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 赶集

 ——“俺村.俺娘”系列之十九

李东红

现在每次回到老家,我都喜欢到镇上赶集。

集市上,路两边,啥都有,小到针线,中到桌子板凳,大到冰箱洗衣机什么的,尤其是还有我喜欢吃的甜果子,尖尖的、弯弯的那种,上面有一层白糖,像个弯月亮。小的时候,娘经常给我们做这种甜果子吃。现在每次赶集,我都会买一些带回郑州,也带回了一种记忆。

小时候第一次赶集,还是跟着娘。

那个时候家里条件不好,为了补贴家用,娘经常做布花,然后拿到集市上卖,就是女孩子扎头上的那种。

那天晚上,娘做布花做了一个晚上,我半夜醒来的时候,娘还在做。她想多做一些,多卖点钱。

第二天一大早,娘喊上我,步行出发了。乡间的小道上,娘左胳膊上挎着篮子,右手拉着我的小手。小路两旁,是刚刚抽穗的麦田,还有摇着头的油菜花。

大约一个小时,到了镇上的集市。集市上的人真多,摩肩接踵的,各种叫卖声此起彼伏。娘一声不吭,在路边找个摊位坐了下来,满篮子的布花放在面前。怕我跑丢了,娘就让我坐在她的身边。

第一个来买布花的是一个阿姨,带着她看上去大约七八岁的女儿,布花5毛钱一朵,当五颜六色的布花戴在女孩儿头上的时候,她“咯咯”地笑了以来,开心得合不拢嘴,露出了还没有长齐的牙齿。

到了中午1点多,一揽子布花卖完了,一共卖了20多块钱。

“走,孩儿,妈给你买烧饼吃去。”娘从地上慢慢站起来,拉着我的手,来到了一个烧饼摊前。

“一个烧饼,5毛钱牛肉。”娘对摊主说。

烧饼加牛肉,真好吃啊,但那时候是一种奢侈。

我刚咬了一口,发现娘没有吃:“妈,你咋不吃啊?”

“妈不饿,你快吃吧,正长身体呢。”

我知道,娘不是不饿,而是不舍得吃。

第二次赶集还是跟着娘。

那个时候,俺家种了甘蔗,村里人都叫甘蔗为“甜秫秸”。那天,娘用架子车拉了一车收获的甘蔗,艰难地走着,满头大汗,我在后面帮娘推着。

还是那条乡间小道,还是那个热闹的集市。

还是一个上午,还是娘不舍得吃,给我买了一个烧饼加牛肉。

第三次赶集,是跟着父亲,卖牛。

那个时候,家里养了一头牛,也是一个壮劳力,犁地、耕地、拉麦,都是它。有时候,父亲和娘忙农活的时候,我割草喂牛。怕牛被偷,每到晚上,都把牛牵到我住的西头小屋里,看着它。

其实,娘不舍得把牛卖掉,之所以卖牛,是因为家里条件不好,父亲坚持要卖。

集市上专门有一个卖牛的地方。那天,卖牛的人很多,有大牛,也有小牛,还有身上长着斑点的花牛。“行伍”不停地在牛市上来回穿梭,帮人讨价还价。父亲戴着一个灰色的帽子,穿着一件灰色的上衣,抽着烟,蹲在地上,一声不吭,等待着买主。

等了大半天,先后来了几个买牛的,讨价还价后,觉得价格合适,父亲把牛卖给了一个买主。临走的时候,父亲买了几个糖果,装在了我的口袋里……

眼下,种庄稼都已经机械化了,集市上已经没有了卖牛买牛的了。

有一种记忆,很美好,不论岁月如何流淌,也会留在心里,就像村头的那棵老树,那个老屋。

赶集,也是如此。

【作者简介:李东红,河南扶沟县人,毕业于郑州大学新闻系,曾历任《河南日报》编辑、记者,新闻特稿部副主任,新媒体部副主任。现任《河南法制报》总编辑。曾出版《想去看雨》《反贪在行动》《我是警察》《生命的追问》《写给母亲的52封信》等5部长篇小说和散文集。其中《生命的追问》获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