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失意的考生,也值得被“看见”

 

文 | 汪灿

重庆一名女生高考失利,未能报考心仪的西南大学。她在微博上向@西南大学发私信,诉说沮丧和迷茫。没想到,@西南大学很快以“小作文”回复鼓励:你的美好人生刚刚开始,怎么能描述为“死在这个夏天”呢?换个角度,不如向死而生,在这个夏天,生长出新的人生。目前,女生已决定复读,明年再次冲击目标。

这件事引发热议,很多网友表示有被校方“暖”到。的确,校方面对一位今年无缘该校的失意考生,没有选择性忽视,而是及时送上鼓励,这是对个体的“看见”和尊重。据报道,回复女孩的是校方官微运营团队的一名同学。或许,作出回复举动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人们愿意善意地去相信,拥有这样官微运营人员的大学,是具有人文关怀的。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网友评价此事是“最好的招生广告”。

每年高考放榜后,总有很多考生新闻引发关注。这几年,“高分考生查到分数,一家人欢呼雀跃/父母哽咽”类的视频,屡屡冲上热搜,人们隔着屏幕感受到同款喜悦,也不吝送上真挚祝福。是的,谁都明白高考的重要性,懂得考一个高分、考上理想大学对于一个人、一个家庭的意义,也能将心比心地理解孩子们和家长们的不容易。

但我们也不能忘了,高考作为一场选拔性考试,有成功者必然有失意者,有欢呼者必然有黯然者。而且,失意者中,除了部分是没有达线者,还有一些人属于本可以考得更高的分数、上一所更好的大学,但高考发挥失常。有时候,这种失常,可能还是某种意料之外的客观原因造成的。换句话说,高考考得怎么样,除了一条条清晰可见的分数线、录取线,每名考生也有自己的评估标准。比如,今年感动很多人的“扭扭车男孩”张亮,考出了超出一本线44分的好成绩,但他不无遗憾地说,“和我平时在学校考试的成绩比还是不够好”。

社会发展到今天,高考虽然重要,但已不是成才、成功的唯一途径,这已是共识,也是常识。无论是社会舆论,还是考生家长,越来越能用理性的态度对待高考和失意考生。但作为身处这一人生节点的考生来说,往往是“当局者迷”“道理都懂,依然过不了心里的那道坎”。对他们多一点理解、体谅、关怀,帮助他们尽快走出沮丧期,重新振作起来,理性做好今后人生道路的规划和选择,是必须的,也是重要的。

关怀的第一步,正是“看见”。在学霸光环、名校崇拜、招生诉求之外,包括高校在内的全社会应当有爱心、有耐心地去聆听失意者的心声,理解他们的失落与不甘,愿意站在人生和社会的维度鼓励和引导他们走出低谷期,以年轻人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去面对一时的失意。这种善意和暖意,不仅能助力一名年轻人走过眼下的困境,也能为他们今后面对生活中的风雨、向他人释放善意积攒经验值和能量。

除了失意者,还有高考中的特殊群体,比如“扭扭车男孩”这样的残障考生。考出高分,我们固然要为他们的不屈精神和顽强斗志点赞,但对待那些刚好达线或落榜考生,也要给予特殊关怀和帮助,比如关注他们是否会因为残障遭受不公平的录取待遇,高校是否为他们提供方便的学习生活环境等。这种关注甚至应该延长到他们毕业之后的求职处境。

换个角度看,考生面对高考失意,没有独自消化,而是向心仪的大学倾诉这也是当代年轻人的新气象。要知道,这种倾诉很有可能是得不到回应的,女生在发私信前不会想不到这一点。她或许也早就明白,即便大学回复了、鼓励了,最终能作决定、改变现状的只能是自己,但她仍这么做了,这是一种对社会善意的信任。

高考是人生路上的一段旅程,成功和失意是相对的,也是一时的。为成功者祝福鼓掌,让失意者有力前行,是社会有人情味的一面。

热点视频推荐

更多内容

关注“光明时评微信视频号

关注“光明日报微信视频号

又“丑”又“火”,它凭着什么出圈了?

夜间门诊登上热搜,背后的需求该被看见

文字:汪灿

图片:新浪微博、新华网

朗诵:王茜

责编:王远方

编辑:孙岱 邢妍妍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