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俗文化生生不息 让民间技艺代代传承

 西塞神舟会会长、代表性传承人贾德生:

希望民俗文化能够代代相传

贾德生 75岁 西塞神舟会会长

作为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之一、西塞山区神舟会会长贾德生组织参加西塞神舟会已有近40年历史。

40年来,西塞神舟会成为了他生活的一部分。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他说:“神舟会在我们心中,跟‘国宝’一样。希望大家一起并肩作战,把祖辈的东西,代代传下去。”

从小目睹神舟会盛况

贾德生今年75岁,出生于西塞山区道士洑村二组。

小时候,每年端午前后,贾德生都对这样的场景印象深刻:村民们自发自愿组织参加神舟会;村里有人在固定的场所唱大戏;神舟会来到家家户户巡游,人们焚香、烧纸、放鞭炮祈福……

在农历五月十八这一天,道士洑村几乎万人空巷,齐聚在江边,目送神舟下水,期望神舟将瘟疫带走。

跟在父亲身后,目睹神舟会盛况,西塞神舟会这一民俗活动,在贾德生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1960年,贾德生初中毕业。那时候,西塞神舟会活动正进入发展的瓶颈期,一度被中断。贾德生便在村里专心种菜,贴补家用。

1983年,因担心祖辈传下来的习俗没落,道士洑村村民谋划着恢复西塞神舟会活动。贾德生很高兴,加入“神舟会”这一操办送神舟活动的民间组织,成为会中一员。

从此,贾德生在村里老人的带领下,参与组织西塞神舟会活动,并陆续得到认可,接过了传承西塞神舟会的接力棒。

虚心学习成为传承人

贾德生(左)向年轻人传授经验

按照惯例,西塞神舟会活动从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五持续到五月十八,为期40天,“神舟会”主要负责活动的组织、操办。

每年神舟会活动开始前一个月,贾德生便会放下家里的农活,到各个企业、村民家中募捐筹款、购买神舟制作材料,做神舟会的前期准备工作。

作为一项群众参与广泛的民俗活动,西塞神舟会活动丰富,备受当地百姓关注。在“神舟会”中,贾德生先后担任过后勤组、生活组负责人。过程中,他虚心向年长成员学习,并在活动中领会其内涵。

“前辈们对各项流程和制作工艺要求严格。”贾德生回忆,每年,活动开始之前,老资格会员们会寸步不离地守在神舟旁边,监督、指导各个环节。贾德生耳濡目染,也逐渐熟悉了西塞神舟会活动的各个环节。

“(农历)五月初五,龙舟点光,时间不能早也不能晚,必须熬夜候着;五月十七日晚,通宵打醮守夜,再困再累也得熬着;五月十五到五月十八,神舟会进入正式会期,需要每天守着,协调各方面的工作,有时候连吃饭都是匆匆扒两口……”他说,就这样,到1996年,他被挑选成为了西塞神舟会的传承人。

希望民俗文化发扬光大

1996年,贾德生正式成为“神舟会”的主要负责人。

可此时,他的年龄也越来越大。更显而易见的困境是:“神舟会”是一个自发性的民间组织,没有经费来源。贾德生便想方设法组织群众,宣传活动,展现活动中的艺术魅力,一边“开源”,一边“节流”。

在他的带领下,西塞神舟会于2006年被批准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在相关部门的联动下,西塞神舟会的传承与保护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各项保护措施也正在逐渐完善和落实中。“前两年,西塞山区相关部门帮助我们翻修了‘神舟宫’,现在的活动场所相比之前要好很多。”贾德生说。

如今,“神舟会”共有40余名会员,年龄最大的80多岁,最小的有50多岁。随着年龄逐渐增大,贾德生也开始在“神舟会”中物色新的传承人,“会员们大都是无偿劳动,没有报酬,涉及面太广,琐事太多,我们也正在考察新的传承人。”他告诉记者。

他还补充,希望“神舟会”能够继续将祖辈传下来的东西发扬光大,让民俗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

(记者 陈子才/文 周巍/摄)

西塞神舟会副会长、代表性传承人黄工友:

在传承中发扬“神舟文化”

黄工友 70岁 西塞神舟会副会长

送神舟下水6月16日,农历五月十八,一大早,黄工友就来到了位于江堤内侧的神舟宫。才七点多钟,太阳光就非常强烈,人在户外热得出汗。但今天送神舟下水的活动,是会期长达40天的西塞神舟会的高潮部分,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差错。所以,他早早就和会长贾德生等人来到神舟宫,准备当天的盛会。

1952年8月出生的黄工友,是西塞神舟会副会长、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虽然已到古稀之年,但他精神矍铄、手脚麻利,行动起来像个年轻人。当天,他负责守护神舟宫内的神舟,扎制一新的神舟五颜六色、很是壮观,附近不少居民前来祈福、祭吊屈原。随着太阳的升高,神舟宫内外渐渐热闹起来。

上午10时许,神舟正式出宫,在鞭炮声和众人吆喝声中,16名身着黄色民族服饰的壮汉将神舟抬到宫外广场上,黄工友则紧随神舟,他还要完成神舟的部分组装——两栋楼阁和一根旗杆。因为其总高超过宫门,需要在宫外安装。

黄工友很娴熟地爬上人字梯,在其他会员的帮助下,有条不紊地从在高处细心地装牢楼阁,树好桅杆。一阵忙碌,众人已是满头大汗。江风阵阵吹来,桅杆上方的黄色风车飞快转动,像是在为屈原招魂。

随后经过一系列仪式,神舟正式起程前往江边下水。黄工友一直跟随前后,协助会长贾德生处理各种事务。此时阳光晒在身上,有火烫的感觉,但挡不住大家的热情。

神舟正式下水。站在江岸边的黄工友,和众多前来送神舟下水的观众,目送神舟在江中渐行渐远,感慨万千……

因为疫情防控需要,西塞山区组织志愿者对前来观看神舟下水的市民、游客实行有限开放。整个活动热烈平稳安全有序,圆满完成了一年一度的西塞神舟会。

传承神舟文化

黄工友(右)在安装神舟

自小长在西塞山下的道士洑,每年的神舟会对黄工友来说,都是和春节一样热闹的盛会。父亲黄细喜是上一代代表性传承人,儿时的他总喜欢跟着父亲玩耍,上蹿下跳,从扎制神舟到神舟下水,耳濡目染中他也学会了不少东西。

1965年,黄工友从西塞小学毕业,便踏入了社会。但每年的神舟会(时称龙舟会)期间,他都会帮助父亲等人打下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成年后,才正式参加搭台、打靶、巡游、登江等系列活动,全面掌握了整个流程和操作细节。

1971年到1986年,他进入黄石第二橡胶厂当驾驶员。1986年返回老家,在外面打打临工,后在西塞山一带修理摩托车。2010年,他开始紧跟贾德生会长学习管理神舟会事务,协助开展每年的西塞神舟会公益性活动。2018年当选西塞神舟会副会长,配合贾会长全面管理神舟会各项日常工作。

黄工友熟悉西塞神舟会体系结构、运作模式和文化底蕴,并在实践中有了对神舟会的独特理解。

他认为,神舟文化主要是以对屈原凭吊和对农耕始祖崇拜为主线,以驱疫除秽、祈福求健康为目的,喜乐随心、顺其自然。

从事这项非遗传承工作,儿女和老伴都很支持他。像众多非遗传承人遇到的难题一样,年轻一代包括自己儿女目前都不大愿意接班,神舟会管理层也多以年长者为主。但他也乐观地表示,随着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重视,相信会有更多年轻人爱上传统文化,并创新性地传承下去。

(记者 赵匀/文 周巍/摄)

西塞神舟会代表性传承人李春林:

有一身出色的打靶制作技艺

李春林 西塞神舟会打靶安全员

西塞神舟船体长7米、宽2米、高5米,总重量达600多斤,要想在长江中平稳流淌全靠船体下面支撑的草垛浮台,这个草垛浮台的制作在西塞神舟会里号称“打靶”,是整个西塞神舟会活动重点之一。59岁的李春林便是“打靶”主要负责人,他也是西塞神舟会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之一。

因为热爱,坚守神舟会三十余年

李春林在打靶制作中(资料图)

李春林的家,就在西塞山区道士洑村,在这里生活至今的他,也见证了几十年来西塞神舟会的发展。

他还记得,小时候,龙舟会是道士洑镇人的隆重节日,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会赶到当地看戏送龙舟,比过年还热闹。

1998年,35岁的李春林在师傅陈昌元的介绍下,加入西塞神舟会,跟随神舟会老人们进行搭台、打靶和负责活动安全。

李春林说,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不断地领会西塞神舟会的传说和道士洑古镇人民古朴执着的精神,这也是他坚守西塞神舟会,参与主要制作神舟、唱大戏、祭祀、巡游、送神舟下水等系列仪式活动三十余年的原因。

而他负责的“打靶”,其技艺也很有特色。神舟草垛浮台的“打靶”制作是龙舟水上安全的根本,体积大小、自重大小、浮力大小、制作工艺都需要严格计算控制。四根楠竹长度为7米,由四个草垛分上下二层分别扎制再连体扎制为一体。每个草垛长度3米、宽度1.5米、高度1米,重量450斤,浮台总高度1.7米,总长度7米,总重量1800斤。

草垛必须用当年的新鲜麦草制作。每个草垛麦草用柳树枝或白杨树枝捆扎,并用8号铁丝捆扎连体,每个小靶(草垛)必须捆扎三次,用扎头扎紧;四个草垛联体时再捆扎三次。用直径18毫米粗的麻绳作引导绳(拖靶)。草垛引导帐为柳树枝或白杨树枝制成,结成7米长,作为导航,控制浮台方向。

李春林说,打靶制作技艺是通过传教方式来传承,他的“打靶”技艺,是2000年师傅李永彬手把手教授的,从选草看草、斤量计算、辅料使用到制作方法、工艺流程等毫无保留地传教于他,让他真正学到了神舟“打靶”技艺。

改进技术,让神舟登江更安全

神舟会从农历五月初五至五月十八为主会期,五月初五之后,神舟会的工作重点就放在神舟草垛浮台(俗称打靶)制作上。一般在五月初八至初十派出主要人员进行收购麦草,五月十二之前派出30人进行打靶制作,对草垛浮台的形状和重量,进行严格把关。

为了让神舟在江中更加平稳,保障送舟人员安全,2015年,在李春林的主导下,改进了“打靶”制作工艺,将原来四根7米长的粗楠竹打入靶中的打靶工艺,改为直接将二根楠竹分区域扎进分靶,再将二个分靶合扎成上下两层的一体草垛浮台。

除了“打靶”,李春林还需要负责水上和岸上安全事务,在农历五月十八神舟登江远行当天,长江黄石西塞江段沿岸根据天气情况,恭送神舟登江的市民多则几万人少则数千人,江岸及水上安全极为重要,而协调公安、海事部门统一布置设防也是他的工作。

在神舟登江当天午时,16名青壮年抬着神舟,迎着高阳迈着矫健雄壮的步伐来到登江处。而在午时时分,李春林会事先下水探查登江水路,排除江水下的石头,保证送舟人员的安全,再组织20名青壮年将草垛浮台拉入江中,调节平衡度和安置牵引绳索。在他的指挥下,神舟平稳登上草垛浮台,安置好一切后再将20米的牵引粗麻绳送到拖船上,回游岸边发出神舟启航指挥令,鞭炮、汽笛齐鸣,西塞神舟在多艘渔船拥簇下启航,驶向江心远航。

(记者 李艳芳)

西塞神舟会代表性传承人游建忠:

龙舟船型扎制的好手

游建忠 神舟扎制、巡游安全员

今年6月16日,是西塞神舟会神舟下水的日子,也是游建忠最忙碌的一天,他是西塞神舟会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之一,主要负责神舟扎制、巡游安全以及水上、岸上安全等,如今还兼任神舟会出纳一职。

热闹的神舟会现场,忙碌的游建忠顾不上喝上一口水,全身心地投入这场盛会中,而这,已经是他坚守的第18年。

耳濡目染,利用课余时间学艺

游建忠是土生土长的西塞山区道士洑村村民。早在解放前和解放初期,他的伯父游宏恩就一直是西塞神舟扎艺匠人,当年,伯父手中还保存着神舟玄科图谱。而他的父亲游宏安则从1983年西塞神舟会正式恢复至1994年,历时11年为西塞神舟会扎艺匠人。

也因此,年少时的游建忠就有机会接触神舟扎制技艺,从14岁开始,他就利用课余时间,跟随父亲学习龙舟船型扎制技艺。

在道士洑当地有句俗语“四月八,起手扎”,农历四月初八这一天,扎匠进入神舟宫开始扎制神舟。龙舟全长约7米、宽2米、高5米,不仅有气势庄严的龙头龙尾,舟上还有精心扎制的亭台楼阁,还有108位神仙的纸扎像。这个复杂的工程涉及到扎制、剪纸、彩绘、裱糊、泥塑等工艺,代表了鄂东南地区纸扎工艺的最高水平。

在耳濡目染之下,游建忠渐渐将神舟的扎制过程熟记于心。从学校毕业后,游建忠就在附近的工厂里参加了工作,但每年的西塞神舟会会务期间,他仍然会继续跟随父亲学习龙舟船型扎制技艺。

2004年,在西塞神舟会会长贾德生、宋光银等人推荐下,游建忠正式加入西塞神舟会,跟随老艺人一起操持搭台、打靶、扎制神舟、巡游和水上、岸上安全等事宜。之后,他又跟随老艺人乐道银学习神舟扎制工艺,对神舟扎制工艺更加熟练。

游建忠(中)在现场指导

从2004年至2014年的10年间,游建忠从最开始在神舟会会务期间帮着老人们打下手,逐渐成长为西塞神舟会的中坚力量。从2014年开始,他成为西塞神舟会主要负责人之一,主要负责神舟扎制、巡游、巡游安全和神舟登江后的水上岸上安全。2014年至2016年连续三年的西塞神舟会神舟均由他负责扎制。2021年,他还被确定为西塞神舟会市级传承人。

传承技艺,未来希望儿子接棒

游建忠说,自己是名副其实的西塞神舟扎匠第三代传人,但最近几年,由于自己负责的事务比较多,且日常还有工作需要做,神舟扎制的工作都是请周边的匠人来完成,他更多的是负责巡游、巡游安全和神舟登江后的水上岸上安全等。

神舟巡游是西塞神舟会重头戏,农历五月十六定为神舟巡游日,为了保护长7米、宽1.5米、高5米及108位神像、4个楼亭和龙头龙尾神舟的安全,神舟会邀请26位青壮年轮换抬着龙舟,铜锣、镖旗开道,伴随着踩高跷、腰鼓、锣鼓、民间文艺队,沿着道士洑盐店街,走进每家每户每个店面;家家户户门前设香案、放鞭炮、撒茶米等。巡游从早上7点到正午时分,历时4小时,热闹非凡。游建忠说,他负责的巡游是西塞神舟会一项重要议事日程,需要专人负责,相互协调,共同维护,确保安全。

对于自己掌握的技艺,游建忠也时常考虑未来传承的问题,现在的他因为每天还要上班,无法将全部心思放在神舟会上,他打算等到自己退休后,就专心于神舟会的事务。到那时他还准备收个徒弟,将神舟扎制技艺和巡游安全的要点传承下去,而徒弟人选,游建忠希望是自己的儿子。而现在,在他的影响下,儿子已经学会了一些神舟扎制技艺。

(记者 李艳芳/文 周巍/摄)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