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华录》上头,不仅有高级审美,还有......

最近

一部热播剧让宋文化再受关注

与众不同的焚香点茶

美味可口的果子点心

熙熙攘攘的东京夜市

宋文化的魅力

让无数观众为之折服



不过,你知道吗

宋朝除了

繁华热闹的市井景象

优美的乡村自然风光

雅俗共赏的小说戏曲

还有众多技术发明和天文发现

为后人探索浩瀚星空奠定基础

今天

就让小太带着大家

一起穿越打卡

火箭法

承载飞天梦的重要工具之一是火箭

说起火箭

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我国的三国时期

早在宋朝

就有了现代火箭的雏形

据《宋史·兵志》上记载

“时兵部令史冯继升等进火箭法,

命试验,且赐衣物、束帛。”


公元970年

冯继升向朝廷献上了

自己发明的火箭技术

并当场做了表演

宋太祖赵匡胤很高兴

奖给他许多衣物和布匹

这种火箭是一种兵器

在箭杆前端缚火药筒

点燃后利用火药燃烧

向后喷出的气体的反作用力

把箭簇射出


(起火)

到了北宋后期

民间也开始流行一种能高飞的“起火”

是将火药封闭在药筒中

再捆在细杆上制成的

这些“起火”

平时用作喜庆活动的“烟花”

战时用作互相联络的“信号弹”

《天文图》碑

“天文”一词

最早见于我国先秦古老著作《易经》


《易经·系辞上》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

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在宋代

天文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学成就

《天文图》碑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天文图》碑

纵2.16米,横1.08米

厚0.3米,青石质地

碑石主体分为星图与图说两部分

星图共刻绘恒星1434颗

远超过欧洲国家14世纪才知道的1022颗

图说内容涵盖

天圆地方说、天人感应、二十四节气等

多种古代天文学说

《天文图》碑是世界上

现存较早、较完整、较精确的

大型石刻星图

是对当时天文学研究

最简明、最权威的阐释

几乎涵盖了宋代以来

中国古代所有的天文学知识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

11世纪之前中国天文学

发展的最高水平

在中国古代科技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水运仪象台

看完《天文图》

大家是不是和小太一样好奇

宋朝人用什么“神器”来观测天体运动?

下面,小太就把这座“天文台”介绍给大家

它的名字叫做“水运仪象台”

历时五年建成

总设计师苏颂

是当时最顶尖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从外观上看

水运仪象台高12米、宽7米

如三层楼房一般

看上去巍巍壮观

从内部来看

它由浑仪、浑象和报时装置三组器件组成

上层的浑仪可观测天体运动

中层是表演天体运行的浑象

类似今天的天球仪

下层是随天体运动而报时的机械装置

整个仪器兼有

天文观测、星象显示、计时报时三项功能

从动力上来看

整座仪器修建在水源附近

借助水力推动巨大的水车带动机器运转

其机械传动装置

类似现代钟表的擒纵器

英国的李约瑟认为

“很可能是欧洲中世纪天文钟的直接祖先”


指南针


早在战国时期

人们就知道用天然磁石磨成指南针

当时被称为"司南"

但由于司南是由天然磁石加工而成

容易失去磁性

从司南进化到指南针

实际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演进过程


指南针最早明确记载于北宋

在《梦溪笔谈》中

沈括不仅阐释了指南针的制作方法

“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

还详实记述了四种磁针装置方式

包括“水浮法”“指甲旋定法”

“碗唇旋定法”“缕悬法”

指南针在宋代发明以后

广泛应用于航海

我国的航船可远涉重洋

最远抵达地中海和非洲沿岸

推动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促进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在遥远的过去

古人们用自己的智慧探索宇宙

如今

我们沿着他们的智慧和梦

继续对星空的向往、对浪漫的追求

在浩瀚的宇宙中

这些对星空闪着光的追逐

最终会相遇


来源:我们的太空、从这里飞向太空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