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半百得四子!泉州一对夫妇背后藏着这样的故事

修路筑桥,不管是在古时还是当今,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民生工程。它不仅让交通更便利,也让人们的交流更紧密。人们为桥所取的名字,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寄望。

泉州德化县雷峰镇李溪村有座狮子桥(又称“四子桥”),这座建于明初的小石桥已有600多年历史,至今仍是李溪村村民出行的重要通道。

这座狮子桥已有600多年历史


溪上无桥可通行 乡民齐心协力造桥

在持续一段时间的暴雨后,6月下旬的一日晴天,记者前往李溪村探访狮子桥。

这是座隐于茂林中的石板桥,桥的一边是农田,另一边是新修的水泥村道。桥面2米多宽,桥长16米,长条石铺就的桥面长了些草,桥下是潺潺的溪水,一块块石头垒砌成的桥墩,历经溪水冲刷而留下斑驳沧桑的痕迹外,依旧坚固无比。

石头垒砌的桥墩

今年61岁的陈先宗是李溪村的村民,也是一名小学老师,对李溪村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等颇有研究的他向记者讲述了这座桥的来历。

李溪村有条溪叫“底溪”,也叫美魁溪,溪虽不宽,但水流急。先民沿溪两岸耕作生息,然而每逢暴雨,山洪为患,溪上无桥,人们的生活出行非常不便。相传明朝初年,李溪村的辛家夫妇勤劳耕作,略有结余。夫妇二人商量决定,为了村民出行方便,在溪上架一座桥。这对夫妇在左邻右舍的支持下,经过多方努力,在永乐十一年(1413年)修建了这座桥。辛家夫妇在年过半百后得四子,以高寿善终。于是人们就把这座桥称为“四子桥”。

瀑布挂山间 石桥下游有狮潭

四子桥又叫狮子桥,皆因此桥下游不远处有处狮潭。

沿着狭窄的古驿道,在陈先宗的带领下,记者一行前往狮潭。“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戴云山下的李溪村竹林茂盛,古树成群,步入其中,犹如进入碧翠的海洋中。穿行在竹林古树间,倾听流水声震动着清幽的山林。只见一道瀑布从山崖上飞流直下,雾气升腾。

狮潭与瀑布

“这就是狮潭,潭中石为雌狮的狮头,崖上的那石头为雄狮的狮头,它们共同守护着村民安居乐业。”陈先宗说,狮潭两侧分别是虎贲山和金鸡山,民间有传说,古时底溪有条修炼千年的小黄龙时常作乱,上天派了戴云山的雄狮、虎贲山的雌狮以及金鸡山的狮子一同镇守。一番拼杀,小黄龙败下阵来,从溪底石壁钻了个大洞潜入水中。为防止小黄龙再作恶,雄狮仰头坐化镇守潭上,雌狮则俯卧坐化在潭中,金鸡狮子坐化在金鸡山的半山腰,而虎贲上的大老虎高高在上望着。由此,这一大深潭被称为“狮潭”。


传承农耕文化 打造农耕文化村

据介绍,横跨底溪的还有一座2018年建成通车的大溪桥。虽有新桥分担人流量,但狮子桥依旧是村民通行的重要通道。

李溪村位于虎贲山下,在雷峰镇的西北部,距德化城关约15公里,是一个传统的农耕古村落。仲夏时节,层层叠叠的梯田里青葱稻浪,如一条条绿色带子迎风飘扬。梯田依着山势从山脚往上延伸,美不胜收。在错落有致的梯田和苍翠的竹海间,几头耕牛悠闲食草。

李溪村梯田

据载,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李溪村陈姓族人在此开山垦田,筑堰开渠,逐渐形成敬牛的习俗,村民们会为耕牛过节。李溪村党支部书记陈华焱告诉记者,自2017年开始,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村里都会举办耕牛节,再现戴云山区原生态的农耕文明与文化传统。

近年来,立足于当地农耕特色,李溪村正全力打造农耕文化村落,目前已建成农耕文化馆,展示着村民捐赠的犁、风鼓、土砻等各种具有农耕文化气息的用具。下一步李溪村将依托百亩梯田千亩竹海的自然生态,打造集观光、写生、采摘、体验为一体的最美梯田,建设梯田露营地。


相关阅读 *安溪蓬莱镇“狮林桥”

安溪蓬莱镇鸿福村有座“狮林桥”。此桥位于鸿福村的西墘,周围是茂密的树林,大风吹过树叶会有洪亮声响,因此人们也将西墘唤为“狮墘”。鸿福村党支部书记李存金告诉记者,西墘的农田和村庄中间有条西墘溪,以前村民出门耕种要绕路,非常不便。上世纪90年代,通过华侨捐资、村民集资的方式修建了这座石拱桥,取名“狮林桥”。狮林桥虽仅十来米,却能让村民少走300多米路。它不仅便利了西墘村民,也让西墘与周边的植洋、上智、上西、上东、岭美等村联系更紧密。


来源:东南早报

记者:陈小芬 王柏峰

实习生:林贤敬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