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文物局深入推进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工作综述

核心提示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省委实施“十大战略”开局之年。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作出部署,以建设现代化国家中心城市为统揽,锚定“两个确保”,全面开展“三标”活动,深入推进文旅文创融合发展等“十大战略”行动。

今年3月29日,省委书记楼阳生到郑州专题调研文旅融合发展工作,强调“行走河南、读懂中国,郑州是重中之重”“要以省会郑州为中心,全景式展示河南文化河南历史”。

如何深入推进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把“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旅品牌?如何充分发挥郑州在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新模式、新路径,用“郑州文物”讲好“黄河故事”?

在古都郑州这片广袤而厚重的黄土地上,全市文物系统党员干部及职工正在砥砺奋进,开拓创新,深耕细作,谱写着深入推进文旅文创深度融合的动人篇章。

厚重文化为郑州“培根铸魂”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更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所在。

郑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不可移动文物近万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3项,在全国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二。

俯瞰古都大地,留存着距今10万年的织机洞遗址、1万年的李家沟遗址、8000多年的裴李岗遗址、6800多年的大河村遗址、5300多年的双槐树遗址、4100多年的王城岗遗址、3600多年的商城遗址……

8000年裴李岗文化圣火生生不息

2021年4月,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从北京传来:中国考古界最高奖项——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正式揭晓,郑州巩义双槐树遗址上榜。至此,郑州已有15个项目获此殊荣,成为全国入选考古十大新发现项目最多的城市。

巩义双槐树遗址被考古专家誉为“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

让我们从一个个考古大发现中仰望郑州璀璨的历史星空吧!走进老奶奶庙遗址,你可探寻东亚人类起源;漫步裴李岗遗址,你可追溯农耕文明之源;探访西山古城遗址,你可领略我国发现最早的雏形城市;来到巩义双槐树遗址,你可寻找早期国家起源。穿过历史云烟,你还可将王城岗遗址、郑州商代都城遗址、郑韩故城等遗址串珠成链,徐徐展开中华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壮美画卷。

郑州商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碧草如茵,风景如画。

生动传播古都文化精髓

厚德载物,文化为魂。怎样不断挖掘阐释文化遗产蕴含的核心价值,推动全市文物工作积极融入社会、融入生态、融入民生?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郑州市文物局通过面向全国公开发布科研课题、重大课题定向委托等方式,先后立项研究课题近200个、委托重大研究课题10余个,联合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等全国8个科研单位开展科研项目20余项,积极参与文物领域国际交流合作和国家“中华文明走出去”工程;成功举办“中国首届考古学大会”、“中国考古·郑州论坛”、“从古国时代到王国时代”学术研讨会等多个学术会议,与北大考古文博学院联合编制《郑州大遗址片区保护利用战略规划》,与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探索与发现》栏目联合拍摄《大运河传奇(郑州段)》《考古中华河南篇:穿越三千年的大河村》专题片,有效提升郑州文化遗产影响力。同时邀请李伯谦、王巍、刘绪、雷兴山、赵辉等全国知名专家学者走进“天中讲坛”大型公益性文化讲座,生动传播文物蕴含的文化精髓。

2021年9月30日,“微观之作——英国 V&A 博物馆馆藏吉尔伯特精品展”在郑州博物馆开幕,吸引众多市民参观。

让陈列在广阔大地的遗产“活”起来

亘古以来,古都郑州孕育了连绵不断、传承有序的华夏文明,也留下了分布密集、价值珍贵的文物宝藏。如何让陈列在广阔大地的遗产“活”起来?

盛夏之夜,走进郑州苑陵故城遗址公园,只见秦汉风格的阙楼气势恢宏,流光溢彩。夜幕下,不少前来纳凉的市民漫步休闲步道,谈古论今,兴趣盎然,与古老历史遗迹共同构成现代生活中的和谐一景。

“你看,这城墙的纵剖面断面清晰展示着各个时期的夯土层,从商代、战国,再到近代,折射出历史的厚重与沧桑。”夏日的郑州商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绿树丛生、碧草如茵、小鸟啾啁,一派清幽静美景象。玄鸟广场、青铜之光广场、汉白玉文化墙、家训长廊、文化雕塑等分布其间,让人们在游玩中触摸商都历史,感知厚重文化。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古今辉映。一个个融历史文化与优美风光为一体的遗址生态公园成为人们休闲游乐的好去处。不少市民告诉记者,近几年,郑州越来越多遗址生态公园建成开放,让大家在欣赏美丽风景的同时,领略古都郑州的厚重历史,感受辉煌灿烂的黄河文明。

自2017年以来,郑州市全面开展生态保遗工程,加快推进古遗址保护利用与城市发展共荣共生。据郑州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任伟介绍,生态保遗项目选址依托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内涵丰富,独具郑州特色;项目资金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原则,用足用好支持政策,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逐步建立起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方式。项目设计与建设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土地、规划、群众生活、后期管理等多重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遗址生态文化公园传承文化、服务社会、优化环境、带动发展的积极作用。

“郑州实施生态保遗工程实现了历史、生态、生活的有机结合。”著名考古学家李伯谦发出由衷感叹。

6月11日,由郑州市文物局驻裴李岗村工作专班主办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活动在新郑市举行。

文博活动丰富百姓生活

蓝天白云下,一座座古朴的草房,一幕幕充满文化内涵的活动场景,向人们诉说着辉煌灿烂的8000多年裴李岗文化。6月11日是我国第1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由郑州市文物局驻裴李岗村工作专班主办的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活动在新郑市新村镇裴李岗村举行。

在裴李岗遗址出土文物展柜前,不少游客向考古发掘人员请教着考古知识。来到新建成的古法压榨坊、抟土制陶中心等处,不少游客驻足欣赏、打卡留念。在农家院、文创大堂等店铺内进出的游客络绎不绝,这些极具乡村特色和文化特质的网红小店正激活着郑州文创文旅融合的源头活水。

从讲述绘有星象纹的彩陶文物,到展示观星台、测景台等世界文化遗产……当天,在郑州博物馆推出的“筑梦天地之中”线上社教活动中,讲解员向市民生动展示华夏儿女对星空的不懈探索与追求。大河村考古遗址公园联合郑东新区教文体局采用线上直播形式,对大家进行文博科普和宣传,向网友展示制陶绘彩、钻木取火等研学课程。郑州博物馆商城遗址分馆则通过视频等形式宣传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的文物资源和考古发现成果。

除了众多国有博物馆,民间博物馆也为郑州文博领域注入强劲活力。6月14日,由郑州山海砗磲博物馆与中牟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联办的“贝耀中华——砗磲文物展”在中牟博物馆开幕,吸引众多群众前来欣赏。据该馆馆长周云祥介绍,为期一个月的该展览旨在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物“活起来”,让观众了解砗磲文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使用范围和历史地位,丰富文化滋养。

“这些多彩的文博活动诠释了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为绿城儿女坚定文化自信、延续历史文脉凝聚了精神力量。”不少市民表示,在郑州全力推进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中,他们深深感受到来自全市文物系统的创新实践。

盛夏时节,不少市民带着孩子走进考古遗址项目工地,感受厚重文化。

打造中华文明全景式集中展示地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任伟告诉记者,围绕打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集中展示地,我市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全景式展示中华文明的主根和主脉,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基地和国际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全面增强郑州的文化软实力。经过深入调研谋划,市文物局已于今年4月编制完成建设“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中华文明全景式集中展示地研究报告。翻开厚厚的报告,记者看到,该报告深入阐释了“读懂中国”读什么?“行走河南”怎么行?项目体系如何建?建设运营如何做?

据该局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处处长张贺君介绍,我市计划围绕“读懂中华文明的主根、主脉”这一核心,通过“云上行、线下行”打造中华文明全景式集中展示地,并构建综合项目体系,探索“创新 创意 创造”新模式。其中,“线下行”项目体系包括谋划建设中华通史馆、中华文明主题乐园、主题博物馆及遗址公园等,打造一批展示主根、主脉的重要文化标识。同时谋划布局部分文旅、研学集散中心,形成集文物保护、特色古街、文娱体验于一体的文化商业旅游集散地。“云上行”则通过建设沉浸式数字展示体验中心、数字王都、古城元宇宙等数字化文化科技项目,为人们生动感受炎黄子孙的寻根之地、中华文化的朝圣之地、中华文明的体验之地提供崭新载体。

中原文化兼容并蓄、刚柔相济、革故鼎新、生生不息的内生特质,成就了郑州历史上的灿烂与辉煌。站在新起点上,郑州将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奋进新时代,阔步新征程!

本报记者 成燕 李焱 通讯员 潘振萍 王羿 文/图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