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了病了,谁来守护您? 她坚守18年,盼望护工行业“后继有人”

       许多人为了生计,从乡村来到城市,只为改变命运的走向——护工许兆娥就是这样的人。

  见到许兆娥时,她刚给患者换好敷料,动作熟练而麻利。58岁的许兆娥是历城区唐王街道人。一身得体的工作服总是一尘不染,黝黑透红的脸颊,烙印着岁月留下的痕迹。

  从乡村到城市 我在医院做起了护工

  20年前,许兆娥还在农村,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

  丈夫在外下煤窑,许兆娥守着家里的3分田地,还有3个孩子需要照顾。“种一年麦子、棒子,刨除肥料、人工等成本,几乎剩不下多少钱。”回想起来,许兆娥仍有些心酸,“因为交不起学费,二女儿大学毕业3年还没拿到毕业证。”

  2002年,许兆娥离开老家,只身来到城里打工。只有作出改变,日子才能过下去。

  许兆娥只有高中学历,一个农村妇女能在城里找到的所有工作,她都尝试过。漂泊动荡,无依无靠,是那段时间的生活写照。

  去医院做护工,源自一个巧合。

  2004年的一天,许兆娥看到报纸上的一则招聘陪护的广告。“什么是病陪?需要做什么?”许兆娥的大脑一片空白。为了生计,也来不及多想,她决定去试一试。

  就这样,经过岗前培训,许兆娥成了济南大家园健康管理公司的一名护工。很快,许兆娥接到了任务——一份来自某省级医院重症病人的护理工作。

  在护士的带领下,许兆娥来到重症监护室。刚一进门,不由得紧张起来:看着病人身上插满的管子、输液袋里五颜六色的液体,听着各种仪器设备“滴答”的响声,许兆娥有些发怵。“这与日常培训完全不同。”许兆娥回忆道。

  翻身、鼻饲、擦洗身体……第一次“实战”,许兆娥显得小心翼翼。尤其是患者长期卧床,导致大便不畅。“第一次为患者抠大便,确实感觉有些恶心。想起当时的情形,一整天都吃不下饭。”许兆娥说。

  “做护工苦吗?”记者问道。

  “当然苦。各种艰辛,只有亲身经历过才知道。”但许兆娥从来没诉过苦,“喂饭擦身、端屎端尿、清理呕吐物……做的都是最累、最脏的活儿,很多人不愿意碰一下的‘脏东西’都是她工作的日常。”哪怕经历了曲折,许兆娥也都咬牙挺了过来。因为她有一个梦想,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家庭的现状,让儿女们不再受苦。

  做护工最需要的是认可和尊重

  当初决定要做一名护工时,许兆娥遭到了家人的反对,觉得很晦气。在许兆娥看来,这是她当时最好的路。

  “刚工作的时候,丈夫不让进家门,每次在门外换好衣服才可以迈进家门。”许兆娥说,这些经历让她觉得委屈。
 

  有一次,公公因脑梗住进了医院。入院第三天,意外情况发生了。老人突然脸色发紫,血压、心率不停地上升。医护人员各种方法也无济于事。这时,许兆娥来到病房,在和护士的交谈中得知,老人已经3天没有排便。敏锐的许兆娥找到了症结,她赶忙借来一次性手套,蘸上开塞露,将干结的大便一点点抠了出来。不一会儿,公公的脸色逐渐红润起来,血压、心率也慢慢恢复正常。

  也正是这次举动,彻底改变了家人对她的看法。更让许兆娥自豪的是,2012年,她代表山东省参加全国女职工技能创新大赛,取得全国第10名的好成绩。

  许兆娥说,做护工从来不是一件容易事。不仅要掌握专业的护理知识,还得喂饭、擦身、洗漱、排便等。“遇到不能动弹的危重患者,得时刻操心着,观察着一举一动,随时做好叫护士的准备。”许兆娥说。

  十几年前,一个15岁的女孩因气胸住进了重症监护室。“许妈妈,许妈妈……”病痛、孤独,让女孩忍不住大哭起来。为了让女孩减轻疼痛、缓解焦虑的情绪,许兆娥找来各种搞笑视频,陪着她讲故事、拉家常,甚至买来女孩最爱吃的水果。一句句宽心的安慰,女孩焦虑不安的情绪渐渐安静下来。“孩子叫我一声‘许妈妈’,我做啥也心甘情愿。”许兆娥说。

  “许阿姨照顾老太太,比我这个做儿子的还尽心。”一位患者家属这样评价道。许兆娥说,她最见不得患者受苦。她要做的,就是帮他们减轻痛苦,顺利渡过难关。尤其那些长期卧床的老人来说,如亲人般的关怀有时比药物更具疗效。“做护工,就是以心换心,你真心对他们好,他们总能感受得到。”许兆娥说。

  希望护工行业能够“后继有人”

  “这是个苦差事,年轻人不愿干,导致护工的平均年龄都在50岁以上,60岁以上的护工也不在少数。”从业18年,许兆娥感触颇深。目前,我市的护工从业人员大多来自农村,女性比例要高于男性,而“收入可观”是大多数从业者入行的初衷,“特护的收入每天在300元左右,不是万不得已,谁愿意干这活儿?”

  目前,护工行业由两大阵营组成:采取公司化管理的“正规军”和无组织、纯个人的“游击队”。不论是“正规军”还是“游击队”,都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许兆娥说,一方面,“护工”入职门槛低、年龄偏大、专业素养不高等问题备受社会诟病;另一方面,成熟可靠的护工资源缺乏,给广大患者造成不便。此外,随着家庭服务业的蓬勃发展,许多年龄小、学历高的从业人员转型从事家政工作,让“护工行业”用人更加捉襟见肘。

  同样是照顾人,护工跟保姆还是不太一样。“护工是有专业技术门槛的。比如针对骨折、心脏病患者,我们的护工都掌握了相应的护理知识。”许兆娥说,看护患者其实是专业性相对较强的工作,如果人员文化层次较低,其接受相关专业知识能力差,会导致培训难度增大且效果不明显。

  近两年,受疫情影响,许兆娥的工作量大了许多。曾经,受疫情防控政策的影响,许兆娥连续两个多月“封闭”在病房。为此,许兆娥的身边有不少人选择“退休”,“毕竟护工还是累,年龄大了就干不动了。”

  2021年,许兆娥所在的济南大家园健康管理公司与济南技师学院开展校企联合,开设病患陪护专业,希望能够吸引、培养更多的青年才俊,让这个濒临“老龄”的行业注入新鲜血液。“希望更多年轻人投身其中,让护工行业‘后继有人’。”许兆娥说。


记者:时伟

编辑:王静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