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在民间】九峰山下守艺人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

阴山呈东西走向横亘在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上,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也是历史上塞外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文明碰撞、交融的最前沿。阴山山脉的一支,由北向东、由东而南、由晋北直抵晋西南,这便是被称作三晋“诸山之祖”的管涔山。

管涔山主峰芦芽山东去三十里,宁武县涔山乡境内的清真山由挺拔峻峭的“九峰一山”组成——宝鼎峰、丽雪峰、望仙峰、海日峰、挂月峰、迎鹤峰、凝碧峰、紫翠峰、玉华峰和翔凤山。九峰一山并峙而立,当年绵延四十余里的古栈道,就穿行于这九峰一山之间。

望仙峰、海日峰如天然屏障,守护着一个叫小石洞村的古老村落。今天故事的主人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个小山村。

张存海,1965年生,宁武县怀海根艺美术专业合作社、宁武县九峰农产品加工合作社董事长,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根艺美术学会会员、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理事,根雕、宁武毛健茶制作技艺两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一人身兼两项省级“非遗”传人,张存海是山西惟一的个例,在全国也不多见。


1

匠人世家

小石洞村方圆几十里,张家是有名的木匠世家。

存海的曾祖张鹏根生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无论起房盖屋、翻修庙宇的“大木作”,还是制作家具、加工农具的“小木作”,抑或雕梁画栋、精雕细刻的“小木作”,张鹏根样样在行。不过,张鹏根的弟弟也即存海的曾叔祖张鹏拴,在当地似乎更加有名——故老相传,这张鹏拴算得上江湖奇人异士,能把毒蛇呼之即来、挥之即去。民间传说有演义的成分,但张鹏拴善治蛇伤却毋庸置疑——管涔山草深林密,山民上山砍柴经常被蛇咬伤,被张鹏拴救治过的山民后人言之凿凿。存海的祖父张发旺、父亲张满厚,木匠手艺一脉相传。几代积累,张家当年曾在小石洞村盖起前后三进、有六十多口人居住的张家大院,风光一时。

曾祖、曾叔祖的故事,是存海小时候父亲讲给他的。曾祖再往上,存海父亲张满厚也不甚了了,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东邻日本,家族传承几百年的手工艺数不胜数。日本有名的伊藤守家的刀锯,六代人传承170年。享誉全球的小田原木制品,更是从12世纪传承至今,再传几代,就是“千年老店”了……

张满厚手艺好、威望高,年轻时就担任小石洞村木工组长和生产队长。上世纪70年代建设新农村,张满厚带领村民伐木备料、烧制砖瓦,统一建起一排排新房,全体村民从此告别年深日久的土坯房,这在当时不啻是一个壮举。

存海十二、三岁,父亲就给他一套木匠工具。存海要上学,不能像徒弟那样成天跟在父亲身边。但生在木匠世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真是看也能看会。上初中时,收秋后老师带其他同学上山拣拾过冬的柴禾,独留他一人在教室修桌凳。同学们背着枯枝、秸秆回来了,那些崴了的凳腿、摇晃的桌面也修得齐齐整整。从设在涔山乡的“三线工厂”——国营长城机械厂子弟中学高中毕业后,存海曾拜一位广灵的木匠师傅学徒六个月,是谓“过门师傅”,从此正式开启木匠生涯。


2

名闻四县的小木匠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城乡年轻人结婚用的家具,都是请木匠师傅上门制作。存海有时跟父亲一起,有时独自一人,在宁武东寨镇一带“走东家”。当时流行平柜、衣柜、高低柜,这些新式家具老木匠们没有做过。存海当时二十岁出头,接受新鲜事物快、木匠的基本功又扎实,打出的家具样式新颖、坚固耐用。常常是这家营生还没做完,下一家就把他“预订”了。

有次在东寨镇一家做家具,存海打新式的,东家一个木匠亲戚做老式的“大躺柜”。一攀谈,存海才知道眼前这位敢情就是宁武县大名鼎鼎的老木匠孙梅生。老孙师傅见存海勤快机灵、还很有悟性,居然主动收他为关门弟子。教给他许多快要失传的木工技艺,特别是斗拱的制作、运用和古建筑雕刻技术。几十年过去了,现在逢时过节,存海依然要提着点心、带着儿子探望老恩师。

除了上门给村民、附近兵工企业的职工打家具、做农具,存海还在家做寿器出售。不过,令他驰名周边几县且收入颇丰的手艺,是制作马鞍鞍架和自创发明的“案板柜”。


好马配好鞍。马鞍,现在的年轻人已不知是何物,三十几年前,这可是农村家家离不开的物件。马牛驴骡驾车、耕地皆须套上挽具,又稳当又不磨牲口的脊背,鞍架则是挽具的主要组成部分。鞍架呈拱桥形,由坚实耐磨的榆、桦木制成。手艺一般的木匠,制作的鞍架极易“吊角”,或者初时尚堪其用,用不了多久就会散架。存海做的鞍架四平八稳,使用多久都不会变形。存海做鞍架的名气先在宁武传开,渐渐传至五寨、神池、原平。几县农民上门订货,留下尺寸、订金,存海在家闭门造“鞍”,一天做一个,能挣70块钱。

现在装修新房,一般都要订制整体厨柜。过去农村无所谓厨房,锅灶连着一铺土炕,一间屋既是“厨房”又是“卧室”还兼“客厅”。切菜、和面的案板,搁在风箱或炕上,用完了,门背后一立。天长日久,落尘、扫地时的灰土与油腻渗入木头纹理,简直惨不忍睹。当年就那条件,农民只能自嘲——不干不净,吃上没病……

 

存海发明的“案板柜”高一米、宽1.1米。把上面的盖子揭开,就是案板。用完盖子一合,案板干净卫生。柜子案板以下分成两部分,左面平开门,里面做两三层隔断,可放油盐酱醋调味品。右边上面是抽屉,放置菜刀一类。下面门向右开,里面也打隔断,放置厨房杂物。“张氏案板柜”设计合理、做工考究,所占空间小,挪动方便。有的人家,甚至把“案板柜”当作孩子写作业的“写字台”。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人们生活条件较前已大有改善。“张氏案板柜”一问世,大受城乡居民欢迎、供不应求。“案板柜”每个连工带料售价300—400元,存海三到四天打制一个。

小至个人,大到历史,有时候一个偶然因素就改变了走向。对张存海而言,如果他没有遇见那个人,后来的一切可能就不复存在。这种现象令人玩味、让人感慨。


3

引路人

2006年,张存海创办宁武县怀海根艺美术专业合作社。采访前记者寻思,合作社冠名“怀海”,“海”取自“存海”,“怀海”敢是寓海纳百川、博采众长之意?存海受访时说,取名“怀海”,是为了铭记一个人。这个人,是他从事根雕艺术创作的引路人。

这个人叫尹怀玉。

尹怀玉?记者脑海中顿时浮现出一个人物:四十来岁,面貌敦厚,着一身蓝色中山装……

现在,芦芽山已是4A级旅游景区,马仑草原、万年冰洞、悬崖栈道……早已名声远播。但在三十几年前,如此禀赋卓异的旅游资源还是“养在深闺人未识”,漫说全省、全国,就是忻州也未必有多少人知道,更遑论到芦芽山旅游。上世纪90年代初,全国兴起“晚报热”,忻州日报社也在1996年创办忻州日报晚报版。报纸创刊不久,采编人员到宁武采访。此时的“万年冰洞”,还是树木、野草环绕的一个露天大洞口。现在“网红”的“打卡地”悬空村,当时人迹罕至。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村中一个七八岁的小姑娘,竟然没有见过照相机。

采访归来,晚报版连续推出介绍芦芽山自然风光、旅游资源的报道。这些报道引来全国各地媒体记者,芦芽山一时名声大噪。

在宁武采访几天,向导就是尹怀玉。其时,他刚刚担任新成立的宁武县旅游局局长。

1990年,宁武县政府办副主任尹怀玉在涔山乡任驻村工作组组长,住在小石洞村。有一次老尹去大同公干,无意中参观了一个根雕展览。

根雕是中国传统雕刻艺术之一,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为原材料,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作品。根雕艺术始于战国、发展于唐宋、盛于明清。20世纪80年代后,全国掀起新一轮“根雕热”。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树根,这就决定了根雕的每件作品无法复制、绝无仅有——这也是根雕与其他雕刻艺术最大的区别和独特的魅力。

管涔山上,人工砍伐、雷击燃烧后留下的老树根多的是,老尹从大同回来后想自己尝试做根雕。在山上掘回几个树根,凭想象“创作”起来。可老尹毕竟没有木工基础、也没有趁手工具,费好大劲做了半天也只能是个“半成品”。

这天,老尹用平车拉着几个树根来到存海家。

平时,经常有拉来木料让加工的,看到县上的干部拉来一车“劈材”,存海一时不明何意。老尹说,存海你把这个枝杈给咱锯了,把那里给咱锉一锉……存海不知他想干啥,反正就是你说咋咱就咋。他这么一鼓捣,原来奇形怪状的树根似乎有模有样了。老尹对存海说,这就是根雕,这可是一门艺术哩!

老尹兴高采烈地把“根雕”抱回去了,存海也没太在意。毕竟,当时他只有24岁。


4

突破“瓶颈”

存海不在意,老尹却挺上心。

时隔不久,老尹给存海拿过两本有关根雕艺术的书来,作者分别是刘开渠、马驷骥。

刘开渠是我国现代雕塑事业的奠基人,以其名字命名的刘开渠奖、刘开渠根艺奖,分别是中国雕塑界和中国根艺美术界的最高奖项。马驷骥,中国根艺美术大师,出版《中国根艺》等专著,发起成立中国根艺美术学会。

根雕、木雕,细分是两个门类,但归根结底,都是跟木头打交道。存海祖上擅长“细木作”,到他这一辈,不说发扬光大,起码亦步亦趋也没有走了样儿。老尹如此热心,显然是对他寄予厚望——艺多不压身,学会这根雕又何妨?

一有闲暇,存海便抱着两位大师的著作研读不休。偶有心得,立即付诸实践。起初,如盲人骑瞎马,歪打误撞。今天做出一个来摆在桌上端详,只觉这根雕如猛虎下山,又似雄鹰展翅,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欢。睡一觉第二天起来,忽然又感觉不着四六,茫然不知所措。

存海说,开始投身根雕那一两年,如同在黑暗中摸索。事后想来,还是自己见识不多、艺术素养不足。做得多了,慢慢就有了感觉。

采访存海的时候,他向我们展示了“初级阶段”的四件作品,分别是根雕骆驼、鹰、狮子、熊。这些动物造型通高不到20厘米,天工造化,一个个活灵活现,一眼便能识别出来。存海说,掌握了根雕的基本技巧后,一时间灵感泉涌,一天不做就手痒得不行。

这种状态持续了两三年。忽一日,突然感觉“甚也不会做了”——简直是感觉全无、灵感枯竭。

1997—2006年的近10年间,芦芽山风景区持续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存海受聘从事万年冰洞、悬崖古栈道等旅游景点的设计与开发。期间外出考察,到浙江东阳、开化等木雕根雕艺人扎堆、技艺水平全国领先的地区观摩。开化县位于钱江源头,气候湿润,石山嶙峋,生长了许多造型奇特的木材,因此形成了当地极具特色的根雕艺术,被誉为“根雕艺术之乡”。开化的“徐氏根雕”第四代传人徐谷青,创办了世界唯一的根文化主题旅游区——根宫佛国。在这些地方观摩,存海大开眼界、大受启发、大有裨益。

在追求艺术真谛的道路上,有个“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比喻。“看山是山”——只是执着于事物的表面;“看山不是山”——寻觅事物真相的阶段,因此“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看山还是山”——功夫到家并能熟练运用,已然心无所碍。

2004年某一日,当存海又拿起一个树根左看右看的时候,突然间就像武侠小说中所写的打通“任督二脉”一般,眼前枯死的树根仿佛被注入灵魂。随手一锯一锉,手中的树根就变成脑海中想象的样子——“瓶颈”就此突破,存海的根艺从此突飞猛进,几达无中生有、随心所欲的境界。


5

化腐朽为神奇

在芦芽山景区工作的几年间,存海得空儿就和旅游局长尹怀玉一起琢磨根雕。随着景区的开发、开放,老尹鼓励存海把根雕做成芦芽山特色旅游产品。有了这个明确的目标,加之艺术创作带来的成就感简直令人上瘾,存海钻研根雕的劲头更是一发而不可收。

虽说置身“林海”,但管涔山上的主要树种——华北落叶松的树根并不适宜根雕。根雕用材,须选择材质坚硬、木质细腻、木性稳定、不易龟裂变形、不蛀不朽的树种。存海根雕,选择管涔山上生长的菜树(辽东栎)、楸木、六道木、榆木、山梨木、山核桃以及桦木的树根。刚开始学根雕的时候,纯粹手工,使用锯子、推刨、刻刀、锉、砂纸。后来,存海自己发明、制作了几种根雕机具,比如吹去树根表面杂物、缝隙尘土的电吹风机和角磨机上的磨片等等。运用这些机具,提高了加工效率和作品的精确度。

小满后至入伏前这段时间采集树根,是谓“节令货”——此时木质干燥且不生虫。存海说,根雕所用树根,永远不可能“按图索骥”,换句话说,就是“想要的永远也碰不上”。不过,此时觉得无用,彼时可能会有大用。有一次采到一个枣树根,当时觉得“甚意思也没有”,本着“采一个算一个”的原则拉了回去。某天半夜两点多,一道灵光闪现,存海披衣霍然坐起,连夜加工去掉冗余。第二天一看,活脱脱一个芦芽山珍禽、山西省鸟“褐马鸡”!

辽东栎根系外露、虬曲劲爆,采掘相对容易。桦树根系发达,有时挖掘一桩,足足得四五天。

根雕界有个理论:“七分天成、三分人工”,意思是说制作根雕尽量随形就势,求其天然野趣。起初,存海对这个理论不敢越雷池半步。做得多了,发现有些根材适当加工后只是个“半拉子工程”,不进行必要的修补依然是根“废柴”。

在存海的展厅,我们看到两件作品:一条“游龙”和一位“体操运动员”。“游龙”体态矫健,如腾云驾雾一般。“体操运动员”背弯如弓 ,头颈堪堪着地,动感十足。存海说,“龙尾”和“运动员”的头部,就是用别的树根加工后拼接的。拼接技艺精妙,不特别指出根本看不出来——为了追求艺术的完美,存海绝不墨守成规。

存海的漆艺也为作品增色不少。最初他用合成漆也叫腰果漆,后来一直用生漆。生漆也称大漆,为天然树脂涂料。大漆器物即使埋藏千年,漆膜也光亮如新、触之如玉。有的根雕喷施大漆后,古色古香,古意盎然,大大提高了作品的艺术品位。

2011年夏,存海和徒弟掘得一桩辽东栎的老树根。待干燥去皮、制作打磨后,一条虬曲盘旋、龙首昂扬、蓄势待发的“矫龙”浑然天成。摆在展厅,观者如堵。有游客出10万元购买,存海还舍不得。现在“怀海根艺”的商标,就是这条“中国龙”。


“存海根雕作品”

2013年,存海和徒弟用一桩阴晾两年的巨型桦木根做成高两米、宽1.6米的“菩提树”。此根中部中空,存海又精雕一座释伽牟尼佛像放置其中。“菩提树”体形巨大、枝蔓缠绕,“树叶”如裙裾曼舞、婀娜多姿。“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相传释迦牟尼于菩提树下得正觉,菩提树是谓“佛树”。存海化腐朽为神奇,这株精心雕制、寓意绝妙的“菩提树”,后来被一名外地游客以34万元的价格索买。

三十多年来,存海创作各种根雕作品逾千件。存海说,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根雕艺术家,木工基础、艺术家的想象力、漆艺,三者缺一不可。“怀海根艺”的艺术特色,可以归纳为四句话:无拼接的自然艺术、大修大补的完美艺术、根艺与石艺的结合、根艺和传统家具的结合。

存海把根艺与石艺合二为一、融为一体,这在全国也是首创。而传统中式家具镶嵌根雕,整体风格粗犷浑厚、雍容华贵,受到高端客户的追捧。至于实用类的根雕笔筒、烟灰缸、花架、字画筒……自然是文人雅士的心爱之物。


6

九峰毛健茶

天工开物管涔山根艺福泽深厚

匠心独运九峰毛健茶茗香四海

这是张存海为他的两项“非遗”项目自拟的一副对联。联中嵌入其父张满厚的“厚”字和他的“海”字,寓意制茶手艺得自家传。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按照茶的色泽与加工方法分类,可分为红茶、绿茶、青茶、黄茶、黑茶、白茶六大茶类。这六大类茶,都是茶属植物或者说树本茶。除树本茶外,中国还有一类茶——草本茶。

草本茶源自草本植物。宁武管涔山脉海拔2000多米的原始次生林中,生长着一种叫岩青兰的草本植物,用其叶子加工成的茶,就是人们常说的“宁武毛尖”“毛健茶”,当地人也称之为“拉膘茶”。“毛健茶”富含对人体有益的黄酮类、甾醇类物质和有机酸,长期饮用有消食减肥、降血脂、清热消炎等功效。因其不含咖啡因,睡前饮用也不会失眠。


宁武山民,向有制作、饮用“毛健茶”的传统和喜好。不过,普通百姓做茶,手法、工艺难免失之粗放。存海家几代木匠,做茶也很有讲究。到他父亲这一代,一年的营生还是沿续祖辈的做法——每年过罢正月十五,开始制作各种农具、走东家起房盖屋、打家具、做门窗。农历的六至八月,上山采茶、制茶。中秋节过后,继续干木匠活儿。当年,存海祖辈把加工好的“毛健茶”驮到宁武、神池、五寨三地的集市上“以茶易物”,换取米面、生活用品。

岩青兰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每年4月20日左右出土,6月为生长期,中伏至农历七月中旬采摘。张家祖传的制茶工艺流程,包括以下环节。

 

采摘:早饭后上山采至下午四、五点,摘嫩叶、去杂草;

煮青:一般文火煮三分钟,中伏叶嫩则用时短,末伏叶老则用时长;

脱水:煮青后的茶摊在笸箩里把水控干;

揉捻:卷紧茶条、缩小体积;

发酵:过去是将揉捻后的茶叶置于大瓮,现在是堆积于木地板,上覆棉被,这道工序也叫“捂茶”。“行家一伸手,就知有没有”,存海将手伸进发酵中的茶堆,感知湿度、温度、柔韧度恰到好处,这道制作“毛健茶”的关键工序即大功告成;

清洗

蒸制:蒸制后的茶叶色呈黑红,特有的香味方能氲氤飘逸;

晾晒

筛分

在传承祖上制茶技艺、严格按照古法制茶的基础上,存海研发、创新加工工艺,还发明了筛分机等毛健茶专用加工机具,不仅大大提高了制茶效率,对茶根、茎、叶、茸毛的细化分解也更加到位。分解后的毛健茶滋味鲜醇、口感滑润、回味悠长。现在,存海的宁武县九峰农产品加工合作社每年加工粗制茶两万斤,开发出毛健大叶茶、小泡袋精装特级茶、毛健茶伏茶饼、毛健茶小金砖等一系列产品。订单销售、行销全国20多个省、市。

守艺人,网络流行语,指传承技艺并为其注入现代、多元文化元素的民间手艺人。

存海根雕,天成人创,赋根以魂;存海制茶,秉承祖艺,创业创新。靠山吃山,管涔山上漫山遍野的枯根、草叶,在存海手中变成了宝贝。

张存海——九峰山下守艺人。


记者:郭剑峰 冯晓磊 赵菁 武进章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