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祠新发现石刻解读② | 碑刻再现乾隆时期武侯祠祭祀活动壮观景象

武侯祠碑刻背后的故事,见证了古人的家国情怀。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副馆长马萍介绍说,本次武侯祠博物馆新发现的《前、后出师表》碑,是由清乾隆五十五年即1790年的状元,著名诗人、藏书家石韫玉所书写。他的学生聂铣敏入川任职后,石韫玉寄来手稿,聂铣敏为其立碑于此。


据可查到的资料表明,石韫玉对诸葛亮推崇备至,景仰诸葛武侯的品德和气节,以重书二表来表达敬意。因此这块碑的书法煌然端庄,色正芒寒,大有“与斯文同光”之意蕴。其实,在诸葛亮殿北壁墙体上的碑刻,因其所处正殿正位能够多为重书经典和歌颂纪念。历代的社会贤达、文人墨客在此咏史抒怀,感念革故鼎新的时代,倾诉鞠躬尽瘁之衷肠,让一面庙墙成为数百年来文化遗产守护传承者们的精神丰碑,三国文化赋予中华民族忠勇、智慧、守正、创新的坚强底色和无穷意蕴。


本次发现的清康熙十一年即1672年的《眼底江山》碑,其作者是时任四川按察使宋可发,1672年奠定武侯祠今日建筑格局的大规模修缮工程便由他发起主持。此碑为武侯祠现存其唯一书法艺术真迹,可谓跨越350年的时空对话。当时的四川战火甫定、百废待兴、人心思安,宋可发以重修武侯祠为契机,激励人心,凝聚共同价值,唤醒善谋图强的意志。“眼底江山”出自宋代诗人黄庚的名句“胸中宇宙自然景,眼底江山不尽诗”,配上 “以篆隶笔法入行草”的大气书法,让尺方一碑,足见天府文化乐观包容、心怀天下的家国情怀。


碑刻内涵润城化人,见证成都自古以来文脉不断。本次发现的清乾隆五十七年即1792年的《再捐祭产碑记》再现了乾隆时期武侯祠祭祀活动的壮观景象。“庙貌巍峨,士庶咸集”,今日武侯祠博物馆的“武侯祠成都大庙会”“三国季”等品牌活动正与其一脉相承。碑文记载了数十人的捐款名单,五湖四海的民众为焕新宗庙、赓续文脉而慷慨解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望百旬不休、驰而不息。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王嘉 责任编辑 何齐铁 编辑 刘永豪 图片 武侯祠提供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