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好莱坞”:香港电影的黄金年代|回归25周年系列报道

1997年回归后,香港电影人迎来内地市场的新机遇。25年来,两地电影人互动日渐频繁,在不同文化交融中,探寻更多的创作可能性。来看香港回归25周年系列报道。

“东方好莱坞”:香港电影的黄金年代

香港演员 任达华:

“全世界没有一个地方像香港这么美,城市里的霓虹灯、冷巷的水、水管,我们喜欢拍电影是因为在电影里我们找了一些景,这些景就永远留在电影里。”

香港导演 梁乐民:

“香港有独特的质感、气味、影像,你很难找到一个如此密集、如此多高楼大厦的地方,而且马路还这么窄。人们川流不息,又是这么井然有序。香港的‘独一无二’性是它的新与旧仍然并存着。”

观众最为熟悉的香港电影的黄金年代,在上世纪80至90年代,年产量最高超过300部,电影从业人员超过2万人,“双周一成”更是红遍全球华人世界。在本地市场,好莱坞电影也是港片的手下败将。

香港浸会大学前电影学院院长 卓伯棠:

“70年代、80年代是比较自由的年代,有很多独立制片。”

香港导演 梁乐民:

“有电视台的演员训练班,有当时的歌唱大赛,当时那些人又刚好‘撞’到一起,而那时的香港观众也很需要本土娱乐,好多原因令整个80年代成为一个星光灿烂的时代,但我们经过的时候不觉得。”

合拍片时代:香港影人“北上”寻突破

90年代末期开始,受金融风暴与非典疫情重创,香港电影步入低潮期,年产量仅有数十部。1997年香港回归,为两地影视人才的交流开拓了更多渠道。内地与香港在2003年签署《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大批香港电影人“北上”探寻发展之路。

香港演员 任达华:

“80年代,我已经经常在内地走来走去。四川九寨沟、山东,其他海边,我经常走来走去。我喜欢摄影,内地大川大山全部都有,小说里面所写的东西现在今时今日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香港导演 梁乐民:

“如果有机会去内地做事,你会感到自己没见过这么大的摄影棚,没见过这么大比如服装、美术团队,没见过这么大的摄影组。你想象到的东西,他们都可以帮你实现,而且他们很专业。他们每年都有很多制作,很纯熟,所以跟他们合作会很开心。”

新时代的港片复兴路:传承香港精神,讲好香港故事

曾经培养出众多香港知名艺人的无线电视艺员训练班,今年首次在内地与香港同步招生。作为训练班曾经的艺员,任达华希望新一代电影人相互交流,吸收不同文化。

香港演员 任达华:

“香港年轻导演、年轻演员去内地了解多些不同文化,也希望内地多些导演演员多来香港,让香港这个‘动感之都’可以有另外一种看法,另外一些新的元素让香港电影更加充满生命力。”

回归25年,香港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但不变的是灵活变通、拼搏奋斗的狮子山精神。无论叫好还是叫座,香港电影人不会忘记的是传承香港精神,讲好香港故事。

香港浸会大学前电影学院院长 卓伯棠:

“现在是一个大杂烩、大开放的市场,包括你可能不只是在内地市场,还有其他国家或者其他洲份的市场,可能非洲也要去,问题是你的电影是否能得到这么多人喜欢,是否那些人都会看你的电影。”

香港导演 梁乐民:

“香港人的灵活性其实真的很高,在电影的幕后团队,你会深深感受到香港人的那种速度、应变能力,这是没变的。承继前辈的努力,我们会继续延续下去。”

香港演员 任达华:

“情义不变,这个是香港人的奋斗精神。擅于变通就能够擅于创作,希望香港电影越做越好,情怀不变。香港电影我觉得一定行!”

以香港电影为主题的星光大道,代表着本地梦工厂百年来的辉煌历史。随着香港和内地影视人才交流合作不断增加,相信未来将有更多优秀作品涌现。期待狮子山下,再现璀璨星光。

来源:凤凰卫视崔可君香港报道

编辑:秋果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