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高人指点:40年前,我初中毕业考上了中师

按:《中师生》公众号得天下中师生的关注和支持,致力创建一代中师生的精神家园。今天,我们分享老崔的《老崔的1982年的中考》。

原题:老崔的1982年的中考

作者:老崔(授权转发)

来源:《老崔百湖事儿》

1

6月19日,周日。

参加老同学为女儿即将新婚举行的招待晚宴。

疫情防控期间,人数严格控制。

其中一桌是老同学。

非常有趣,有初中同学,高中同学,补习班同学,大学同学,还有小学同学。有的不止一个交集。特别认真地论了半天。

每到这个时候,老崔就略显失落。

老崔没上过高中,没上过大学(后来成人教育和若干等级的培训算不得正规学历教育)。插不上话,坐在一旁,滋滋喝矿泉水。

同学中有情商智商都高的人呐。

发现滋滋喝水的老崔与复杂的同学圈几乎无关,尤其津津乐道的“马棚”补习班,在老崔听来就是小说一样的传奇。

同学机智地把话题扯到老崔身上。

歪,班长,你那时学习多好啊。

每次考试我们4班都挺厉害......

老崔呵呵笑。

厉害吗?真那么厉害,高中都没上就走了?

是啊,是啊,你为什么考中师了呢?

说说呗。

2

1982到2022,一晃,整整40年了。

这件事似乎可以好好地说一说了。

1978年1月,1944年建校的肇州二中,被县革命委员会确定为县重点校。办学任务明确为主要向上级学校输送优秀毕业生。

全县优秀教师向二中集中

全县优秀生源也向二中集中。

1979年7月,老崔(当时小崔)以县第四小学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肇州二中。

彼时,二中还招收初中生。1980、1981年初中停止招生。

肇州二中的学生,考大学是目标,是硬道理。

那时年轻人信奉的道理,其中最最重要的一条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一个个小胸脯挺得高高的。

其实,几乎什么都不懂。

参加工作多年,小崔才恍然大悟

1979年的初中分班,大有学问。

初中四个班,初一 、一班应该是最好班级。

县领导、校领导、老师的子女,都在那个班。

老崔,分在四班。

3

参加婚宴后,和同学一起搭车返程。

说起初中班主任,记忆竟各不相同。

初中三年,四班班主任老师换了四个。先后是外语陈尚仁老师、数学郭红梅老师、地理田中老师、语文王文淑老师。

老师们对老崔都特别之好。

所以,念念不忘,记在心中。

(老师故事以后另述)。

参加工作,一度有18年时间在教育系统工作。老崔多少知道一点教育规律的皮毛。

当下,如果频繁换班主任或换老师,绝对是学生家长难以接受的事情。当年,我们学生和家长没谁特别在意,大多处在散养状态罢。

好在,几位班主任都很认真负责。

尤其是王文淑老师。

在《老崔的读书简史》一文中

老崔描述过“是王老师规划和决定了老崔的学习成长路径”。

4

初三要毕业时,王老师找到小崔,建议中考志愿报中师。小崔懵懵懂懂,也不敢多问。

王老师只淡淡地说,你的情况报考中师比较适合,你也能考上。

人生需要导师。

关键时刻,有人指导你如何选择,非常重要。

回到家,小崔和姐姐姐夫通报了王老师的建议(决定),同时,表示不想考中师,想上高中考大学。

姐姐姐夫很民主。他们说,这事儿,是大事,主意还是你自己拿。

老崔主意正,与当年姐姐姐夫的培养方式有关。什么事,自己咋想的?自己想明白,自己拿主意。

15岁的小崔想不明白。

去找忘年交 -- 县中医院院长王秉恒先生。

5

王先生是老崔发小自明的父亲。每次小崔去找自明玩,都和王先生聊会天。

老先生愿意和小崔聊天,潜移默化教会了小崔很多人生道理。

小崔郑重地来到王先生家。

王叔,我遇到了一件大事,不知道怎么办?

王先生认真听小崔叙述后,问了几个问题。

一,是不是一定要考大学?

二,家里条件能继续供三年高中四年大学么?

三,如果考不上大学,出路是啥?

四,家里大人什么态度?

小崔回答:第一,肯定想考大学。

第二,家里没能力继续供我上学(哥哥在双城一所专科读书,姐姐读高中,弟弟上小学,关键是父亲正患病在床)。

第三,如果考不上大学,回牧场。

第四,家里大人什么意见还不知道。

王先生听罢,沉吟良久,说:

知道了。你是个好孩子,想考大学是对的。

现实情况是家里条件不允许,供不起。如果上高中甚至读大学,我可以资助你,可以帮你。可是,假如你考不上大学怎么办?回牧场?那虽说是国营牧场,但是和农村没什么不一样。

所以,你想好了,如果直接选择读高中,就错过了一次解决身份、户口的机会。

小崔眉头紧蹙,生平第一次绷紧了神经,生怕错过任何一句重要的话。

王先生说,我的意见,先报考中师试试。据说挺难考,未必能考上。考不上就回来上高中,这样不后悔。考上了,也可以选择不去。可是不报志愿,一点机会都没有。是不是?

醍醐灌顶。

参加婚宴那天,老崔和自明的高中同学,在银行工作的班行长挨着。聊起了自明。

老班说,疫情闹的,自明也好几年不回来了。

老崔说,自明现在冬天在海南,夏天在六盘水,疫情前已经不回大庆了。

老班说,自明现在每天修佛。

老崔说,是啊。

老崔想,王老先生也是一尊佛啊。

6

回到家里,小崔已经完全平静。

和姐姐姐夫说,我报考中师。

几天之后,三哥从牧场坐车来了。不知道从哪里得知的消息,说小崔不愿意报考中师,特意来传达家里的意见:一定要报考。

小崔和三哥表示,家里不用惦记,我考。

7

有必要描述一下1982年的现实环境。

1982年,邓丽君的歌曲已传入内地,《甜蜜蜜》作为不敢公开唱的歌曲在小范围翻录了偷偷地听,急智歌王张帝“现场问答”的歌带成为伙伴们聚会时的必听曲目。

“这位朋友,您,问我张帝......”

当时基本都属于靡靡之音。是不健康不能见人不能与人言的。小崔喜欢。

多年以后,CCTV3请70多岁的张帝大哥在舞台上“回声嘹亮”,场下不同年龄段的人一同高歌《往事只能回味》,老崔禁不住湿润了眼眶。

其时,小崔正值少年,青春萌动。喜欢看电影,听音乐,舞枪弄棒。

肇州南北街上有两个电影院。十字街东南位置的电影院就是单纯电影院,南边市场附近的电影院,主要是剧院,县剧团演出的地方。同时,也放映电影。

那些年,最关心的是每月十字街头更换的电影海报。邻居大哥的小姨子的男朋友老杨,是专门画海报的。很羡慕老杨可以带着女朋友随便看电影。

当年几乎所有县电影院放映的电影都跑去看了。有时两个电影院放映场次都不是星期天也不是放学后,就逃学去看。

有几次和班级的男同学女同学一起逃学,去看电影。被细心的数学老师郭成喜发现,他很智慧地批评:听说你们被流氓拐跑了?

记忆深刻的电影有《早春二月》、《舞台姐妹》、《一江春水向东流》、《红日》、《小花》、《幸福的黄手帕》、《三十九级台阶》、《生死恋》......

大宫雄二和仲田夏子的爱情,上译厂刘广宁、乔臻的声音,一直在少年的脑海萦绕。

精力旺盛,习练武术。和“马市”后院的一群半大小子装神弄鬼,经常跑到路边一个习武之家,去看热闹,跟着比比划划。

也不单纯为了练武。

潜意识里,也许是为了看到那对漂亮的双胞胎姐妹罢。我们在外面比划,她们进进出出。

1982年,电影《少林寺》上映。

觉远和尚李连杰风靡一时。

《牧羊曲》绕梁三日。

2000年左右,在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前,记者老崔采访王立平先生。很想和王先生说,当年,是哼着《牧羊曲》走进中考考场的。

8

四十年间,许多朋友不止一次和老崔讨论过“假如不去读中师,今天会怎样”的话题,老崔基本这样回答:大概率因为早恋,什么也考不上。

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上高中,小崔100%会早恋。理由很简单,少年小崔已然身处危险之中。不是他喜欢别人,就是别人喜欢他。

一旦这种情况发生,学习成绩会怎么样,是否能考上大学,绝对是未知数。

考上了,生活会打开新的一扇窗,故事将改写。考不上,回到牧场,喂马劈柴,娶妻生子,面朝草原,春暖花开。

肇州当时有一所县少年体校,体校学生插班到二中就读。老崔喜欢体育,短跑、速滑。羡慕体校学生下午上一节课后就可以离校去训练。

和同班体校同学大春要好。没事就和大春跑到体校去混。一度萌生了去体校的念头。甚至和相关老师也沟通得很好,已经到准备办手续的程度。

一个喜欢体育,爱好文学,学习尚好,相貌也还可以,混迹于体校的准不良少年,可想而知,会怎么样......

一个小雨天的课间,上课铃已响过多时,同学们都小跑着进教室,小崔独自在前排平房教室中间门洞的廊道上晃悠。恰好 是王老师的语文课。

王老师夹着课本,看到小崔,大声喊道:

上课了,你还在这徘徊什么?

第一次知道“徘徊”这个词还可以用在自己身上。小崔认为王老师洞悉了他的所有秘密。

现在想一想,是因为什么在走廊里“徘徊”呢?

也许,只是为了“徘徊”而徘徊罢。

多年之后,回味往事。

王老师动员小崔报考中师,早点离开这所学校,是不是有将危险扼杀在萌芽之中的意思呢?!

那句淡然的“你的情况报考中师比较适合”,“情况”是不是包含着潜在危险的情况?

9

1982年中考,肇州二中没有考点。考初中中专在四中考点,其他同学在三中考点。

小崔一身轻松,也很纠结。既怕考上,又怕考不上。考上了就得读中师,考不上中师,估计二中也考不上。这个分数和分寸可太难拿捏了。

考前特意去四中看了看考场。

考试当天,与往常没什么不一样。不像今天的孩子和家长那么重视。

四中考点的学生几乎没认识的,大多数同学选择的都是考高中啊。

每科考试结束,小崔骑着自行车,猫着年轻的小腰,从城北的四中奔向城南的三中,和同学们汇合,对答案。有一致的地方,有不一致的地方。心情一阵高兴一阵紧张一阵沮丧。

对答案现场,老师在一旁观察着,忘记是邹华英老师还是陈万灵老师说的:嗯,你的成绩会不错,肯定能考上。

小崔嘿嘿一笑,认为老师是鼓励他。

反正也考完了,考上考不上,听天由命吧。

10

说起来难以置信。

中考结束,除了吃饭、大小便,小崔整整黑夜白天地睡了一周多。没有梦,没有腰酸背痛,就是酣睡。姐姐害怕,这是病了还是咋了。

小崔摇摇头,没事。

多年之后,记者老崔做“中高考特别报道”总策划总撰稿,特意在考试结束这个环节,设计了一个提问:中(高)考之后,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毫不意外,异口同声,都是“睡觉”。

这是切身体会。

睡过之后,冷静下来,开始思考。

初中生活结束了。

为什么要报考中师,去读中师?

老崔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和那些亲爱的同学是不一样的,虽然都在重点校读书,虽然觉得自己挺优秀。可 因为贫穷,因为户籍关系,因为考不上大学就得回牧场,所以......

想明白了,就轻松了。也无所谓了。

未来会怎么样,谁知道呢。

11

成绩出来了。

肇州二中门卫的耳房里,一个厚厚的类似花名册的成绩单,摆在门卫大爷的抽屉里。

老崔翻了半天,找到自己的成绩。

可是,在写这个小文的时候,怎么也想不起来自己当年的分数了。

甚至当年中考总分是多少?作文题是什么?都不记得了。

曾经,师范的班主任范树彬老师说:

小崔的作文写得好,我看了试卷,是满分。

多么可笑,写过满分的作文,题目是什么已全然不记得了。询问当年的同学,能记着的寥寥。

什么是历史?

记不住忘记了的是不是历史?

同学柳云山记得总分470分。语文、数学各100分,英语70分,理化生100分,政史地100分。

同学郑德彬给出了他的答案。总分是570分,他当年成绩398分。太厉害了。

老崔没有具体记忆。几乎全忘记了。

老崔的朋友说,总说中考对你来说意义重大,打多少分都不记得?老崔说,是意义重大。也许是不愿意读中师的缘故吧。选择性遗忘。

记得当时倒是认认真真一个一个地排查了一下自己在考生中的排名。

因为县城考生里,第一名是四班同学老波子。班级里,老崔和老波子成绩相差不多。所以,要看看自己的排名。记得是第27名。

知道这个成绩排名,有些心乱,同时又陷入深深沮丧。不要纠结了,已经分析排演多少遍了。最好的选择就是上师范。

12

小崔从县城回到牧场。等最后的通知。

全家人都很高兴,成绩肯定没有问题,不管上中师还是上高中,分数都是够的。看父母和家人高兴,小崔也轻松很多,起码没考砸啊。

牧场一分场没有多少户人家,住房四周都是一片片的草原和碱蓬。闲暇时,坐在东厢房的阴凉里,小崔吹起了口琴。

琴声不够悠扬,足够感动自己。

小小少年,离开牧场,到县城读书,读到初中毕业,一直成绩良好,以为自己和县城孩子是一样的,结果,不一样。

一直吹到蚊虫肆虐。

躺到临时搭建的木板床上继续睡。

13

事情有了转机。

接到通知:师范学校要来体检和面试。不是所有录取考生都到总校去,大多数留在肇州本县的农校(还是党校记不清了)读书。

这可太好了。小崔心情开朗起来。

做出了一个自己能够接受的选择。

和姐姐姐夫商量,可不可以这样:如果面试我被选择到总校去读书,那么就去读中师,如果留在县里分校读书,那就上高中。

这回姐姐姐夫意见一致,可以。

小崔做好了上高中读书的准备。

面试官是师范教体育的孙成文老师和另一位老师(不好意思不记得了)。小崔排在前面进入面试室(就在县招待所他们住的房间里)。据说按成绩排的顺序(只记得全县排27名,呵呵)。

那是一个小雨天,淅淅沥沥的雨,下个不停。

孙老师一看见小崔就很高兴。

这小伙,一瞅就是搞体育的材料。四肢匀称,肌肉结实。做一个马步看看,再做前后弓箭步看看。还喜欢短跑、速滑和武术?

妥,就要你了。

最后,老崔和郑德彬,还有另外两个女生,面试后通知到总校上学。

德彬选到总校,很重要的一条,估计也是因为体育。德彬个子高,1米90左右,妥妥的篮球健将。到了学校,担任班长且在篮球场叱咤风云。

毕业N年后,德彬从政之余,写了一本《乡愁 -- 老屯的故事》,成了作家。老崔还给写了评论。

14

也许,这就是命运罢。

小崔决定到中师去读书。和好朋友一一告别。准备行囊,乘坐汽车奔向另一个县城。从肇州到肇东,一字之差。生活扳了道岔。

后到四班借读的肇源学生赵凯,推着自行车,拉着小崔简单的行李到车站送行。

记得小哥俩还在站前的小吃部简单吃了口饭,甚至还喝了两瓶啤酒。那时老崔还不会喝酒。

和赵凯久别重逢,是参加工作多年之后。赵凯和老崔单位的一位同事好朋友原来也是同学,他们在大庆同学聚会。

知道消息,老崔特意跑过去,和老同学一顿神喝,都还记得1982年的那次车站送行,和往事一杯又一杯地干杯。

谁能想到,再后来,传来赵凯同学骑摩托车,车祸逝去的噩耗。唏嘘不已。

出发那天,快要走到车站的时候,看见前一天晚上在图书馆遇到的几位朋友。他们知道今天崔同学要去上学,也赶来送行。特别意外和感动......

在站外的一处空地上,也不知道说什么好。

匆匆一别。

老崔知道,那些温暖的快乐的激动的痛苦的难忘的不舍的美好的一切,都再见了。

第一次体会到离别......

这就是老崔的1982年的中考。

(文中图片有来自网络,侵权删除)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