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那抹乡愁,水莲古村的往事


                                               

澄城水莲古村古称西水驿、水莲村和水莲大队,原属于澄城县西社乡辖区,现由澄城县冯原镇管辖。从该村尚存的仰韶文化遗址、春秋战国和秦汉时代的历史遗存推测,其建村历史非常久远。这里“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柴方水便,宜耕宜居”,千百年来,香火不断,代代相传,至今仍有123户、527口人居住在册。

史乡绅和节约粮食的故事

澄城水莲古村古时候在当地就很有影响力,原因有二,其一是该村是著名的西水驿站,属东西南北的交通要道;其二是当地史家大院的家业和其主人勤俭治家的家风出名。


乾隆年间的一天下午,蒲城县的五六位粮食商贩去陕北洛川县贩运豌豆,夜晚途经水莲史家河歇息。次日清晨,这些商贩们齐聚史家大粮仓前,备好骡马饮水吃着干馍,准备启程前为了显富,他们个个都将剩下的馍块扔在自己骡马的粪便当中,迎头望见的史大敬乡绅见此情景,低头拿起铁锨和粪笼立即收拾“残局”。史大敬外穿粗布衣衫,一语不发,从“残局”中挑拣着白花花的馍块,这些外来的商贩们自然觉得神采飞扬,傲气十足。


事了,史大敬即问客人何来何去,几人无一愿意作答。再三追问下,方才弄清对方身份和出行目的。这时一位商贩问他:“这老汉,你问得这么多,我们要的货(指豌豆),你有吗?”史乡绅答道:“娃们,我不知我家的够你们用不?”随即,史乡绅咳了一声,气势宏伟的史家大粮仓带枪眼的铁门由内而开,身着绸缎袍衫、手捏超长旱烟斗、头戴黑帽瓢的史家大管家开门迎上答道:“掌柜的,有什么事情吩咐?”只见史乡绅低声说道:“蒲城家来客要看咱的豌豆,不知够不?”向来熟悉主人脾性的史大管家即刻就明白了主家意图,他带着这些商贩们逐个参观堆积如山的史家粮库,第一个是看红豆仓,第二个是看绿豆仓……看得商贩们有些不耐烦了,最后一个让他们才看了豌豆仓,看得他们个个目瞪口呆,激动地问:“老人家,你的豌豆(卖)给我们什么价?”谁知史乡绅随口说了一声:“娃们,你们在洛川给人家掏什么价,就给我什么价!”“洛川远在水莲村百里之外,你说话当真?”史家大管家笑着问主人。史乡绅坚定地答道:“是,中午在当中院(史家正院)给客人安顿饭!”随即,当这些客人走进史家大院正院,望着高大的门楼和偌大的黄土院落,精巧绝伦的砖雕、木雕和铁雕工艺让他们耳目一新,眼前为之一震,看到大院落中各自忙活的长短工成群,而他们无不见了史乡绅点头低腰。丰盛的酒菜准备好后,席间,史乡绅脱下素装,身上的狐狸皮衣裳让商贩们个个目瞪口呆,他们自然而然地排成一排,朝着老人在地上跪成一行,动情地说道:“史老爷,我们看走眼了,你正是咱们这方圆闻名的史大敬乡绅!”谁知老人低声吟读起唐诗《锄禾》,让在场的人个个深受感动!临别时,老人真诚告诫他们:“娃们,富日子也要当穷日子过呀!”此事不胫而走,流传至今,成为美谈。

讲礼仪的史乡绅  

那时,史大敬乡绅抓住自己家乡地处交通要道的有利时机,适时开办了客栈和粮庄,把买卖做得很大,做到了山西、陕北、西安和河南等地,加之他德高望重,享誉一方,深受县令敬重和信赖,经常代其处理民间事务。据传,他坚持定期到澄城县城倒换银票并向县令报告乡情。


一日,史大敬老人骑马到县城办事情,行至县西河坡下,为了不过分张扬,他下马背起装满银两的布袋,专门让仆人牵马后行。但见两个年轻人边走边争论,仔细一听,两人为“财第一和礼第一”争论不休,老人见状后表示“礼第一”。谁知一个仍然坚持“财第一”,于是他掏出5两银子交给年轻人,让其将自己布袋背起。到了坡上的县衙门口,衙役看见他即刻禀报了县令,县令即出门迎候,县令问其上县有何事情,他随口答道:“这两个年轻人把我布袋抢了,还打了我!”县令听后正欲击鼓升堂,他上前却制止了,表示仅批评教育就足够了。县令照其意见将那位年轻人狠批了一阵,一再表示“下不为例”,要求他们必须给老人赔礼道歉,叮嘱其在繁华的端正街食堂宴请老人一次。两人和老人吃饭完毕,正欲埋单,不料掌柜的坚决不收他们的银两,声称史乡绅在该店开有专户,早已挂账结消。此时,老人微笑着对二人说:“你们说什么第一?我看礼仪比财物重要多了!”两个年轻人低头憨笑起来。

史乡绅和永庆桥

澄城地形地貌复杂,志书上有“三梁一原”之说,遍布在这“三梁”之间的便是恣意漫延、纵横交错、深深浅浅的大沟大壑,好像被神人用巨斧横劈竖削过。生活在这些沟壑梁峁间的人们要过日子,要往来沟通,于是,河谷沟道里便有了一座座大大小小的桥。


据《澄城县志》记载,从明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到1940年,官府和澄城仁人志士在县境各河流修建砖、石拱桥就有12座,不少沟壑还筑有土桥。这些桥绝大部分都建在河谷里,长则百十来米,短则几米到十几米,有砖砌的,也有石垒的,有专家精心设计的,也有村民自己搭建的,有的设护栏,雕花纹,饰图案,志年月,如富家子弟,衣着华美,名位显赫;有的立石礅,架石板即成桥,普通得如乡野布衣,无名无姓。这些众多的古桥当中,唯永庆桥最为出名、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永庆桥桥头石碑上的文字诉说着该桥的建设过程,其中水莲古村史家河史大敬老先生为此付出的人力和财力功载千秋。


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水莲古村东7公里外的西社河流域沟壑中央有一条名曰长宁河的溪流,河水四季充沛,流量颇丰,夏秋季节更是常常涨溢,波翻浪卷,阻绝东西往来交通,而此路又是该县西北地连接县城的必由之路。清乾隆至嘉庆年间,当地有位名叫李文彦老人,多次察看河边地势,谋划修筑石桥,但村里有的人认为河水蜿蜒,深不可测,如能建桥,前人早已建了;有的人担心修桥困难太大,费以千计,到头来半途而废,得不偿失。

但李文彦老人不为人们的议论所动摇,决心建桥,并亲自找到史大敬和邻村石上诊两位老人商议,史和石两人也有在河上架桥的想法,表示全力支持,并各自捐银1000两。为了建好桥,几位老人顾不上料理家事,一心扑在建桥上。期间,曾发生地震,又下大雨,河水不断上涨,尚未竣工的石桥岌岌可危,老人们躺在桥上誓与桥共存亡。就这样夜以继日地辛勤操劳,历经三载建成长100米、宽4米、高24米的石拱桥。同治三年(公元1864)修补该桥时,请知县胡彬撰写碑文,胡念其“一时之功,实万世之利”,遂命桥名为“永庆桥”。时人李大麟曾撰《创修永庆石桥记》一文评论:“是举也,经始于嘉庆十有八年,落成于二十一年。非西社耆老李文彦等倡之于前,众善士襄之于后,乌能创兹大役,而使卑者高、缺者完、坡且曲者直,荡荡平平,普美利于无穷也。名曰:永庆,不其然乎。”足见永庆桥的建成在当时影响之大、意义之非凡。1985年,永庆桥被列为澄城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该桥被列为陕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陕西省文物局文物鉴定组长知名专家呼林贵对该桥如此评价:在黄土高原,该桥年代之久远,跨度之大,建势之高为北方少有,可与著名的河北赵州桥媲美。

来源 | 渭南日报

编辑 | 汉唐三三

校对 | 汉唐三三

审核 | 屹夫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