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评凉山小伙论文致谢:愿每个人都能散发光芒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22屆本科毕业生苏正民。记者任勇 摄

人民日报微博《你好,明天》:点名感谢65位帮助过自己的好心人,凉山籍高校毕业生苏正民的6000字论文致谢刷屏。从放羊娃到优秀毕业生,这是励志榜样;走出大山是为了更好地回到大山,这是责任担当。收获善意,回馈善意,带着感恩出发,愿每个人都能散发光芒,照耀他人,给世界温柔力量。(人民日报微博,2022-06-18)

央广网《央广网评》:今年8月,苏正民将回到家乡大凉山参与支教,希望用自己绵薄之力点亮更多大凉山孩子的未来。作为贫困地区、贫困家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苏正民这一选择不仅仅是爱心传递,更深地反映出像他那样出身寒门的青年学子对故乡的期盼、对亲人的爱、对社会关爱的感恩与传承。他们心里渴望,如果当地经济水平高一些,优质教育资源更均衡一些,家庭环境更好一些,将更有利于更多像他们一样的乡村孩子茁壮成长。(王石川:《6000字论文致谢刷屏 激励更多“凉山小伙”逐光而行》,央广网2022-06-18)

光明日报客户端《光明谈》:点点荧光,汇成浩瀚星河;人人携手,谱写大爱无疆。感人至深的,从来不只是贫寒学子的苦难经历,而是他们面对苦难的顽强努力,以及知恩图报、回报社会的感恩之心。(辕固:《凉山小伙致谢刷屏:点点荧光,汇成浩瀚星河》,光明日报客户端2022-06-17)

农视网《三农快评》:生活中我们看到有太多农村出生的寒门子弟,他们不甘于像自己的祖辈一样,一辈子窝在小山村里,而是通过自己不懈的学习和努力来达到目标。很多人在走出大山之后,获得事业和经济上成功,又选择回归家乡,建设家乡,希望以自己的力量可以帮助家乡哪怕有一点点的改变。相信,从广大农村走出的不少有志青年,都有着学成之后回馈家乡的想法。他们或曾受益于社会和好心人的帮助,但却不忘感恩,想要身体力行帮助更多人,这也形成了一代又一代的国家希望。(李滟:《一篇毕业论文,6000字致谢65位好心人,他的人生让人泪目》,农视网2022-06-18)

海报新闻客户端《海报时评》:这不是第一篇在网络上“刷屏”的毕业论文致谢。真实的经历最能扣人心弦、引发共情。有人从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面对挫折,从未停下前行的脚步,始终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有人从他们身上重新找回了面对困难的勇气,无论遭遇什么样的风雨,都要乐观向上地面对人生。这些论文致谢,让人感受国家和社会的温度,让人坚信通过踏踏实实的努力,终将迎来光明的时刻,也坚信所有吃过的苦,终将变成人生的宝贵财富。( 王红妮:《“超长”论文致谢为何打动人心?》,海报新闻客户端2022-06-17)

新华报业网《地评线》:这些论文致谢为什么令人如此动容?不是因为苦难和坎坷本身,不是因为学有所成的圆满结局,而是这种面对挫折的乐观与坚韧、受人帮助的真挚感恩,在与命运的抗争中永不言弃永远向上的执着。面对挫折与压力,有的人被苦难打败,有的人却把苦难写成诗,把自己活成一道光。正是这种强大的力量,才能将吃过的苦一点点熬成成长的养分和生命的财富。这些论文致谢像一面镜子,让我们从中审视自己、发现自己,看见自己曾经经历的挫折、付出的努力、放弃的梦想,看见一个可以变得更好的自己。这些论文致谢更像一盏明灯,让人愈加坚信只要脚踏实地、努力奋斗,总有一天,你会站在最闪亮的地方,活成自己曾经渴望的模样。(陈立民:《南大学子论文致谢刷屏全网,为每一个奋斗的青春鼓掌》,新华报业网2022-06-19)

澎湃新闻《马上评》:我们关注的,是他们在奋斗拼搏、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流露出的坚强意志和不屈精神,我们更多的是被他们身上的品质所打动。励志,依然是一种信仰。他们的基础、条件、资源如此薄弱匮乏,尚且通过个人努力改变了命运,让生命散发出光辉,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认真对待当下的生活、长远的人生呢?(与归:《每年毕业季,寒门励志故事为何持续刷屏》,澎湃新闻2022-06-20)

封面新闻《封面评论》:奇迹,正在凉山这块广袤的大地上高频发生。系统化支持所创造的系统化机会,正被那些“穷且益坚”的寒门学子所抓住,开花结果、瓜熟蒂落。公共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分布,以及对教育基础薄弱地区的精准帮扶,效果正加速凸显。先行者激励后来人,对于知识的推崇备至、对于理想的锲而不舍,终将构成强大的力场,开启向上的螺旋。(蒋璟璟:《寒门学子励志人生再刷屏,拥抱希望便有无限力量》,封面新闻2022-06-20)

红星新闻《快评》:近日,这一超长论文致谢的刷屏,并不让人感到意外。公众总是对真诚、独特的命运叙事具有感同身受的能力和好感。但显然,苏正民的人生轨迹还指向了更令人感佩的方向——回到家乡效力。今年8月,他将回凉山支教,一年后再返校读研,始终铭记“走向人民需要的地方”。这恰恰是击中很多人内心柔软处的力量。(伍里川:《凉山小伙6000字论文致谢走红:有一种诗和远方叫“回乡”》,红星新闻2022-06-20)

红网《红辣椒评论》:正是心中的感恩之情,激励着苏正民发挥出自己的价值,并尽己所能回馈这一切。当然,在苏正民的成长路上,关键还得看他自身的刻苦与奋斗。但心怀感恩,无疑是他的内在驱动力,点燃了他心中的理想,激励着他不断前进。(林凯彤:《从“凉山小伙”的致谢中,体悟心怀感恩的力量》,红网2022-06-19)

齐鲁壹点《来论》:与其说是“寒门出贵子”,不如说那自觉、自律、自强不息的人,总能脱颖而出。对于一些人来说,贫穷是自暴自弃的理由;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贫穷则是不断上进的动力。自古英雄出少年,一个开放、包容的社会,更是为所有人敞开大门。出身贫寒,并不意味着一切,信仰不灭,则未来可期。(然玉:《毕业季“寒门励志故事”刷屏,进取的人生总是力量爆棚》,齐鲁壹点2022-06-20)

青年报《青年时评》:不可否认,有不少苦孩子在完成了人生的逆袭后,选择与过去切割,有人羞于提起寒酸的过往,宁愿尘封那段不堪回首的苦日子。但我相信有更多的人会铭记来时之路,并懂得感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爱的回报让爱本身变得更加珍贵,苏正民正是这样的青年。(张逸麟:《凉山不凉,因为一颗青春反哺的心》,青年报2022-06-20)

九派新闻《九派时评》:6000余字着实很长,可细细读来,却只觉字字都落在了心间,质朴坦诚,引人落泪。“世界以痛吻我,而我报之以歌”,或许,充斥在致谢字里行间、让我们所有人都为之落泪的,不只有苏正民对自己不抛弃不放弃,哪怕只剩一根稻草也要拽着不放,努力向上爬的奋斗意志,而更是他纵然踏遍泥泞荆棘,仍不忘记脚下土地、背后大山、远方人们,势必要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的赤子之心。这份用行动自证的知恩图报,如此真诚而有力量。(清来:《凉山小伙6000字毕业致谢走红,“还有千万个‘黝黑的小鬼’值得我留恋”》,九派新闻2022-06-17)

极目新闻《极目时评》:感恩并不是对苦难的纵容和美化,感恩是对苦难最好的“正面硬刚”。苏正民说,他是村里第一个考上“211”大学的孩子,而毕业之后,他决定先到凉山支教一年,再回母校深造。这是他对所有关爱的回馈,也是他对广阔未来的期许。唯有在赤脚走过坎坷和荒漠之后,仍愿意与他人分享清泉,愿意为他人高举灯火,仍能看到天空海阔、未来可期的人,才能真正地对苦难高喊一声:“我不怕你!我赢了!”(屈旌:《大凉山小伙的6000字论文致谢刷屏!感恩是对苦难最好的“正面硬刚”》,极目新闻2022-06-19)

成都新闻广播《听堂热评》:苏正民身体力行将温暖过他的光亮传递了下去,这份淳朴的初心也深深打动了我们。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助人与感恩,是人性的两面旗帜,它给予一个贫困学子和一群需要帮助之人以温暖,也是一个民族乃至人类社会向前的力量!(赵映:《凉山放羊娃的致谢信刷屏 助人与感恩是世间最动人的力量》,成都新闻广播2022-06-17)

以上排序不分先后。

(长江日报记者张维纳整理)

点击此处了解更多凉山小伙苏正民的故事

【编辑:郑晓晓】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