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城市里的“摆渡人”:外卖小哥生存现状“调查报告”出炉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严粒粒 通讯员 陈雯怡

炎炎夏日,你有关注过身边的外卖小哥吗?

每日穿梭在大街小巷,他们与时间赛跑,只为把餐食、药物、生活用品等及时送到人们手里。火灾现场劝退人群、疏导交通为消防车开路、奋不顾身勇救落水者……在各类民生新闻中,我们也总能看到他们的身影。虽然常常不知其姓名,但他们,却实实在在地已经成了我们大部分人生活中“最熟悉的陌生人”。

最近,一本新书《中国外卖》吸引了许多关注外卖小哥这个群体的读者。

这群奔跑在中国大地上的700多万城市骑手,他们来自何方?为何选择这份工作?他们在城里生活还好吗?在跑单中有何甜酸苦辣?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又如何?为了解开这一系列疑惑,作家杨丽萍在两年多的时间里采访了近百位外卖小哥,写下的这本反映外卖小哥生存现状的长篇报告文学,近日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杨丽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家庭期刊集团原总编辑、编审,多年来关注大众生活。她与浙江理工大学教授、作家朱晓军共同创作的《快递中国》,曾在读者中引起广泛共鸣,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先后荣获第六届徐迟报告文学奖、北京文学奖、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根据该作品改编的电视连续剧还入选了国家百部重点片单。为写《中国外卖》,杨丽萍历时两年,前后采访外卖小哥近百人,多次深入外卖站点进行田野调查。

这是一份近百位外卖小哥的生活实录,也是数百万外卖从业群体的人生缩影。杨丽萍所记录的这些外卖小哥,他们渴望改变现在的生活,愿意为家人无私付出,对陌生人主动伸出援手,在疫情和危难中敢于担当。虽然是一个个平凡的普通人,他们身上却闪烁着温暖动人的人性光芒。也许送外卖起初只是帮助他们走出贫困的羊肠小路、逃离困厄的小舢板。但在这里,他们把看似无奈的选择,当作了美好生活的起点,在最深的幽暗中点燃希望,找到了安稳与尊严,突破困境的茧,蝶变成了更好的自己。

比如,一天跑七八十单,行三万多步,把自己打造成了“单神”的楚学宝;和丈夫一起送外卖的女外卖员刘海燕;外卖诗人王计兵;为了孩子治病在上海送外卖的张伟超;为了女儿的手术费用,每天跑十七八个小时,最多时20多个小时,只睡三四个小时觉的戴子;屁股下面两套房的牛人外卖小哥老曹;抱团跑单,合租一室,相互照顾,轮流做饭,每人每月寄回家一万多元的外卖三兄弟;驮着女儿送外卖的李帮勇;一条腿支撑人生,为了给孕妇送外卖41秒蹦到7楼的王建生;从一个普通外卖小哥一路成为管理者、全国劳动模范的宋增光等等。

而让不少读者读完尤其感动的莫过于书中讲述的疫情下不顾自身安危,冒险为医护人员和隔离的民众搭建起一条补给线的外卖小哥们。比如在武汉“封城”的70多天里,跑了800多单,在空荡荡的街道上跑了5000多公里,为老人买药,为医生送餐食,为居民送物资的王涛;疫情下其他人都不敢跑医院,他却坚持为医院跑单,还送孤苦伶仃、生病无助的老人回家的赵彬……在最艰难的那段时间,是这些外卖小哥勇敢地站出来,成了城市里最需要的“摆渡人”。

说起《中国外卖》这本书创作背后的经历,杨丽萍坦言,自己采访外卖小哥以来遭拒的次数,已超过她30年的记者生涯,但她十分理解拒绝背后的原因。

“这是我写作生涯中最为艰难的采访,外卖小哥大都不愿接受采访,接受采访会耽误跑单,小哥的收入靠一单一单累积起来的,他们的日子——孩子的奶粉、父母的医药费、房贷月供,以及他在这座城市的吃喝拉撒也都靠这一单一单支撑的。”杨丽萍说道。

她曾从早7点追踪到晚10点,观察一位小哥如何取餐、送餐,他的衣食住行,感受他的苦恼、困惑、欣喜、感动与烦恼,面临的压力,接触他的家庭成员,从细微处洞察其真实的生活状态。“这不知要耽误小哥少赚多少钱。有的小哥一天要跑十几个小时,留给他休息的时间极其有限,我实在不忍心再‘压榨’他,有时会按时间支付一些误工补偿。尽管如此,我还深感歉疚。”

当下还没有一部反映中国外卖小哥的长篇报告文学。这本书里的外卖小哥的故事,能够帮助更多人真正走近外卖小哥,对他们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敬意。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