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武汉都市圈|“虾谷”潜江:6-16小时可将小龙虾送到500多个城市

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邵萌

以湖北三分之一的面积,贡献全省近三分之二的经济总量,这是武汉经济圈创造的数据。

2021年3月,我国发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其中提出,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加快武汉、长株潭都市圈建设,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

2021年5月,武汉都市圈同城化发展联席会议召开,武汉、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天门、潜江九市签署同城化发展合作框架协议,达成规划同编、交通同网、科技同兴、产业同链、民生同保的“五同共识”。

九座城如何一条心打造“引领湖北、支撑中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的增长极?位居我国中部的武汉都市圈,能否为其他区域提供发展借鉴?日前,中央网信办传播局指导的“九城同心向未来——2022年武汉都市圈媒体行”启动,带着疑问,封面新闻记者赴一线探析。

“中国虾谷”,已成为潜江最大的城市名片之一。摄影 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对许多食客来说,没有小龙虾的夏天,是没有颜色的。

6月30日,湖北省潜江市,我国最大的小龙虾交易中心不时驶出载满白色“保温箱”的货车。箱中,是分拣包装后或大或小的小龙虾,它们正驶向不同的城市,不同的餐桌。

这里,有580余家大小商户,服务着包括武汉都市圈在内的全省四万多户虾农,高峰日的交易量达1500吨。对虾农和商户们来说,这里还有一个他们更熟悉的名字——“中国虾谷”。

借助冷链物流网络,可将小龙虾送到全国500多个大中城市。摄影 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每天天没亮,一车车从附近、周边甚至更远地方的虾田运来的小龙虾,便会送到这里,进行分级、筛选、打包。只要6到16个小时,借助冷链物流网络便可送到全国500多个大中城市,包括乌鲁木齐和三亚。

在交易中心,可以看到一个特殊群体,她们被称作“虾嫂”。在小龙虾产销旺季,每天早上6点多,数以千计的“虾嫂”就会出现在堆满活虾的货柜两边。几乎是一眨眼的功夫,她们便会在虾堆之中按照重量等标准,挑选出不同品级的红虾或青虾。除了分拣,还有一些“虾嫂”会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剥壳、清洗等相对深度的加工工作。“每天上班六七个小时,每月收入五千多元,比出门打工强不少。”小龙虾交易中心一位负责人对记者说。

小龙虾价格指数是全国小龙虾市场的“风向标”。 摄影 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在交易中心的一块大屏幕上,记者看到实时滚动的小龙虾交易价格。“每天会公布全国几十个城市的小龙虾价格。我们的小龙虾价格指数,可以说是全国小龙虾交易价格的一个风向标。”这位负责人还告诉记者,“除了江汉平原,湖南、安徽、江西、江苏、四川等地的商户和养殖户,也有不少会将小龙虾送到这里。”

电商,成为潜江小龙虾销售的重要渠道。摄影 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潜江小龙虾交易中心,由湖北潜网生态小龙虾产业园集团有限公司建设,是湖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点、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数据显示,2021年,潜江鲜活小龙虾交易额达84亿元,小龙虾加工产值逾200亿元,产品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熊口镇,潜江规模最大的小龙虾养殖基地,同时也是“虾稻共作”种养模式的发源地。

赵脑村一处“虾稻共作”基地。摄影 封面新闻记者卢荡

在熊口镇赵脑村的虾田边,61岁的村党支部书记赵常洪告诉记者,“刚卖了1400斤虾,收了两万元。”说完,他又补充道,“今年的行情比去年好,去年疫情影响还是比较大的。”

潜江市熊口镇赵脑村村党支部书记赵常洪。摄影 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烈日下,头戴草帽的赵常洪脸上深深的皱纹间,夹杂着汗水。虽然长着一张“老农”的脸,但他在手机上熟练地点几下,“虾稻共作”基地的数据便被他实时掌握,比如:水温35℃,PH值7.5……他告诉记者,如果数据出现异常,技术人员就会收到信息,及时进行处理。

赵常洪说,赵脑村曾是潜江有名的偏远村、贫穷村,因为发展“虾稻共作”,如今不少村民的家庭年收入已经超过二十万元,有些人甚至还将养虾技术带到外地进行养殖,事业做得更大。

潜江市小龙虾产业发展促进中心主任刘挺透露,当地把小龙虾产业作为“城市名片”来打造,紧紧围绕将小龙虾产业打造成湖北下一个千亿产业的目标,推进“潜江龙虾”区域公用品牌建设。2021年,潜江龙虾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已达到251.8亿元。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