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三个人参与、几乎篇篇10万+,爆款秘诀竟是它

原创:陈莹

今年以来,天津、上海、长春、北京等地接连暴发新冠肺炎疫情。媒体通过各种形式报道疫情进展。

其中,一种报道方式引起了传媒茶话会的注意,一般仅有两三个人参与,却几乎篇篇10万+。

什么产品有这样的流量?有可以复制的经验吗?

6月中旬,传媒茶话会对话北京日报微博微信编辑部主编张力、津云要闻中心策划王聪、解放日报记者连俊翔,向操盘手汲取经验。                                         

立足用户导向,小图解发挥大作用

3月14日深夜,网约车行程中

一名乘客向同行人问道:“今天还发布天津最新社区管控地图吗?”

答曰:“当然更新啊,但可能有点晚,好多地区还得确认,尤其农村地区,地图显示少,特别难绘制……”

司机师傅听到对话,发出疑问,“平时那个地图都是你们画吗?每天我跑活儿都得看看哪个小区被封了,截屏发给同事,提醒他们注意绕路,真的很有用,谢谢你们啊,辛苦了!”

这是一段发生在网约车司机与津云要闻中心记者之间的对话。

津云要闻中心策划人王聪就是当事人之一,作为“天津相关疫情管控范围图”的操盘手,听到司机师傅这些话,王聪心里暖暖的,“那些熬夜作图的夜晚没有被辜负”。

“如果能知道疫情管控范围的具体位置就好了。”

“如果能有更清晰的照片就好了。”

谈及产品策划的初衷,王聪直言正是注意了网友的实际需求,本着答疑解惑的心态,开启了系列解析类读图作品的创作,并且根据网友需求不断优化。“我们的宗旨就是为了让网友能够更加清晰、明了地了解天津最新的社区管控范围。”

至今,天津3D疫情管控范围图已经持续更新了3个多月,这种带有鲜明用户意识的产品也得到了网友的积极反馈。截至6月6日,津云微信公众号共发布56篇推文,累计触达4000万人,其中仅津云微信平台超10万+作品数超40篇。

带着同样初心策划报道,切实帮助群众的还有北京日报,迥异之处在于北京日报将重点放在了感染者关联轨迹上,呈现方式用了思维导图。

“‘感染者关联轨迹图’及时回应读者关切,还为读者提供‘自查指南’。”北京日报微博微信编辑部主编张力对传媒茶话会表示,北京发生疫情以来,由于感染者众多、传播链复杂隐匿,需要删繁就简、高度提炼。“思维导图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能将庞杂的、零散的流调信息简化、贯通到一起,对病毒传播链进行最直观、简明的呈现”。

北京日报从3月9日起持续推出“感染者关联轨迹图”系列思维导图,至今已累计发布60张,在微信公众号上10万+推文已达51篇。

“等了一晚的图!”

“每晚必读,读完才觉得这一天过的踏实!”

虽然每每更新“感染者轨迹关联图”都已至凌晨,北京日报后台总会瞬间涌入许多留言,深夜等更的众多读者已经成为思维导图“二人小组”持续更新的动力。

与上述方式类似,解放日报把“一图读懂疫情”用得驾轻就熟。无论是2021年西安疫情时感染传播链的情况,还是今年1月全国疫情的情况,都应用了这种报道形式。

在解放日报记者连俊翔看来,“一图读懂”的形式可以直观、简洁地反映疫情的现状,通过简单的折线图,读者便可以了解疫情发展的趋势、扩散的情况、涉及的区域。“将这些信息整合在一张图中,方便大家阅读,一图划到底,提高阅读效率,缓解用户因为疫情而焦虑的心情。”

今天解放日报发布的“一图读懂上海本轮疫情情况”(部分截图)

实际来看,这类带着鲜明用户意识的思维导图、3D管控图等报道方式得到了各方肯定,央媒纷纷转载、读者好评如潮,不少用户甚至深夜“等更”。

爆款是怎么生产出来的?

小小图片撬动巨大流量,这些媒体是怎么做到的?生产过程有哪些秘诀?

1.流程化生产

“制作感染者关联轨迹图,本质上是用图解的方式,把专业、繁杂的流调信息‘翻译’成可以降低读者理解门槛的、简明的、直观的疫情发展态势图。”张力将制图过程拆解为三个步骤——流调信息的“收集”“破译”“解码”。

“收集”环节要紧盯市卫健委、市疾控、各区疾控等多个部门的各个发布端口以及疫情防控工作发布会,将流调信息进行收集汇总。“对于不同部门统计的时间节点和所涉感染者状态进行交叉验证,反复核验信息的准确性。”张力提醒道。

“破译”是最核心的环节,对流调信息进行抽丝剥茧地归纳、提炼、整合,最终“破译”出一条清晰、严密的病毒传播链。其中,最大难点在于,流调信息来自不同部门、详略程度不一、统计时间节点不同,对感染者进行指代的编号方式也不同,因此要将不同的流调信息归纳整合在一起,提炼出最关键的传播节点。

今天凌晨北京日报发布的“疫情感染者关联轨迹图”

“解码”是对“破译”出的信息进行可视化呈现

首先以感染者关联为绘制传播链的主要依据,每一个感染者代表传播链上一个关节点,又可以作为源头延伸出新的传播链;

其次,以分区作为多个传播链、多个感染者进行归类整合的依据,在此基础上突出感染者居住地、工作地及造成聚集性疫情的关键地点,从而体现感染者分布情况及主要风险点位,使其具备“风险点自查”的实用功能;

最后,以不同颜色代表不同感染者类型,如既往感染者、新增感染者、返京人员、病毒序列高度同源人群等,以此来显示病毒传播路径的不同类型、疫情发展的态势等。

此外,“感染者轨迹关联图”中还设计了有趣的细节,比如给独守车中十几个小时等待转运的“中国好邻居感染者218”点赞,这个充满温度的彩蛋也受到了读者好评。

2. 与外脑合作

在津云,3D疫情管控图的生产离不开外脑——天津市测绘院有限公司。王聪介绍说,管控图主要由1名津云要闻中心新媒体小组成员与测绘院数字防疫小组对接,由测绘院绘制二维与三维地图的原型图,由津云进行整编绘制成最终成品。期间,遇到村镇或者社区内门牌楼栋不够清晰、需要与相关工作人员沟通时,由津云另外两名记者协助核实。

3.善用个人优势

计算传播学专业毕业的连俊翔充分利用了自己的专业优势,大大提高了制图效率。“我主要负责对数据的收集和清理,为保证时效性,一般会使用python来清理数据,利用提前写好的代码将每天发布的疫情文稿转为表格。”

这部分工作完成后,解放日报美编曹俊接力,用Ai制图并将图表整合;疫情后期解放日报又在图中加入了上海市各区的情况,实习生协助相关图表制作,最后由曹俊整合。

4.优化迭代

不难发现,各家媒体都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生产流程,更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疫情的发展、受众需求的不断变化,媒体相关图解的内容和形式也随之迭代完善。

以解放日报为例,在图片内容上做了多次丰富。早期关注感染者的关联轨迹,随着病例数逐渐增多,将重点放在病例的画像特征上,包括居住地、性别、年龄分布等,以及中高风险等信息。

4月中旬,解放日报再次调整结构,呈现出更多的数据细节。“为方便居民们了解各区的病例增长情况,加入了各区的确诊与无症状病例数折线图,以新增数量的多少进行排序。在各区出现社会面清零后,又加入了各区闭环内外新增病例数的情况,以便大家了解社会面的疫情状况。”连俊翔介绍了迭代思路。

今天解放日报发布的“一图读懂上海本轮疫情情况”(部分截图)

“在绘制过程中,不仅地图要精准,内容要清晰,不同时期的地图要给予网友更好的阅读体验,我们也在不断变换着表达方式。”王聪分享说,津云疫情管控图从1.0的平面地图到2.0的3D地图联合呈现,只因后台网友一句:“如果能有更清晰的照片就好了。”

此后,天津市疫情管控范围精准化划定,划定各区小区之内的情况较多,导致各区内容较长,画面加载过久、不易于阅读。于是,津云又推出了3.0升级版,通过点击各区图标,查看其相关区域的管控情况,大大缩减了画幅的加载情况,节省了网友阅读时间。         

用好可视化产品

其实,思维导图、3D模型等都是可视化的具体应用,对媒体来说,可视化产品的潜力还很大。

1.投入低、效率高

上述可视化产品并不是什么大制作,人力投入少、工作时间短。传媒茶话会了解到,文中三家媒体最多只需三人、几个小时就能完成生产。

例如,北京日报由张力带着1名实习生完成感染关联图,张力负责拆解数据,由实习生制图,一般是下午的新闻发布会后开始,当晚午夜前后思维导图出炉;解放日报主要是连俊翔与美编曹俊配合,后期新加入一名实习生协助制图;津云主要是要闻中心三个人配合完成一张疫情管控图的制作。

2.传播潜力大

可视化产品具有直观、便捷、速度快的传播优势,在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进程中,可以作为弥补传统传播方式的有效抓手,实现传统传播与新媒体传播的优势互补,扩大媒体影响力和触达面,进而成为纸媒有效触及更多受众的突破口、实现转型的着力点。

数据是最佳注脚。北京日报“感染者关联轨迹图”通过微博、微信、视频号三个平台联动,全网阅读量超13亿次。其中,北京日报微信端口最高单篇阅读44,总阅读量达到979;北京日报微博、北京晚报微博端口单篇阅读量最高630,全国热搜17,单话题阅读量最高1.3亿

3.应用形式多样

除了感染者关联轨迹图,聚焦北京近期出现的重点聚集性疫情,北京日报还综合采用地图、时间轴、表格等多种形式,对感染者分布、所涉风险点位以及密接人员情况进行可视化呈现,把传播链具体到风险点位。

“可视化的重点是帮助读者理解稿件的内容、帮助记者更好地传达新闻的内容。”连俊翔介绍说,解放日报还用“一图读懂”的方式做科普报道和政策解读报道,该报还有专门的数据新闻中心、视觉中心,不仅注意应用可视化,还注重可视化的叙事效果。例如复工复产、口罩佩戴、不同群体疫苗注意事项等都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诚然,可视化的优势不可忽视,但正如连俊翔所说,“它只是叙事的工具之一,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最重要的还是新闻本身的意义与价值”。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