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龙经济开发区:瞄准“引、育、留”关键 全力构建人才聚集高地

  “当初选择到大龙经济开发区来工作,考虑的不仅是企业的优厚待遇和发展前景,同时也考虑到了大龙便利的交通条件,回家也方便些。”中伟新材料设备部副部长张贤文到大龙工作已有3年多,是该企业电力方面的技术人才。

  大龙经济开发区始终坚持以“创建国家级开发区、打造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基地、建设生态工业新城”为目标,聚焦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园区配套,瞄准“引、育、留”等关键,不断壮大人才队伍,推进人才平台载体建设,提升服务人才质量,全力构建人才聚集高地。如今,开发区已成为广大人才施展才华、成就事业、实现梦想的创新创业热土。

  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大龙经济开发区向来重商,以情待商,始终坚持“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个团队、一套方案、一抓到底”为主要内容的“五个一”推进机制和领导干部帮扶联系机制,以服务型政府建设构建安商、亲商、敬商的良好环境,让投资者“放心、顺心、有信心”在开发区实现发展蓝图,汇聚一批又一批人才前来创业就业。

  为实现各类人才汇聚,大龙经济开发区通过建立健全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融合互动机制,推进“双招双引”任务同部署、工作同推进,积极组织辖区重点企业,参加线上线下贵州人才博览会,协助企业发布引才信息。去年,开发区11家重点企业通过各类引才渠道,共招聘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140名,其中博士5名,硕士23名。

  “我们公司通过与中南大学、贵州大学等院校及相关企业联合,在近百位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经历10年的探索,申请专利近百项,终于攻关这一技术难题,真正实现利用硫化锰渣制备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材料的生产工艺。”汇成新材料董事长助理董雄文介绍,作为开发区的老牌企业,公司落户以来就专注于高纯超细无机功能材料领域的创新型高新技术研发。

  由汇成新材料牵头制定的行业标准《电池用硫酸锰》,参与制定行业标准《锂电池用四氧化三锰》,技术水平处于国际先进行列。目前,公司拥有国家专利44项,其中27项已获得授权。同时还承担了贵州省级项目10余项,承担了国家发改委循环经济项目、工信部绿色制造项目等。这些成绩,正是得益于开发区对人才的大力培育。

  为进一步开展人才培育工作,大龙经济开发区还制定《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2021年五类人才培育工作计划》,创新育才方式方法,强化人才交流合作,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稳步推进五类人才培育。截至2021年底,开发区共培训党政人才251人次、技能技术人才1285人次、经济金融人才187人,组织干部参加各类新时代学习大讲堂培训1469人次。

  人才不仅要引得进、育得好,还要留得住。大龙经济开发区坚持管服结合,建立健全各项服务保障机制,全力推进人才质量提升,努力让人才在辖区创业就业倍感舒心、放心、安心。截至2021年底,开发区具有贵州千人创新创业人才2人,市管专家7人,贵州省“优才卡”对象1人,铜仁市“优才卡”对象6人,1人获得“铜仁市杰出人才奖”。

  “去年,在开发区有关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我成功申报并获得了铜仁‘优才卡’。持卡人才,可以享受医疗待遇、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社会保险、岗位聘用、汽车选购、旅游服务、金融服务、政务服务等优惠便利政策。”张琦是山东高密人,2016年来到红星电子,现任公司副总经理,谈及人才待遇,个人感触颇深。

  为及时了解人才诉求,用心用情用力开展专家人才服务工作,开发区还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方式,营造认识人才、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珍惜人才的良好氛围,真正地把人才留在大龙这块热土上。

  下一步,开发区将继续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以新型工业化为主攻方向,以锂电产业补链强链延链为主线,全力推进人才工作建设、提升人才队伍水平、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引培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汇聚大龙,打造具有开发区特色的人才竞争优势和区域比较优势,推动新一轮开发建设、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人才集聚。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杜琼 江婷婷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