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发明、做筛查,他“医”心守护基层群众健康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6月19日讯  (记者刘越 通讯员刘志华)“患者腰疼半月有余,这是昨天的检查结果,请问您建议后续如何处理?”6月19日,黄陂区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主任潘炜刚下手术台,就收到姚集街卫生院胡建华医生的微信咨询。而像这样的咨询求教,潘炜几乎每周都会通过微信、电话收到三四次。他的微信好友里,大约有三分之一是黄陂区基层卫生院的医护人员。“我们主任远程问诊是常态,而且从不马虎对待。他是真正将基层群众的病痛放在心上。”泌尿外科的杨东医生说。

潘炜(左三)在手术室。

两项专利,架起他与基层群众的健康“连心桥”

看到基层苦,才懂百姓心。2016年10月,潘炜被安排到离黄陂城区20多公里的蔡家榨街卫生院进行对口帮扶。在那里,他看到很多患者因为没去医院做规范治疗,导致病情恶化需要长期佩带导尿管。对于前列腺增生的患者而言,常规的导尿方式难以成功留置尿管,只有专业的泌尿外科医师才能完成。此外,导尿管长期留置容易引起泌尿系感染、血尿、发热及肾功能损害。因此,前列腺增生的患者仅为了科学冲洗和更换导尿管,每个月至少往返一次20公里开外的区属医院。折腾一个来回,上了年纪的患者可能要歇个几天,实在“受罪”。于是,如何降低操作难度,让家门口的基层医护也能学会冲洗和更换尿管的想法开始萌生。

白天,他热情接诊、手术、查房、科研教学,晚上,他就静下心来琢磨导尿管的改良设计。在当时,导尿管不易固定,其所连接的负压储尿袋也不能很好地抽除袋中气体。每次使用时还需要借助其他设备抽除袋中气体来达到负压的目的,这样一来操作复杂、耗时长,使用效果不佳。结合长期的实践经验,他开始思考在尿瓶顶部设置一个抽气装置,让导尿过程不必借助其他设备就能实现抽气目的,提高操作效率。

专利证书。

小小的抽气装置不简单,需要顶套、锥座、堵头、压套、复位弹簧等数十个小零件配合运转,每个小零件的定位、功能都要仔细研究。为了达到最优效果,潘炜一周三次赶赴上级学科协作单位——同济医院请教专家教授。“同济的专家见多识广,经常和他们交流能激发我的创新思路。”休息日时,他不是在自己默默画图就是在去请教专家的路上。

专利证书。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3月,他设计的“一种新型泌尿科检查用导尿设备”和“一种手术后泌尿外科冲洗装置”被授权为实用新型专利。有了新专利,基层医护人员5分钟内就能学会导尿操作;在新冲洗装置的作用下,30分钟左右就能自动完成尿道的冲洗过程,同时实现药液加热,减少对患者体内的刺激。

一项筛查,他是站在3.3%确诊患者背后的“无名英雄”

近几年,黄陂区大力建设“健康联合体”,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潘炜便经常主动申请到健联体内12家基层卫生院进行医疗帮扶。2018年,潘炜在黄陂区最北部的蔡店街卫生院义诊时,接诊了一位58岁长期排尿困难的患者。潘炜考虑其有前列腺方面的问题,建议做进一步的检查。但该患者怕花钱,也不认为这是什么大病,一直未去检查,直到一个月后出现血尿症状。但此时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已经是前列腺癌晚期了。

潘炜在黄陂区基层卫生院义诊。

潘炜遗憾地表示,很多偏远乡村的患者正是因为健康意识不强、舍不得花钱做检查才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通过前列腺直肠指检,血PSA检查,早期前列腺癌的查出率最好可达70%。而早期的前列腺癌治疗效果极佳,生存率往往能超过90%。”

黄陂区是武汉市面积最大、乡村人口最多的新城区。为了提高基层群众前列腺癌检出率,潘炜主持发起基层前列腺肿瘤的早期筛查,带着团队和设备流动下基层,为55岁以上男性免费筛查。2019年,在武汉同济医院泌尿外科的指导下,黄陂区人民医院成立了区内首个早期前列腺癌筛查基地。基地成立4年来,潘炜带领科室团队通过学术会议、下乡义诊、老年大学健康宣教等形式,广泛宣传普及早期筛查的重要性,每年在基层完成免费筛查3000余例,其中确诊病例100余人,确诊率约为3.3%。

蔡店街方家湾74岁的方爹爹便是潘炜在蔡店街义诊时,参加免费筛查活动后被确诊为早期前列腺癌的患者。在潘炜团队的精心医治下,术后恢复良好出院。临走前,他为潘炜团队送来锦旗时说:“要不是你们看病看到了‘家门口’,我还不知道自己得了癌症,真是太感谢你们了!”

“千方百计为病人解除病痛的折磨是医生的价值和意义。”潘炜表示,将会坚持走基层义诊,把派驻地当成第二故乡,把一项项适用医疗技术转化成当地医务人员的能力,惠及更多基层群众,让他们不再为看病犯愁。

【编辑:余丽娜】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