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最美陕西文物安全守护人”入围者王立训

今天我们走近2022年第二届“最美陕西文物安全守护人”入围者王立训。

王立训,男,汉族,1971年出生,中共党员,现任富平县城区文管所(文庙博物馆)副所长(副馆长)。

2003年王立训从部队退伍后分配到富平县文化和旅游局,从事文物工作已经19年。平时既是藏品保管员、又是讲解员、还是一名保卫人员,同时又是警犬驯养员,在平凡的岗位上,成长为一专多能的“多面手”。

无怨无悔,倾情奉献文物工作

王立训常常讲:“对文物永存敬畏之心,无愧于天地,无愧于人民。”他认为,自己只是人间一匆匆过客,必须全身心为文物工作尽心尽职,做一名忠实的文物守护人,自己经手管理的一批批藏品必须完完整整的永传后世。他的工作感悟是,认真做好每项工作,充实工作每一天,善待手中的每件文物藏品。



文物藏品门类多样,千姿百态,各有不同,有来自新石器时代的,有来自汉唐的,跨越了历史的长河呈现在每一位驻足凝望者的眼前,记录着中华民族历史进程,弥足珍贵。在文物面前,他觉得自己永远是一个“小孩子”。

平时保管文物,要轻拿轻放,分门别类,除尘保养;要熟记每件藏品的来源、年代、重量、外型尺寸、完残程度、级别、简述、编号、存放位置。


他对文物藏品数据熟记于心,如数家珍,平时工作中坚持做到三个原则。一是对外守口如瓶,注意保密,平常处世交友也要择善而交,保密是文物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二是文物事必作于细,不分时分地,及时记录整理记录每一次交接,每一件藏品的数据,清理其外表,妥善安全存放;三是弘扬正气,以热情认真的态度完成每次讲解任务。

厚积薄发,努力提高业务能力

王立训认为,文物承载着华夏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要将一件件沉睡的藏品展示出来,讲出来,对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认同感,意义重大。


为了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王立训平时注重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熟记每件文物的历史沿革、历史时代、出处及重要特点,通达晓意,以古寓今,经常以“一日不读书则此日闲过”用以自警。19年来他认真学习文博相关期刊,通过不间断地学习掌握了文物相关知识,思想认识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提高。

厚积才能薄发,量变催生质变,从每次的资料搜集整理、学习掌握,全程了然于心,使他能从容地应对每次讲解,多年来,先后抄录碑文40多篇,义务讲解累计1000多次。平时善于积累学习,先后在《中国文物报》发表数篇宣传文庙博物馆珍贵文物的文章,并得到了广泛好评。

不忘初心,始终坚守工作岗位

作为一名文物人,王立训能够永葆一颗感恩的心,坚守初心不改,使命在肩,永不懈怠,勤奋工作,守护着每一件文物藏品。富平县文庙博物馆是小型博物馆,人手少,保护工作不分昼夜,24小时值班值守。多年来,王立训以所为家,栉风沐雨,无论岁月如何更迭,初心不改,忠于职责。

时光匆匆,如今虽已两鬓成霜,但为了守护好文物安全,今生无怨亦无悔。10余年来,他恪守各种规章制度,没有完整的双休日、节假日,因为他牢记自己是一名重任在肩的文物传承者,守护人。


他在实践中探索优化了文物库房四种防范模式,即人防、物防、技防和犬防模式,有效创新了“守点加巡防”模式,即重点部位,两防暴犬守点,一田园犬巡防。犬与人的密切配合,利用犬防的经济性,机警性、机敏性和忠诚性,形成了库房保卫的立体网。通过多种防范机制,确保了文物库房多年安全无事故。


下期我们走近“最美陕西文物安全守护人”入围者、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鉴定研究中心副主任权敏


来源 | 局督察与安全处

编辑 | 汉唐三三

制图 | 杨景艳

校对 | 汉唐三三

审核 | 屹夫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