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 | 一方水土一方情

● 李沐 文

● 王高杰 点评

一方水土一方情。摄影人更多的时间是生活在自己的家乡,如果能够善于从脚下的土地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扎根本土是最容易获得优势的,也更容易把一个题目做深。这既有利于摄影技术的提高,用照片记录当地的发展进程,又可能通过摄影对本地区发展发挥推动作用。

在摄影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热爱脚下热土,坚持关注黄土地上的人与事,持之以恒发掘关于西北地域的题材,为当代中国纪实摄影留下了不朽的影像。这些陕西纪实摄影群体的优秀摄影家拍摄的对象大都是基层农民、城镇小市民以及工人,他们认定相机捕捉对象是客观真实的,以此致力于记录现实、还原现实,为人民存照,为历史存照。正是凭借自觉的使命感和质朴的底层视角,他们镜头里在西部沃土上生活的人民影像才有了栩栩如生的质感,得以被大众了解,见证了岁月变迁。

同样出身于黄土地的摄影家黑明,他的代表作品之一《100年的新窑子》被称为“观察中国农村的样本”。为了拍摄一个关于村庄的摄影专题,他将镜头放回自己的出生地——陕西。他觉得,摄影人要想拍到最鲜活的东西就必须融入到当地人的生活中。所以他8年间去了30多次新窑子村,拍下了许多人人生中的一瞬间,写下了他们漫长而短暂的一生中可能永远不会被别人了解的故事,展现了黄土地上质朴人民丰收的喜悦、土窑洞里家庭生活的浪漫温馨。影像的力量将新窑子人身上具备的优秀民族精神发扬,也把新窑子所反映的时代变迁载入史册。

苍茫广阔的黄土高原就像一幅优美的油画、一首古老而质朴的民歌。陕北独特的自然风景、人文习俗、地域文化以及红色传统,吸引了众多当地、外地摄影人行摄记录、深入挖掘。在前辈摄影家的感召下,摄影者用镜头聚焦黄土高原风光、特色窑洞、窗花剪纸、红火秧歌、黄河村落等具有陕北特色的题材与内容,展现出陕北人民勤劳、智慧、发展、创造的精神追求和拼搏力量,用诗意的摄影语言,抒发着对这方热土的喜爱之情。


雪后 鱼童 摄

点评:照片布局工整,右下的道路作为引导线,左下的丘陵和右上的古建筑分别位于画面黄金分割点附近,具有几何美感,加上一望无际的积雪,实为一幅“千里冰封”的北国风光图。


窑洞风情 丁弋 摄

点评:作者使用中长焦镜头拍摄了一幅雪后窑洞村庄全景图。画面清晰通透,布局高低错落,富有层次感。


“扮靓”黄土高原 吴乳玲 摄

点评:身着红衣的人物站满一条蜿蜒的小路,作者以此作为引导线和视觉兴趣点,点亮了整体偏暗的画面,也呼应了主题。整体曝光稍显不足,建议作者在后期处理时调整曲线。


上下五千年 于晓动 摄

点评:作者以舞台为中心进行对称构图,画面规整、平稳。以前景中的大量观众背影充当陪体,交代环境信息,可见演出的精彩程度。但由于元素较多,色彩过于丰富,使得画面稍显杂乱。


人勤待春来 亢晓丽 摄

点评:曝光准确,处于暗部的人物看得到影调细节,表情自然且丰富。整体布局交代了远处的丘陵和近处的农田,真实地体现了农耕时的场景。


平凡的世界 闫静 摄

点评:日落时分,窑洞前吃饭的农民和蹲伏着的田园犬,还有不远处的凳子、石磨,细节表现有代表性。画面洋溢着温暖、宁静的气氛,让观者身临其境般领略了窑洞生活。


过年 陈晓琴 摄

点评:作者以红色春联、灯笼和粉色的桃花点缀场景,通过色彩对比,为土黄色调的厚重感带来了喜庆的气氛。画面整体简洁、干净,元素多而不乱。


牛耕 刘芳 摄

点评:一个农耕间隙歇息的老农、一头挂着缰绳和农具的黄牛、一片翻耕过的黄土地,作者通过这三者构成了黄土高原独特的风景,画面朴素而真实。


窗下 李蕊 摄

点评:作者在夜晚拍摄窑洞生活图景,透过窗子,可以看到人物对话的身影,色彩温馨,虚虚实实,气氛感好。窑洞的独特结构分割画面,具有形式感。


陕北老人 张海霞 摄

点评:作者用长焦镜头拍摄,压缩景深,人物得以突出。同时,人物服饰的质感也被表现出来,影调丰富,表情自然,与环境搭配和谐,细节耐看。


黄土风云 李敏 摄

点评:作者通过逆光拍摄,有效地凸显了黄土高原上黄沙飞扬的场景,画面富有感染力。但是逆光拍摄时,作者还需注意人物主体的准确对焦。


迎福 符永昊 摄

点评:作者在一处高点俯拍,捕捉到参与“迎福”这一民俗活动的诸多细节。画面曝光准确,现场感强烈,但光线和色彩较为平淡,在疏密关系的处理上有待提升。


回忆 赵葆青 摄

点评:作者用框架构图的方式,将窗内的收音机、算盘、暖壶与窗外身着特色服装的村民融合在一起,时代的过往和现在也被有机融合了起来。


柔情似水 张莹 摄

点评:作者用了长曝光的拍摄手法,将汹涌奔腾的“母亲河”慈祥和蔼的一面凸显了出来。画面宁静美好,冷暖搭配得当,色彩也具备层次感。


回家 马占邦 摄

点评:作者用镜头细腻地描绘了阡陌之上的朴实生活,氛围平静而美好。画面简洁干净,光影、明暗关系处理到位。


窑洞门前喜洋洋 王一强 摄

点评:画面构图工整,细节刻画丰富,色彩对比鲜明,整体洋溢着欢庆的气氛。但视角相对较平,缺少影调和空间层次感。


播种 李燕 摄

点评:构图合理,前景农耕工具的三角形布局与背景的三角形山丘相互映衬,中间两个农民左右对比,画面和谐、平稳。初春时节的绿色和黄土地对比,凸显了春的张力。


舞动的青春 刘伟 摄

点评:照片展现了陕北民俗特色,中间舞者的表情刻画细腻,周围被高速快门凝固的飞尘也象征着青春飞扬。但人物后方有些曝光过度,导致影调层次感稍欠,明暗细节还需微调。


补种 戴俊岭 摄

点评:构图合理,弯曲的田畦赋予画面线条感,明暗映衬赋予画面层次感,黄金分割点处的农民和小黄猫赋予画面生动的情趣。遗憾的是左下角的明暗过渡稍显刻意,后期可适当调整。


古城闹春晓 曹平安 摄

点评:中间亮绿色的舞蹈队伍跟周围的人群服装色彩对比鲜明,且形成了明显的色块,再以树上星星点点的红灯笼作为点缀,画面具有层次感和几何美感。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