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中的媒体人|《解放日报》记者赖鑫琳:用镜头记录真实、留下思考

在上海疫情封控期间,有一群勇敢逆行、冲锋在前的上海媒体人,他们冒着随时被感染的危险,深入防疫一线最核心的区域,用手中的笔、话筒和镜头,记录疫情防控的最新进展,传递客观专业的一线信息,为打赢战役凝聚信心和力量。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解放日报》摄影记者赖鑫琳。

上海疫情期间,他每天都处于高度紧张、饱和的工作状态,用镜头记录了抗疫前线的医护社工及志愿者、被滞留上海的外地卡车司机、从外地来沪治病的重症患儿家庭、困在火车站外的旅客……

《解放日报》摄影记者赖鑫琳工作照

3月27日,赖鑫琳开始进入方舱,记录世博展览馆方舱医院、新博览中心方舱医院、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方舱医院三家方舱医院收治首批患者,到患者康复出舱。

“压力其实还是有一点的。虽然说在武汉经历过疫情最严峻的时候,但是这一次是奥密克戎病毒。”赖鑫琳说。

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方舱医院(赖鑫琳 摄)

4月6日,《解放日报》开通“方舱日记”专栏,发布赖鑫琳在一线的图文报道。在他的镜头和文字下,我们看到了在方舱那些真实而温暖的人和事——

小胡是支援上海的电工,他的老家在武汉,2020年,他和家人也不幸感染新冠病毒。“在武汉客厅方舱医院接受治疗时,救治我和家人的就是上海东方医院的医生和护士。因此当我得知要来支援上海方舱医院建设时,我想都没想就报名了。”

一张小长桌,一盏小台灯,一叠书本和复习材料,这是大三学生小张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医院N3舱“一个人的自修室”。在上海新国博方舱医院,还有不少像小张这样的学生患者,工作人员及时关注他们的需求,创造条件提供帮助。

而令赖鑫琳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在方舱“露营”的患者家庭,“有一个家庭父母和两个女儿都不幸被感染,大女儿5岁,小女儿才8个月,他们把家里平时露营使用的帐篷带到了方舱,给孩子创造了‘露营’方舱生活,让孩子更安心的接受隔离治疗,也让我看到了为人父母的用心。”

2022年4月6日《解放日报》推出“方舱日记”专栏

4月20日,赖鑫琳发布了最后一篇“方舱日记”:昨天(4月19日),共有1.2万人从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方舱医院出舱。在那之后,他开始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方舱以外。

4月28日,赖鑫琳发表的一篇报道《我跟踪上海120急救车三天,目睹他们在封控社区抢救生命》,记录了疫情发生后,上海的120急救工作者正经受着一场极限考验。

“许多市民抱怨救护车难叫、救护车来得晚,救护车车组也多次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但其实疫情以来,每一辆救护车都在超负荷运转,不堪重负。”十院分站急救医生王佳豪已经连续一个多月不分昼夜地连续工作。“疫情期间,急救工作变得非常困难,以前我们一天接几十单都不如现在接一单累。”

急救医生谈亮亮在救护车上监测老人的生命体征(赖鑫琳 摄)

5月9日,赖鑫琳的镜头记录了被滞留上海的外地卡车司机。上海开始逐步复工复产,有的卡车司机重新上路,但仍有不少司机要一直滞留到上海解封,他们自制土灶,野外求生,这样度过封控40天……

自3月28日上海浦东开始实施封控以来,许多和李三一样的外地卡车司机被滞留在上海,生活按下了暂停键。在长达40多天的封控期间,他们在路边垒起土灶煮食物,甚至钓鱼捕鱼,尝试以各种“野外求生”的方式活下来。

李三在自制的土灶上烧火做饭(赖鑫琳 摄)

5月12日,赖鑫琳关注到困在火车站外的旅客们,黑建就是其中之一。疫情防控政策之下,虹桥火车站每天有为数不多的三四班列车,开往杭州和南京等地。为了赶上这趟列车,黑建在虹桥火车站外的过街天桥下露宿了6个日夜。他心中始终有一个信念,这一路无论多艰难,都要赶到病重妻子床前。

而对于有离沪返乡需求的人员,相关部门也在帮助他们购票返乡,不少人离开了封控中的上海,顺利回家。

记者赖鑫琳在虹桥火车站外采访滞留人员

5月22日,赖鑫琳报道了一座疫情下的重症患儿互助公寓。“小布家园”是重病患儿家庭的互助小家,由北京同心圆慈善基金会负责运营。封控的两个多月,这里住着15个和李再青一样从外地来沪治病的重症患儿家庭。“小家”为他们提供免费食宿,让这些家庭有了一个临时港湾。

在这座公寓楼里,有相互取暖的温情,有不肯放弃的坚持,有生的希望,也有离别的伤痛……

6月1日起,上海全面恢复全市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赖鑫琳也继续奔赴在新闻报道一线,用镜头记录真实、留下思考。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