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桃源小学:非遗进校园 立夏“源”手作


“半山出产泥猫,

 大小塑像如生,

凡至半山者,

  无不购泥猫而归,

    亦一时之胜会也。”

——清范祖述《杭俗遗风》

为进一步继承与弘扬半山立夏民俗文化,夯实“立夏民俗·文化溯源”项目式课程,在拱墅区“非遗进校园”大背景下,6月13日,卖小·桃源特邀拱墅区皋亭文化研究会会长倪爱勇、省级传承人倪爱仁,区级传承人杨连珠及接班人倪晨霞进校为孩子们上课,开展名为“立夏‘源’手作”拓展课程,向小桃子们传授半山非遗文化泥猫的制作。带领大家亲近泥猫艺术,传承民间传统文化,展现文化新风采。

这也是桃源小学立足地理文化优势、教师团队充分整合资源,将PBL项目化教学模式融入到半山立夏民俗文化的一项教研举措,旨在深挖地方民俗内涵,彰显学校特色。

传承非遗,了解半山泥猫历史

倪爱仁老师向同学们介绍道,半山泥猫传说始于南宋,兴盛于清代,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有个名叫倪家门的自然村,曾以养蚕植桑为业。宋政和年间,倪氏后裔的娘娘出生,自幼聪慧,饲猫护蚕,蚕花兴旺,家业安康。当娘娘长成闺秀之时,金兵入侵,娘娘捐躯守节,慈爱显灵,撤沙护国。于是,百姓立庙祭祀,宋高宗首崇祀典,刺封“撒沙护国显应半山娘娘”。据说,半山娘娘殿内塑像前,时常出现黑、白、黄等七彩神猫。于是蚕农中广为流传着在半山买的泥猫,放在蚕匾或蚕架上,家里的老鼠就无影无踪。因此半山泥猫成为蚕农的镇鼠之宝,视为蚕花的守护神,泥猫也成为吉祥之物,用于馈赠亲友,期望消灾祛邪,祈求家业丰足。

半山泥猫在2017年被列入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亲手绘制,为半山小泥猫添衣

了解完泥猫历史之后,非遗传承人杨连珠老师向同学们介绍道,半山泥猫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首先取泥、和泥、入模、出模,然后焙干、上彩、上清漆等十多道工序。制作泥猫却需要泥、模具、画笔、颜料、清漆等几样必不可少的工具。其中泥和模具的质量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泥猫的质量和活泼的造型。

杨老师拿出一块泥,经过揉、捏,压模、修胚一下子像变魔法似的,变出了半山特有的双面泥猫。

到了孩子们的绘制时间,小桃子们迫不及待,跃跃欲试地为一只只白色的小泥猫穿上漂亮的彩色新衣,杨老师把几个已经完成的泥猫摆放在桌上给大家参考,介绍了眼睛的样式和身体上纹样的布局。

同学们画的多认真啊,拿出画笔先从小泥猫圆圆的脑袋画起,然后点上炯炯有神的大眼睛。

不一会儿,本来白色单调的泥猫模型就出现了各种色彩,有黄色的、黑色的、红色的或者各种颜色相间的,形态各异,趣味盎然。

倪爱勇会长总结这一次有意且有趣的泥猫手作课。他指出,半山泥猫历史渊源流长,泥猫文化博大精深,泥猫与项目式学习的碰撞,使其更具现代化,希望桃源小学能更好地能将非遗文化继续传承下去。

最后,卖鱼桥小学教育集团副校长、桃源小学执行校长吴丹娜向莅临桃源的非遗传承人表示热烈欢迎与感谢。

适值桃源开展“立夏民俗”项目化课程,吴校表示传承好、发展好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今后会把非遗文化进校园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活动来开展,深挖其内涵,做好非遗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泥猫虽小,背后却有着半山乃至杭嘉湖地区的文化与习俗。“范土作狸猫,黝垩饰俨肖。桃李清明时,列队半山庙,虚威吓鼠辈,功策蚕室奥。头附烧香舟,抵却里监抱。”此次课程,使桃源学子对半山地区的泥猫文化有了更加形象、直观的认识与了解,加深了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让“非遗文化”能够在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文化精神底座的丰厚土壤,这也许才是“非遗进校园”的深意所在。

撰稿:吴庚涛

摄影:黄一帆

审核:吴丹娜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