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夏布

封面图 海报|闲云夏布工作室 ©

物道君语:

从2006年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到现在已经过去16年,很多濒危的工艺得到保护,然而却持续萎缩,并没有真正活起来。

今天物道与闲云夏布的主理人“四把刀”刀哥,聊了聊他对于做非遗夏布的看法:赚不了钱的非遗,只能是死的,成为时代冷冰冰的记录。

即将夏至,午后穿过没有任何树木遮挡的水泥路,来到景德镇的“闲云夏布”,瞬间被一卷色如青绿水波的夏布迷得迈不动腿,炎炎夏日,触之有绝处逢生的清凉。

想一头扎进主理人四把刀老师的夏布堆里畅游,不料被说不要叫“老师,我不是老师”,那就叫刀哥吧,“叫刀爷也可以”。

图|物道 ©

刀哥衣衫朴素,一边忙碌着为我们准备茶点,设茶席,一边有一搭没一搭地跟我们聊,自在随意,我们也心情放松,无须顾忌太多礼节,畅谈起来。

夏布是古人夏用之衣,清凉适体,至今已经濒危,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谈及做夏布的初衷,刀哥直言不讳,我就是个普通人,做点生意补贴家用,没有要挽救什么的宏大心愿。

夏布好像也是如此,没有绫罗绸缎的精致华贵,质地平凡,内心朴素,是古代普通百姓最常用的面料,最寻常的夏衣。正如刀哥说:“夏布体现的正是平民的审美”

图|物道 ©

正因如此,尽管夏布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12年了,研究它、创造它、认识它的人寥寥无几。

如果真要说为什么做夏布,那就是“没有人懂,我懂,没有人做好夏布,我做到了,那就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质朴平凡,内心却很韧,这是刀哥,也是夏布。

图|闲云夏布工作室 ©

戏说清朝有一上联: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月光穿透轻纱流泻出圣洁的光辉,映照窗格个个明亮温婉,治愈着夏夜烦热,知了都不再唧唧歪歪。

其实这一上联原本是“夏布糊窗,个个孔明诸格亮”。是才子纪晓岚的爱妾沈氏,在一个暑日,以夏布糊窗,阳光透过横竖相间的窗棂登堂入室,如同月光。

这就是古人的夏布,刀哥说他不信。2013年他自己在景德镇摆摊卖的“夏布”茶席,都是粗糙、硬挺、扎手,怎么可能做衣服,到底是古人撒谎还是现代人撒谎?“质如轻云色如银”是认真的吗?

图|闲云夏布工作室 ©

他不服,便走南闯北,跋山涉水,去到浙江、上海、湘西,收到了从清代到民国的夏布老衣服。原来轻如云,白如雪,明如月的夏布真的存在。

采访中,刀哥很兴奋,拿出一件民国无袖夏布旗袍,徐徐展开,宛如明月灵光一现,把心乱如麻的炎日心绪,抚挲平顺。刀哥说这是160条的精细夏布制成,穿过洗过,到现在上百年了,还十分地平滑温软。

初看苎白色,安之若素。光线穿过来再看,了不得了,如蝉翼薄,若云轻柔。就像宋词《白苎歌》里唱:雪为纬,玉为经。一织三涤手,织成一片冰。清如夷齐,可以为衣。

图|闲云夏布工作室 ©

这件是从浙江收来的,通体是植物蓝染的颜色,穿在外层,但现在看却像未曾穿过一样。这件衫子筋骨感很明显,仿若还保留着植物纤维原本的样子。

刀哥很喜欢。夏布老衣服经历过这么长时间,竟然还活得那么好,大口大口呼吸着,直到让人去看见它。

和所有传统手工艺一样,夏布走到了它命运的最低谷,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残存的清代、民国老夏布,尽管是刀哥的家乡江西万载县,也从原来“夏布之乡”,从曾经出口国外的盛世,一步步萎缩到没有多少人会做夏布。

哪怕是还在大力使用夏布的日韩,都已经做不到这样细腻的夏布。最美最好的夏布在世界上,消失了一百年。

图|闲云夏布工作室 ©

却也给到了刀哥一些信心:“只要我们能重新找回这些(指夏布手工艺),就能织造出世界上最好的夏布来。”

日本的麻织物专家得知刀哥想恢复中国最美最好的夏布,劝他:“四把刀,你不会成功的。我在中国研究夏布几十年都不行,你不用做无用功了。”

刀哥可能有点牛劲,“为什么不能,从什么时候开始不能,如果我们能织的话要做些什么事情呢?我觉得很好玩,很好奇。”

“我就要去做它。”

图|洛盏 ©

刀哥把眼光放回家乡万载,不就是把夏布做细做柔软吗?那就找搭档,请最好的织布人,撕最细的麻线,“大不了我花5年10年,,大不了多花点钱,做的时候才发现没用。”

何为夏布?是将苎麻,采用绩麻的方式织成的面料叫夏布。可是在源头上“中国的苎麻不好,你怎么都做不细,那好的麻在哪里,不知道。”

图|闲云夏布工作室 ©

那就种,在万载,刀哥和伙伴们一起找田野,找苎麻的种子,第一年种了几十个品种,第二年跑掉了80%,第三年剩下的又跑掉了不少,现在只剩两三个品种。

一块苎麻田,我们种的时候才知道天气不好,它也不好,土壤不好,它也长不高。第三年望着快2米高的苎麻,满满当当,在风中摇曳,刀哥心里很忐忑。因为在他的计划里,至少得做5年才行吧。

图|洛盏 ©

收割那天,天大晴。顶着帽子,收麻人抓着杆,一把薅下全部叶子,然后一气呵成折杆、剥皮。麻皮在清水中浸泡软化,就一把刮麻刀一个扳指,捏住麻皮再撕下一层,就是麻纤维了,淡青色被初夏的阳光照得盈盈发亮。

再清水反复浸泡、晾干,就会得到雪白的纯纤维,很长,一颗草仿佛有了玉的光泽,这是刀哥目前栽种的最好品种“鸡骨白”。

图|洛盏 ©

师傅指尖劈开纤维成一缕缕,头尾相连捻绩成线,这个工序叫“绩麻”,绩好的丝线,直接用于织布。一条条一丝丝,越细腻越柔软,又没有失去它自己,疏朗分明,夏布有了独特的肌理感。

刀哥的为人,很像夏布,有筋骨,表里如一。三年的时间,他织出了全世界最细的布,指了指在他面前的一卷刚拿到的夏布,精度200条,条数越高,夏布越细腻。

图|闲云夏布工作室 ©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织出了最细的布,但还不是全世界最好的夏布,但以后一定会是”。最好的夏布,不止苎麻要好,绩麻的工艺,织造的工艺也要好,下一关或许就是要挑战人的手工。

但是对于刀哥而言,似乎没什么不能追寻的,你相信你就能看见,你去做你就有可能实现,回归夏布最初的美好。

图|闲云夏布工作室 ©

夏布成为非遗被保护起来,如今也越发多人了解和喜欢夏布,闲云夏布也做出最细的布,但刀哥认为,“繁荣”绝不能只停留在夏布文化上。

一卷细夏布,花很多人力物力时间去做,成本昂贵,必然只能是小众的东西,要想真正让夏布的传统手工艺活下来,只能是这种“粗布”。刀哥指了指桌面上一卷带着点粗粝的夏布。

他用这样的夏布,经过植物染色,做成蓝色、芽绿、浅黄,或只是原麻色的布帘,单双层拼接使得色彩有种隐秘的流动,阳光穿纱而进,炎炎夏日的水泥屋子,从此温柔。

图|闲云夏布工作室 ©

用更粗的夏布做帽子,它的筋骨感可以让它自然挺起来,苎麻的透气、轻薄,在夏天不会闷。“这个帽子没有做得很好,但它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也是让夏布活下来的一个路径。

“夏布的未来不需要担心,担心的是你能不能做好夏布的东西,让人可以用。”刀哥很直接,采访中总是直言不讳提到就要有商业,大量运用,才能让这门工艺活下去。

他看见万载,这个乡镇从从前出口夏布,到现在只有一个市集能买到苎麻,即使进入“非遗”得到保护,生态却还是持续萎缩。

图|物道 ©

“不需要为它卖惨,有弯腰求救的精力,不如尽早挺直腰板做好它。”刀哥一直在尝试寻找适合它的产品,几乎用夏布做过一切,就是要让它挣钱,不赚钱的非遗就是死路一条。

对于他自己,则坦荡说到“没有什么很宏伟的计划,我们都是很普通的人,夏布本质上对我来说还是生意。”如果有一天,它真的就不行,那也是它的命。

“但我觉得这不会发生,夏布在中国的土地上存在了几千年,不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消失。用它做出好的产品,自己赚到钱,让织布的人赚到钱,让更多的人来织布。

总有一天我要做出全世界最好的夏布,并在家乡建造一座现代的夏布工坊。

图|物道 ©

几何时,提起非遗,总觉得宏大又沉重。每一个非遗,都曾有过它自己的时代,自己的辉煌,当新的时代出现,它或许不再被需要,或许亟需改变的时候,又缺少了一个人去推动它。

想起这段时间物道“千寻景德,手艺在生”的栏目,什么是在生?

只有真正流动起来,才是真的在生长。

只有走进千家万户,才会不朽。

没有流通的手段,只会在时代的洋流中成为文字记录,成为历史。

最后由衷地祝愿那些前行在非遗路上的人们,桥都坚固,隧道都光明。

图|洛盏 ©

· 致亲爱的物道家人们 ·

《梦华录》最美十大中国绝色,大气不张扬,含蓄余味长。

如若欢喜,请点个赞!

文字为物道原创,部分图片由四把刀授权提供,转载请联系作者。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