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社·生态监督」吃鱼,你会担心汞污染吗?

近年来,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伴随着的废弃物排放加剧,造成土壤、水域等重金属的严重污染,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汞”。甲基汞是毒性最强的汞化合物之一,可通过食物链由低营养级的水生生物逐级传输到高营养级的水生生物体内。当年震惊世界的日本“水俣病”事件,就是水体污染导致的甲基汞中毒。

日本“水俣病”事件

1956年,日本水俣湾的许多居民都得了一种怪病,患者轻则口齿不清、步履蹒跚、手足麻痹,重则神经失常,直至死亡。经过调查,罪魁祸首是当地化工厂向海洋中排放的汞,这些汞富集在鱼体内,并被当地人所食用和吸收,最终致病。这种病被以发生地的名字命名,称为水俣病。直至今日,水俣病一直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环境污染灾害事件之一。

鱼类如果生活在汞污染的环境中,很自然就成了甲基汞的富集地。那么,在我国,鱼体内的汞含量到底处于什么水平呢?

从整体数据看,目前我国的鱼汞含量大体上低于国内和国际标准,所以在我国食鱼的健康风险并不大。在一项最新研究发现,近30年来,我国鱼类汞含量呈显著下降趋势。

1980年至2014年中国鱼类中总汞浓度(mg/kg;蓝色柱状图)及地区人均鱼类年消费量(用不同的背景色表示)的空间分布 图源:《Eco-Environment & Health》杂志

科研人员系统整理归纳国外权威专家公开发表的研究数据发现,西方发达国家是全球人为大气汞排放的主要贡献者。据估算,自1850年工业革命至1950年的100年间,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大气汞排放量累计高达20多万吨,同期我国汞排放量几乎可忽略不计。从1850年至2014年的164年间,全球大气汞排放累计高达35.2万吨,而我国仅约1.6万吨(且绝大部分是改革开放后排放的),不足全球排放量的6%,同期北美和欧洲地区排放贡献超过全球排放量的50%。

在上述背景下,研究人员利用数据荟萃分析的研究方法,通过系统收集1980年-2014年期间共计35464个鱼类样本数据,包括采样年份、研究地点、鱼类类型、鱼类种群/样本数量、鱼肉汞含量、摄食习惯等综合信息,建立了中国海洋鱼类和淡水鱼类总汞浓度的全国数据库,为系统揭示中国的鱼类汞污染风险时空分布特征,探明背后的控制机理奠定了关键基础。

1980年-2014年中国鱼类汞含量与人为活动引起的汞排放量时间变化趋势图。(A)中国鱼类样品中总汞含量的加权平均值(mg/kg;湿重);(B)中国人为活动引起的汞排放 图源:《Eco-Environment & Health》杂志

研究表明,从1980年到2014年的30多年间,我国大气汞排放量在逐年持续增加,而鱼类汞含量呈显著下降趋势。从1980年的0.196 mg/kg下降至2014年的0.054 mg/kg,降幅超过70%,平均每五年鱼体内汞含量减少0.024 mg/kg。

研究人员通过系统分析后认为,这主要与过度捕捞和消费需求的急剧增加导致海洋鱼类和淡水鱼类的生长周期缩短,食物链营养级下降及鱼类生长快速等因素有关。该研究成果揭示了社会系统对自然系统具有复杂而深刻的影响,二者的耦合研究对国际汞公约履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汞污染防治问题是极其复杂和充满争议的全球性环境热点议题。”该研究项目的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地化所张华研究员说,随着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度捕捞得以严格遏制,生态系统平衡进一步恢复,未来中国的鱼类汞含量可能会随食物链营养级增长、生长周期增加等因素而有所上升,但总体有望保持在安全水平,在生态保护与居民汞暴露风险管控需求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从而避免欧美等发达国家在汞污染防治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

该结果是由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香港城市大学、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美国拉玛尔大学、挪威水研究院等国内外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研究发现,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英文期刊《Eco-Environment & Health》(EEH)上。

透视社综合中国环境网、期刊《Eco-Environment & Health》报道

编辑:程艺

校对:吴月冉

审核:龚紫陌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