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优课】夏日赴一场艺术之约,历代传统碑帖之《曹全碑》的临习

历代传统碑帖之《曹全碑》

     主讲人:

   刘凯羚

福建省艺术馆馆员

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夏日赴一场艺术之约,

快来国家公共文化云学才艺栏目,

一起线上学习艺术课程吧!

本期U课由福建省艺术馆推荐,刘凯羚老师将为我们讲解如何通过笔法、字法、章法来学习《曹全碑》,建立基础书法审美观,了解书法临摹的相关笔法,并能熟练掌握《曹全碑》的基本笔法和结字特点,用《曹全碑》的书体进行独立书法创作,洞见隶书之美!

课程简介

书写姿势

坐姿:

坐得端正,两肩齐平,保持平衡;头部要正,微微向前倾;胸挺直,与桌沿间隔一拳;眼与桌面保持约 35 厘米距离,成45度角;右手执笔,左手平放桌上按着纸面,以与右手执笔用力相平衡。

站姿:

两腿平行,两足分开。写时身离桌沿约 20厘米,稍向前倾;两足分开,右足稍向前伸;头微低,两眼注视纸面;左手指张开,平放桌面按纸,右手执笔,伸臂书写。

汉代隶书与《曹全碑》

《曹全碑》以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称著称,历来为书法家所重,是作为学习隶书的范本。

五种常用书体

篆书:包括大篆和小篆。大篆又称籀文,从甲骨文演变而来,形体多重叠。小篆又叫秦篆,在籀文的基础上发展形成,通行于秦朝,形体匀圆整齐。

隶书: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始于秦,普遍使用于汉魏。它把篆书圆转的笔画变为方折,在结构上,改象形为笔画化。

楷书又叫正书、真书,从隶书发展而来。始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一直通行到现在。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运笔较灵活。

草书:一种为求书写便利而产生的字体。始于汉初,历经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从章草进而发展成为各种草书。草书名目繁多,但归结起来,可分为章草、今草和狂草。

行书: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伸缩性较大,没有一套规定的写法,比较自由,既不像草书那样潦草,又没有楷书那样端正。

汉代隶书

汉代隶书的统称。东汉碑刻上的隶书 ,笔势生动,风格多样,而唐人隶书,字多刻板,称为唐隶。故学写隶书者重视东汉碑刻,把这一时期各种风格的隶书特称为汉隶,以别于唐隶。

汉隶的特征为:取横势,突出横画,横平竖直.其结构类型类似于沙孟海先生总结的平画宽结类。给人以雄放洒脱,浑厚深沉之感。

隶书的结构打破了当时的书写传统,奠定了楷书的基础,提高了书写的效率。它的产生,标志着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要求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包括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2022年2月18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印发《关于利用文化和旅游资源、文物资源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的通知》,提出进一步整合文化和旅游资源、文物资源,利用学生课后服务时间、节假日和寒暑假,面向青少年开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积极响应相关文件精神,联合全国文化馆(站),立足全民艺术普及职能,推动青少年美育服务工作,通过国家公共文化云推出了一系列适合青少年自学的公益艺术好课,涵盖音乐、舞蹈、绘画、书法、戏剧等各种艺术门类,满足孩子们的个性需求,带给孩子们一个丰富美好的课余生活。

更多好课,尽在国家公共文化云“学才艺”专栏,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入专栏在线学习。

观看方式

♦国家公共文化云官网

国家公共文化云网站首页→选择学才艺栏目

识别二维码可直达专栏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