法,经反复实践和摸索,最终发现了以树皮做笔绘画的妙用,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李尚义四哥 李尚仁:我祖辈自陕西咸阳迁至条城,也就是今天的兰州青城,后来由于天灾人祸的逼迫,我李氏祖先在不断的迁徙中贫困潦倒,无钱买笔墨纸砚,就以树枝柴棍为笔,以研磨加工锅墨为墨,艰难地传承祖业。

李尚义兄弟六人,他排行第五,大哥的树皮笔画画得最好,他们的技艺都是大哥一笔一画教的。白天挣工分,休息时间在地上画,晚上回家跟着大哥画。

《李氏树皮笔画》省级传承人 李尚义:大哥给我们教,我大哥性子急躁,给你教一遍,你就要记下,记不住打呢。比如说要画牡丹,人家(大哥)把花头画好,你照着一遍就要画上,画不上就要打呢。我大哥说,画山画水画花无规则、花卉山水无样,大胆地去画,画出来的风格就是你的,所以我画出来的跟我大哥不一样。我画出是我的,我四哥画出是我四哥的,我大哥画出是我大哥的,(风格)各有不同。

贫困年代里最严厉的教导,不仅是他们最深刻、最充实的回忆,也成为了李氏家族的文化传承。良苦用心和严厉的言传身教,加上兄弟二人的勤奋刻苦,很快他们对树皮笔画的妙义精髓心领神会。每年开春,万物竞发之际,他们都要制作几支新笔。在附近的树林里,挑一些榆树皮和沙枣树皮,然后坐下来精心地选材、制作。

泡、削、磨、刮、试,在别人眼里的废树皮,经李氏兄弟的一番打磨,就变成了一支支或长或短、或粗或细、或圆或扁、大小不一的画笔。

《李氏树皮笔画》省级传承人 李尚义:同一根树皮,这一根能用,那一根不能用。画一幅画就在笔上面说呢,笔制不好,是画不出来的。

李尚义作画的内容十分广泛,山水、花鸟、虫鱼皆可入画,但牡丹是他的最爱。为了方便就近观察,画出牡丹的神韵,李尚义买了好多牡丹花种在自家院子里,一遍遍地观察茎叶的长势、花瓣的疏密和颜色的浓淡,经常带着孙子们在牡丹花下临习描摹,一朵朵牡丹跃然纸上,栩栩如生,郁郁生香。

《李氏树皮笔画》省级传承人 李尚义:我们画一张画,不是很容易的,不是随随便便就画出来了,要在脑子里经过多次的构思。

李氏树皮笔画经过几代人的手手相传,口口相授,形成了自己别开生面的绘画体系。先以铅笔造型,选取细而尖的树皮笔勾勒出线条,然后选用扁而平树皮笔在轮廓线内以墨填色,皴擦点染,层层渲染形成由浓到淡的渐变效果。它以线造型,运笔工整细腻,以无色声有色,浓淡疏密、计白当黑、落墨成形,使画面更有质感,能很好地体现出工笔花卉、景物的鲜活姿态。

2017年10月,景泰李氏树皮笔画入选甘肃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李尚义兄弟成为省级非遗传承人。这散落在民间的文化艺术——树皮笔画,逐渐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景泰县实验小学学生 孙俊杰:以前还没想过树皮还能画画,最开始想还以为是在一根大大的树皮上面涂些墨汁,然后往纸上一印就好了,想不到拿树皮做成笔,这么一步步地画。看着那些大师们画出来的画,感觉到特别漂亮、特别神奇。

折枝作毫,弄墨为念。穿越久远的时光隧道,景泰李氏树皮笔画以其独具魅力的视觉艺术,沉淀了无比深厚的文化底蕴,历久而弥新。

景泰县融媒体中心记者:郝姝 李蒲科 乔占玮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