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 | 让群众成为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展示者

在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的城里乡间,常年活跃着一支文化管家队伍,他们不仅吹拉弹唱样样会,棋琴书画样样通,而且做起群众文化工作个个都是行家里手。新塘街道文化管家陈颖斌就是其中的一员。

2020年1月,陈颖斌走马上任。面对一幢刚刚投入使用的总建筑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的街道文体中心大楼,陈颖斌动脑筋、想办法,组建“街道戏曲爱好者群”,开设钉钉线上视频直播教学课,举办“墨香新塘”大型书画艺术作品展、组织开展“名师进村社”文化惠民系列活动……2年不到,完成各类文化培训课程300余课时,培训人员达2万余人次,组建基层文体社团22支。

“作为萧山区成功创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特色样本,文化管家项目实施4年来,实现23个镇街(场)文化管家全覆盖,共助力镇、村组建文化团队643支,开展各类活动470余场,挖掘打造特色文化品牌近20项,线上、线下累计艺术培训超1.2万小时,服务群众55万人次。该项目先后被杭州市委宣传部、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进行推广,制定的《文化管家服务规范》已作为杭州市地方标准发布,《文化管家案例集》也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图书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发行。”萧山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汪春霞说。

“菜单”式服务,村民从“灶台”走向“舞台”

近年来,在一些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普遍存在擅长组织文化活动,但不擅长创新开发文化品牌的短板;部分乡村因基层文化存在服务投入不足、专职管理人员匮乏、文化活动形式单一等问题,文化设施建、管、用脱节的现象还比较严重,个别街道社区因体制机制不顺,致使文化干部专岗不专职,公共文化服务更是少内容、缺质量、走过场。

2018年,萧山区主动聚焦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缺乏专业人才、服务效能不高、群众需求难以满足等痛点难点,结合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以供给侧为切入点,创新推出文化管家托管服务模式,按照“政府出资购买服务,社会文化机构按照服务清单、以基层文化场馆为阵地”的方式,向群众提供贴身式公共文化服务,以社会化的形式搞活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实现镇镇有文化管家,村村文化“活”起来。

戴村镇是萧山区最早开展文化管家试点的3个镇(街)之一,现在镇上常驻有两名文化管家。按照管理规定,文化管家实行“1+4”工作模式。每周1天集中在萧山区文化总馆进行任务领受、业务能力提升培训、问题交流与梳理,4天驻点各镇村,了解基层百姓文化需求,发挥自身文化特长,提供专业文化服务,并配合做好文化礼堂(文化家园)等文化场馆运营管理。

“文化管家要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村民所需所想,并通过任务化、清单式的量化要求提供差异化、精准性服务,才能为村民在家门口量身定制精神文化大餐。”在戴村镇文化广播站站长沈镇看来,文化管家让人们看到更多乡村文化的美好。

在文化管家提供的专业指导下,基层群众的文化意识和文化需求被极大唤醒,让村民从家中“灶台”走向公益“舞台”。自2020年5月以来,在文化管家策划指导下,全区村民独立演出超110场,创新编排280余个节目,参与演出人数超过5万。

“文化管家的实施极大提升了基层的文化活动层次。进化镇在去年的建党百年庆祝活动中,花费8万元采购了额外的文化管家服务,‘菜单’包括选拔、组织村民排练14个文艺节目,文化公司提供4个高水平的节目,举办一台晚会,拍一条快闪活动视频。”进化镇文化管家华振栋说,像进化镇一样,越来越多的镇、村开始在区财政“买单”的“菜品”之外,额外“加菜”。目前,萧山区85%的镇街进行了镇级采购,有的镇街从2020年来一直进行镇级采购;262个村社进行了村社级采购,累计采购3144课时,用于品牌团队提升打造、村域特色文化挖掘、文艺作品创作等。

供给侧改革,让原有“空壳”场所派上用场

萧山区文化管家的发展过程是从实践到创新的过程。萧山区政府和各镇街从供给侧改革发力,为文化管家项目提供了体系保障和财政支持,让许多乡村的“空壳”场所焕发生机。

“2018年底,文化管家项目在萧山区戴村镇、河上镇、闻堰街道3个镇街展开试点;2019年,在试点成效基础上,萧山区政府每年投入500万元采购文化管家区级服务,并向各镇街全面推广;2021年,文化管家社会化服务向村社基层全面延伸;今年初,萧山区在打造新时代共同富裕新标杆工作中,又将文化管家项目全域推广列为精神富裕突破性抓手之一,目标是3年实现村级全覆盖。”汪春霞介绍。

为解决基层专业文化人员缺乏的困局,2019年8月,萧山区出台的《萧山区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实施方案》明确规定:总馆向各分馆配备文化下派员一名,萧山区财政每年配套专项资金100万元,用于全区文化馆分馆体系化、规范化、标准化、数字化建设。2020年,萧山区《文化管家服务规范》发布,又对服务主体、服务对象、服务内容、组织实施、服务评估等内容进行系统规范界定,为文化管家服务模式推广提供标准化指导。2021年,萧山区政府又出台《关于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实施办法》及实施细则,从场馆投入补助、场馆设施开放运行补助、公益文体项目活动补助、对群众文化和体育团队的补助、社会力量运营大型公共文化场馆设施的补助5个方面,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入口。当年,即对全区19个项目、26个团体活动进行了补助,金额达700余万元,大大激发了全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热情。

“萧山区文化管家这一创新模式的价值在于提高了农村文化礼堂等场馆设施的综合使用效益。同时,又把原来只在城市、文化总馆开展的公共文化培训和服务,匹配到了基层,使乡村百姓也能就近享受和城区同等品质的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同时,数字文化馆通过建立线上总分馆系统,上传艺术普及数字资源课程,进一步统筹文化资源,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在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杜娟看来,文化管家让大量乡村文化场所,尤其是“空壳”运转的文化场所有了用武之地。

“自从有了文化管家,我们到农村文化礼堂的时间多了起来,原来躺在房间里的活动器材也用起来了,村里的各种文化活动也多起来了,我们老年人的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了。”闻堰街道的劳大伯提到文化管家赞不绝口。

城乡一体化,打通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公共文化服务是一项润物无声的文化事业,也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名片。让文化之风充盈社会空间需要付出更多努力,量体裁衣才能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的匹配程度,才能让公共文化服务更有力量、更具人气。”在湖州市委党校副教授刘艳云看来,当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乡文化的冲突和隔阂问题尤为突出,甚至在一些农村地区出现了农民的文化认同危机。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在于推进乡村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以及加大城市文化对乡土文化的吸纳,从而消解城乡文化冲突与隔阂,增强农民对城市文化的认同与融入,最终促成城乡文化共融发展。

“文化管家从最初以团队建设、课程培训、活动组织为主,到现在延伸向本土文化挖掘、特色品牌打造、礼堂机制建设、文化艺术创作、参与社会治理等方面,把公共文化培训和服务匹配到基层,使村民也能就近享受高品质的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打通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最后一公里’。”汪春霞表示,项目实施以来,已经吸引了一大批专业人士来到萧山、走进基层。此外,萧山区政府每年还投入500万元采购文化管家区级服务,通过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向镇、街道派送专业人员和服务,社会文化机构每年为每个乡镇提供80课时文化培训课,并为每个乡镇建立起“三团三社”(艺术团、民乐团、合唱团、摄影社、文学社、书画社)。

今年,萧山区正在启动文化管家数字化项目的建设,借助数字技术,构建集展示、点演、采购、评估、信用于一体的新型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一方面,通过文化管家发展更多的服务主体和服务人员,不断壮大基层文化队伍;另一方面,通过打造文化管家数字化平台,运用数智化服务管理,提升文化服务满意度、管家服务效能与政府管理效能,让基层群众真正成为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展示者、分享者。

“激活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潜能,让每一个设施都用起来;挖掘公共资源潜力,在老百姓身边建设一批小而美的公共文化空间;促进公共文化网络向基层延伸,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作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萧山样本,文化管家从试点到推广,再到向镇村延伸,一路走来,文化管家都有很强的靶向性。对浙江省域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为推动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在标准化、均衡化的基础上实现品质化,迈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经验。”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共服务处处长仲建忠表示。

文化管家在戴村镇沈村文化礼堂对村民进行舞蹈教学

(萧山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供图)

责编:杨子思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