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毛泽东与四川(15):一把镰刀的故事‖史林

毛泽东与四川(15)

一把镰刀的故事

史 林

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懋功会师后,部队近10万人,集结在岷江西岸的雪山草地。而当时这一带人烟稀少,边远偏僻,荒芜贫瘠,物产不丰,粮食短缺,落后的封建农奴主制度的束缚,国民党军阀和土司、头人的统治,使雪山草原藏羌等族聚居区生产力受到很大破坏,农业、畜牧业生产都很落后。尤其是那几年,不断出现地震、水灾、虫灾、旱灾、牛羊瘟疫等灾害,各族劳动人民十分贫困。红军到达雪山草地后虽暂时摆脱了国民党军队的重兵围追堵截,但缺粮更加严重地威胁着红军的生存。因此,毛泽东到达雪山草地后,十分关注着部队的粮食问题。

《草地情》(油画)张文源 作(图片来源:光明日报)

1935年7月上旬,毛泽东所在的中央纵队由卓克基向黑水地区转进,指挥部队实施松潘战役计划。沿途所见,均是深山峡谷,茫茫草地,只有在河谷低洼地带才有少数青稞、小麦、豌豆、葫豆、元根等农作物,草地上牛羊不多。到达黑水后,毛泽东得知靠近岷江一带气候稍温和的地方,粮食较多些,小麦尚未完全成熟,但毕竟有些庄稼。他心里稍稍松了口气。

松潘县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雕塑(蓬州闲士 摄,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图)

7月10日,毛泽东到达黑水的芦花,刚住下不久,接到红一军团的报告说,该军团第二师第六团,执行配合掩护右纵队的任务,原计划由康猫寺向左经草地绕击松潘,但在龙日坝遇到反动骑兵的拦阻,接战失利,不得不折回尾右纵队跟进,并担任后卫。在草地行军四天后,进入红军翻越的第三座大雪山——亚克夏山(长板山),这时部队粮食吃光,雪山草地无法找到一粒粮食和可食东西,只能茹草饮雪,但无法充饥,再加上风雪袭击被困雪山上,饿死冻死不少,部队减员十分严重,处境十分危急。

雕塑《过雪山草地》(图片来源:中国军网)

毛泽东得知这个报告后,立即指示红一军团命令驻芦花附近的红四、红五团和师直属队,收集所有粮食,紧急向红六团运送。这件事,更加引起毛泽东对粮食问题的注意:粮食问题,不仅影响到目前松潘战役的进行,甚至威胁到整个红军在雪山草地的生存,红军能不能走出雪山草地,北上创建川陕甘新苏区,粮食问题是头等重要的事情。他建议中革军委和总政治部要向部队发出解决粮食问题的指示。为筹足过草地的食物,要求各部队每人必须带足15斤粮食和足够吃一个月的食盐,并命令各大单位组织筹粮别动队,专门负责搜集粮食以解决粮食困难。

《过雪山》(油画)吴作人 作(图片来源:光明日报)

根据毛泽东的建议,中革军委专门成立了筹粮委员会,并在粮食较多的毛儿盖和芦花各设一个粮委分会,在中革军委筹粮委员会领导下,专门筹集和分配红一、四方面军的所需粮食。

毛泽东还指出,在雪山草地藏、羌、回等少数民族地区筹粮,更要执行纪律,不能因筹粮而影响红军和各少数民族人民的关系,必须要有正确的政策规定,要做好宣传解释工作。

当地现有粮食很少,加上国民党反动土司、头人的反动宣传,已有粮食多数都被转移或埋藏,只能收割地里的麦子、青稞等。根据毛泽东等的指示,红军总政治部于7月18日向各部队发出了《关于收割番民麦子问题的通令》。通令规定:

第一,在粮食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各部队只有在不得已时,才准许派人到藏族同胞地里去收割已成熟的麦子;

第二,收割麦子时,首先收割土司头人的,只有在迫不得已时,才收割普通藏胞的麦子;

第三,收割普通藏胞的麦子时,必须将收割麦子的数量、原因按总部印的条子,用墨笔写在木牌上,插在所割麦子的地头,让藏族同胞回来后用这些木牌向红军领回粮钱;

第四,只收割已成熟的麦子等粮食,严格禁止去收割未成熟的麦子和洋芋;

第五,收麦子时应连根拔起或用镰刀去割,应将全丘麦田割干净,严禁零星拔麦头,践踏田中麦子。

通令“责成各级政治机关与指导员向给养与割麦子人员详细传达与解释”“并每天派人检查”。

各部队严格按总政的规定,在筹粮过程中,都十分注意按规定政策和纪律进行。

由于敌情发生变化,原定松潘战役无法实现,红军不得不改经草地北上,这更需筹集更多粮食。中革军委发出通知,各部队必须筹集更多粮食,掀起筹粮高潮。于是在黑水、毛儿盖地区,红军全体人员,除少数警戒部队外,都投入到筹粮中去了。党中央、中革军委的首长和战士们一样,必须完成规定的筹粮任务。总政治部还规定,每人必须完成每天上交两斤,自己吃一斤,留足预计过草地的15天20斤麦子的任务。

松潘县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雕塑(图片来源:志中阿坝)

当时,麦子、青稞均尚未完全成熟,工具缺乏,只能首先摘下田里尚未熟透的麦穗,在火上焙烤,再用手搓磨簸扬,吹去麦秆糠秕才能得到稞麦。这种收麦的方式,只有在雪山草地才能见到。这种方式也很有讲究。刚开始,由于红军缺乏经验,筹粮速度很慢,难以完成每天的任务。因焙烤时的火候不到,麦粒搓不下来,用力大了麦粒就会被搓扁了,麦浆流出去了,只剩下一点糠秕。当时,红军指战员每天都忙着抽麦穗,烤、搓、采、簸,两只手全是黑乎乎的,饿了就把搓采出的麦粒往口里送,于是脸上也被弄得乌黑,一个个成了周仓”。

红军长征经过的草地(新华社发,图片来源:新华网)

毛泽东除了运筹帷幄全军的大计外,还尽可能抽出时间和大家一起筹粮,并在筹粮中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有一天,他和警卫战士一道到地头收麦,发现地里的麦子有的被摘去麦穗,有的又留着,有的被踩倒,浪费很大。于是他立即指示部队,必须一块一块地收干净,不能浪费。为了能收干净,提出尽可能找镰刀割麦。他叫警卫员到一个藏族同胞家里借来一把镰刀,亲自动手割麦子。他叮嘱警卫员一定要记住把镰刀还回到那个藏族同胞家里去。由于当时部队多,当地居民很少,镰刀等收麦工具奇缺,这把镰刀以后转给其他人使用了。

在此期间,毛泽东还不断总结筹粮中如何处理好红军同当地藏、回、羌等少数民族的关系。他想到因受国民党反动宣传而逃藏到深山老林的藏族同胞所带粮食有限,日子久了也会有缺粮的问题时,及时向部队推广了驻芦花部队的筹粮经验:将靠近山边的麦地留给藏族同胞,让他们晚上去割;有的地里,由红军全部割完,留一半在地里,而且捆好,堆好,让躲在山里的藏族同胞来背去,还主动送粮食给留在家的老人和小孩等。

由于红军执行了正确的政策和严格的纪律,红军在雪山草地筹得不少粮食,还得到藏族同胞的大力支援。尽管粮食仍不够红军过雪山草地的需要,但在那样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已是很不简单的了。藏族同胞作出了很大贡献。

松潘县毛儿盖镇克藏村的仁青卓玛与家中留传下来的红军割麦证合影(松潘县委宣传部 供图,图片来源:四川日报)

1937年7月下旬,毛泽东离开芦花去毛儿盖,仍没有忘记那把镰刀的事。临出发时,问警卫员:“镰刀还给藏族老乡了吗?”

警卫员怀着惶惶不安的心情回答:“那把镰刀转给别人割麦子,找了很久,没有找到。只有给镰刀主人留下一张字条。”

农民出身的毛泽东深知农民的艰辛和生产工具的重要。他说:“这把镰刀可是他们缺不得的东西哟,我们还收割了这么多麦子,又欠了藏族同胞一笔债,今后一定要偿还的。”

光阴荏冉,一晃20年过去。

195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要拍摄《万水千山》这部影片,当然少不了长征中最艰难困苦的雪山草地这一段。为拍好这部影片,影片摄制组导演冯一夫等谒见毛泽东,请他给予指示。毛泽东在接见他们时,特别讲到红军在雪山草地的情形,尤其讲到红军在芦花、毛儿盖筹粮的事时还特别提到借藏族同胞一把镰刀未还的事。他一再叮嘱冯一夫到黑水后,一定要在芦花代为查找当年借镰刀给红军的主人,代他表示歉意,并买一把镰刀作赔,或者折付给现金。

毛泽东还惦着20年前这把镰刀的事,使冯一夫等十分感动。他们牢记毛泽东的嘱托,到达黑水县后,在当地政府帮助下,在芦花一带多方打听,均未找到当时丢失镰刀的主人。冯导演离开黑水时,只有将毛泽东的心意转托给当地政府,请他们继续查找镰刀的主人。

位于松潘县的红军长征纪念碑总碑(杨友利 摄,图片来源:四川日报)

毛泽东赔镰刀的事在黑水和雪山草地传开后,藏、羌、回、汉等各族群众十分感动,他们说:远在北京的毛主席要操劳国家大事,却还惦念着一把镰刀。他才是我们的活“菩萨”!

(本文选自1995年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著的《毛泽东与四川》一书)

来源:《毛泽东与四川》(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著)

作者:史 林

配图:方志四川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